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林草科普传播质量和水平提升初探
林草科普传播质量和水平提升初探
作者:文/商 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7-16 15:44:00 浏览:2564
字体:
分享到:

/商  亮

林草部门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体部门,承载着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和陆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职能。近年来,随着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不断浓厚,更多科学现象、科学进展、科学事件走进公众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都使得林草事业的发展进入公众视野,林草科普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凸显。

林草科普事关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落地

林草事业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旨在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多种需求,其中包括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体验活动等。

草原是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耿国彪 摄

中国科协416日发布的第13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14%,呈现提速增长趋势。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科普工作是有效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普工作正不断厚植国家的科学土壤、筑牢创新根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普的内涵和理念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和环境,有助于人们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

林草科学技术普及,一头连着林草科技工作者,一头连着社会公众,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特别是生态文明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让公众真正了解林草科技,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加自觉地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林草科普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国林草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新形势新任务,如何使林草科普有新气象新成绩,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影响力尚有待提升,受众面尚有待拓宽。

科普工作的重要使命是把科学家做的事化繁为简、广而告之,让公众体会到科研的魅力和价值,带领更多人关注、参与科学事业发展,甚至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相关领域。高质量的科普供给需要一批稳定的创作队伍。

从八旬院士汪品先在互联网平台上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普大V”,到欧阳自远、谭天伟、张福锁、高福、欧阳钟灿等5位院士参与的《院士科普》节目获全网超过10亿次点击……近年来,一批科学家正从容自信地走进网络,走进演播厅,成为“科普达人”,引领科学走向大众。但目前在林草科普领域,专业人士做林草科普尚未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关注林草科普领域的受众群体还较少。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林草科普  耿国彪 摄

二是科普内容相对朴素单一,未能联动媒体矩阵。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科普应当贯穿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处处有科普,而不局限于固定场所,也不应只靠几场活动。既需要“润物细无声”,也需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互联网时代,科普展现更多新模式、新形式、新手段。近年来,多位老科学家成为“科普达人”,在网络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他们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让专业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深受年轻人喜爱。相比较而言,目前的林草科普工作存在着应变不够,方式方法上未能完全及时跟上时代变化的特点等。仅仅在植树节、科普日、防治荒漠化日等相关纪念日进行一场以科普为主题的活动,或仅仅在纪念日当天播发单一内容,无法形成文图、短视频、专题等报道合力,尚未实现多平台联动的科普传播机制,未能与各平台联动形成报道声势。

荒原上奔驰的野马群   张赫凡 摄

三是注重科学性严谨性,忽视生动性趣味性。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很多科普工作者会把科普阵地搬到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努力使科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吸引其关注。

在和很多科研工作者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专家学者在林草科普过程中更关注研究领域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对于如何在传播过程中将科普变得生动和有趣关注不够、能力不足。这往往导致科普的内容枯燥和苍白,无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如何在后续的传播过程中,找到平衡的点位和渠道,是林草科普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

林草科普传播质量提升的路径

如何找到提升林草科普质量的路径?应该在节点、话题、专家团队等方面加强和改进。

一要精选传播内容,利用好重要时间事件节点。

近年来,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防沙治沙走在世界前列,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生态保护制度更加健全,生态美百姓富扎实推进。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和经验,都可以成为提升林草科普社会认知的重要素材。

要运用好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等重大新闻事件,形成林草科普的高潮。我国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繁育基地为代表的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等均是社会公众非常关注的话题。要运用好这些关注度高的话题,合理、巧妙地引入林草科普,从而提升林草科普的影响力。林草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管理协调的层级找准责任定位,在相关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和推出更具显示度的相关活动,吸引广大公众的密切关注,为林草科普传播的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二要搭建科普桥梁,加紧培养有力的林草科普专家团队。

科普的基本要义和应有之义就是要深入浅出。囿于专业领域,林草专业的内容要转换为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就需要增强贴近性,贴近公众的需要、切合公众的切身感受。林草科普要明确,“给谁看”“谁会看”“有什么影响”“有什么用”。绝不能仅停留在“看的人写”“写的人看”,要让林草科普落地且有声,入脑且入心。在此过程中,林草科技工作者理解公众和公众理解科学同样重要。要借此形成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

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要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找准学科中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和内容,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为林草科普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内容。

三要突破行业界限,让林草科普逐渐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关注的话题。

科普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可以是精神和力量。“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2017年,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故事通过新华社和兄弟媒体的报道深入人心。他从教30余年,援藏16年,带领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帮助西藏大学建成一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植物学研究团队,把自己活成了一颗追梦的“种子”。

在讲述钟扬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一种科学家精神,可以打动和带动很多人,也会让人们自觉去传颂他们的故事,弘扬他们的精神。通过讲述这类科学家的故事,科普元素实际也渗透进了受众的心灵。

林草科技工作者要能够和媒体人成为朋友。媒体人虚心向林草科技工作者请教相关学科领域知识。林草科技工作者向媒体人学习沟通传播技巧。这种双向奔赴有利于突破行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有效提升林草科普的传播效率,让林草科普逐渐获得更多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关注。

四要加强内容建设,追求严谨性和趣味性、完整性和碎片化传播需求的统一。

在林业科普中,语言表述是重要的一环,科学、严谨、准确的陈述和趣味性、轻量化的表达需要按一定比例地适时交织以收到理想的科普效果。要将系统的知识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完美结合,进一步吸引受众的关注,有效提升林草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转化率。

新华社利用各新媒体平台端口自2022年起结合生物多样性话题推出《苍穹巨灵》系列,重点介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结合湿地、森林、草原等推出了不同生物类型,用具震撼效果的海报、强视觉冲击力等,给人们以深刻的记忆。

林草科普在传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内容与不同平台的契合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平台、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宣传和普及林草知识。

(作者系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

雪后的杏花是别样的美  杨晓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