文/赵良成
迎夏盛开的探春花和夏腊梅
每年5月初至下旬,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时节,意味着正式进入了夏季。这时春季开花的树木大多数已经过了花期,进入果期,有的果实甚至已经成熟(如杨树、柳树、榆树等)。有两种迎接夏天的木本花卉此时才开始绽放。这就是探春花(迎夏)和夏腊梅。它们花如其名,如同夏日的使者,以其独特的姿态和魅力,为这个季节开启了美丽的序章。
如果说迎春之花,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了。这是一种枝条细长下垂,早春开黄色花朵的娇小灌木。但还有一种和迎春花同属于木樨科的花灌木,名叫探春花(Chrysojasminum floridum)。它在每年的初夏开花,是迎夏之花,因此还有个很贴切的俗名叫“迎夏”。
探春花
探春花为直立或攀援的半常绿灌木,高度在0.5~3米之间。小枝常扭曲,四棱形。叶为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常为3-5个,叶片上面光亮无毛。聚伞花序顶生,花多数,花冠黄色,近漏斗状,有5个花冠裂片。花期5~9月,果期9~10月。探春花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河北、陕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和贵州北部等地,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坡地、山谷或林中。它株态优美,枝条自然下垂,叶丛光亮翠绿,花期金黄的花朵挂满梢头,清香四溢,不仅适用于园景布置和盆栽,还可以瓶插水养,花期可持续月余,是优良的观赏植物。
迎春与探春,在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中是一对姐妹。在植物界中,也有迎春和探春,但它们在植物志中的中文名都要带个“花”字。迎春花和探春花均为丛生灌木,花形均为细长的高脚碟状,花色也都为亮黄色。它们不仅形态相似,并且在系统分类上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也属于“姐妹花”。但二者又有差异,除了花期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迎春花的叶为三出复叶且对生,花单生,先花后叶;而探春花的羽状复叶为互生,花3-25朵形成聚伞花序,花叶同放。
目前,迎春花在北京地区栽植极为普遍,但探春花仅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国家植物园等处有少量栽培,建议园林部门扩大探春花在北方城市的引种和应用,为少花的夏季增色添彩。
提起以夏为名的花灌木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自然会与中国传统的冬季观花树种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联系起来。实际上,蜡梅和夏蜡梅同属于蜡梅科,确实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蜡梅的花期为11月至翌年3月,花通常在寒冬绽放,香气浓烈,直径2-4厘米,花瓣黄色蜡质;而夏蜡梅的花期则为5月中、下旬,花开夏日,花无香气,直径4.5-7厘米,花瓣粉红带白,边缘淡紫红色。
夏腊梅
在观赏价值方面,夏蜡梅枝叶繁茂,花大色美,花形奇特,极为雅致,且为少花的夏季盛开,是不可多得的夏季观花植物。
夏蜡梅为中国特有植物,仅分布于我国浙江昌化及天台等地,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山地沟边林荫下。这种荫蔽、湿润的自然生境,传粉昆虫较少且活动困难,不利于群体间授粉。另外夏蜡梅的开花为短时间内的“集中开花模式”。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自交和近交衰退,从而使该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由于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夏蜡梅也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就地保护的同时,可以扩大迁地保护。目前,夏蜡梅仅在少数地方的植物园(如北京国家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和科研场所有引种栽培,而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几乎没有。建议有关部门开展夏蜡梅在园林中的推广应用研究。这不仅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也可以增加城市绿地中的物种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城市景观。
春季开花的夏至草
随夏而逝的夏至草和夏枯草
每年6月末至7月初,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时节。这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此时盛夏景象明显,草木茂盛,但有一种南北各地极为常见的野草,却在夏至时节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它就是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在中国的野生植物中,夏至草是唯一一种以节气为正式中文名的草本植物。这一名称并不是古来有之。1931年,由植物学家、科学史家夏纬瑛先生在《北平国立天然博物院植物图栽培及野生植物名录》首次拟定,后来才被普遍使用。2022年出版的《植物名实札记》中有夏先生的详细解释:“在当时,我不知有鬱臭苗的名称。这种植物,在夏至节气前后就枯死了。因而,它也有夏枯草的俗名。可是夏枯草一名,已用在另一种植物上了,就拟了夏至草这个名称,意思暗示它是到夏至而枯死的草”。可见,夏至草得名,不是因为它在夏至时节开花,而是因为在夏至节气前后,它的茎叶已经枯死。
夏先生的叙述里又出现了两个名称:“鬱臭苗”和“夏枯草”。鬱臭苗是夏至草这种植物在明代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中的叫法。为什么不继续用古代的这个名称?夏纬瑛在《植物名实札记》中做了解释:“鬱臭苗的名称,字儿笔画多,意思也不容易了解。夏至草笔画较简,又用得普遍了。我做了检查,为它补做了解释,还是用夏至草这个名称吧”。
根据《汉典》,鬱读yù,本义为蹂躏,引申为形容词,指文采美盛,还指丰盛、美好等,在表示香气浓烈时与“郁”通用。把它跟“臭”放在一起,让人有点费解。事实上,夏至草闻起来并无臭味。根据作者的体验及其他一些人的描述,反而是一种淡淡的奶香或奶油味。这也许是由于每个人对味道的喜好有所不同吧。
夏至草在一些古籍(如《滇南本草》)里也被称为夏枯草。但真正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却是另外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也是在盛夏来临时枯萎,因此得名。
夏至草和夏枯草均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者均有茎四棱形、叶对生、花冠唇形等唇形科植物的典型特征。但在系统分类、分布、生境、用途以及其他形态特征上均有差异。
夏至草属于夏至草属(Lagopsis),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干燥向阳的路旁、田间地头和空旷地上。它的叶子3裂,轮伞花序,花小,花萼筒状,先端刺尖,花冠白色(稀粉红色)。在北京地区,夏至草的开花时期为4月中旬,花期大约持续1个月,果期 5-6月。
夏枯草则属夏枯草属(Prunell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及华北以南各地,以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为多,生于草地、溪边及路旁的湿润地上。它的叶片长卵形,不裂;轮伞花序下面生有宽大膜质的苞片,苞片边缘生有长睫毛,轮伞花序再组成密集的穗状花序,很是独特;花较大,花冠蓝紫或红紫色。夏枯草的花期为4-6月,果期为7-8月。
根据文献资料,夏至草用作药用植物其性味、功效与益母草相似,常被称为“小益母草”,为妇科用药,夏枯草则性寒、味苦,是南方很多地方凉茶里的重要成分。另外,夏枯草花期成片开放的时候,艳丽壮观,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夏至草和夏枯草均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常见野草。在农业上有时被视作有害杂草,但它们也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其给予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要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野草知识,提高公众对野草的认识,增强保护野草的意识。
(作者系植物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研究员)
夏季干枯的夏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