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鹬鸟:侠胆柔肠的小精灵
鹬鸟:侠胆柔肠的小精灵
作者:文/宋晓杰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7-16 15:28:24 浏览:5655
字体:
分享到:

/宋晓杰

鹬鸟,为水滨鸟类,全世界共有218种,中国有77种。鹬鸟为小型涉禽,是涉禽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类。它们的嘴巴有的长、有的短,不尽相同。除了繁殖期之外,它们常常成群或混群地活动于湖泊、沼泽、沙洲、湿地或滩涂,具有极强的迁移、飞行能力,是世界各地湿地鸟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辽河口湿地,鹬鸟包括黑翅长脚鹬、反嘴鹬、蛎鹬、黑尾塍鹬、中杓鹬、大杓鹬、红脚鹬、小黄脚鹬、青脚鹬、白腰草鹬、鹤鹬、泽鹬等等不同各类。我曾于初春、盛夏等季节多次探访辽河口国家级湿地公园,看到最多的鸟类就是它们。它们或悠闲地在退海过后的潮间带湿泥中啄食着食物,或在沼泽的浅水区三三两两地嬉戏着,或隐于芦丛中静静地呆着。远处是一望无垠的滩涂,滩涂上有天下奇观红海滩,有簇簇芦苇。红滩绿苇,加上自由游弋的鸟儿,轻风徐徐,阳光昭昭,不是天堂,胜似天堂。停车坐在不惊扰它们的角落里,呼吸一下流荡的自然之风,便觉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便觉世间万物的美好、现世的可贵。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时时给予人类最恰当的教育。在这里,就说说辽河口湿地鹬鸟中的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吧。

海滨小鸟

黑翅长脚鹬

顾名思义,黑翅长脚鹬——黑翅、长脚,两个显著的特点就都出来了。

黑翅长脚鹬除了翅膀、长嘴是黑色的之外,通体便都是白色的。长脚呢,就是指它们高跷一样过于细、高的长腿,使它们一下子就区别于其他的鸟类。可以说,黑翅长脚鹬是湿地鸟类中著名的模特。它们身材高挑,亭亭玉立,黑色的披风,潇潇洒洒,非常酷!尤其是它们的细长双腿,穿着漂亮的红丝袜儿,纤纤弱弱地往那儿一站,就有标准的“T”台效果了;它们轻轻走动起来,如扶柳扶风,气质天成。其实,它们的英文名字中“Stilt”,就有“高跷”的意思。

不论是在世界各地,还是在“湿地之都”盘锦,黑翅长脚鹬的家庭可谓“鸟”丁兴旺。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在沼泽、滩涂、草甸等水边,就会看见黑翅长脚鹬几十只成群成群地在一起觅食、休息、嬉戏。

别看黑翅长脚鹬平常游玩时那么放松、那么随意,别看它们的身材那么娇小、那么瘦弱,它们可是天生的“好战分子”,常常为领土而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个原则它们掌握得非常好——也是呀,在领土问题上,有谁能含糊呢!

看看黑翅长脚鹬的眼神儿便可以知道,它们确是精明、智慧的族群,不是方圆随意的窝窝囊囊之辈,更不是萎靡不振、浑浑噩噩之徒,怎会为安身立命这么重大的事情而躲躲闪闪呢?遇到侵犯之敌,勇敢地冲上去,干他个人仰马翻,才是正理!

到了繁殖期,黑翅长脚鹬们便开始各自成立家庭了。它们以各自的小家为主开展活动、过着生活。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家庭观念都比较强吧,所以,维护家庭的安居乐业、和谐美满被列为“家政”的第一要务。为此,在这个时期,“黑翅”家族之间不安定因素就会明显地增加——但凡涉及到“领地”的问题,“战争”不可避免,一触即发。

这时,你会看到,“黑翅”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一点儿也不像“弱柳扶风”那般文文雅雅的了。它们都会撸胳膊、挽袖子,全员参战,厮打之声震天动地。有时,“战争”可能持续1个多小时也分不出胜负。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莫衷一是,根本没法定性,恐怕只有当事的双方心知肚明。

黑翅长脚鹬并不是把巢筑在水中,而是生完蛋后,过多的雨水使巢成为水中的孤岛,一目了然就能看见。它们的巢多数安在临近水边的草地上,或者退潮能找到食物的湿泥滩附近,这种便利,使幼雏一出壳,就可以直接下水觅食了。它们的食物以昆虫及无脊椎动物、鱼、蛙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种子、浆果、细根等充饥。当巢中的幼雏全部出壳之后,它们还会在巢中生活十几天。

出于本能,也是出于责任,黑翅长脚鹬对幼雏细心呵护。如果遇到外人侵扰,黑翅长脚鹬会第一时间把幼雏藏起来!

那天,在退潮的滩涂上,我见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黑翅长脚鹬,它高抬腿、轻落步,悠闲地在泥滩上走来走去,像踩着节奏一样优雅、美丽。

我们不敢出声,怕惊扰了它专心致志的寻觅。滩涂上肯定有它的食物,不然它不会专注地啄来啄去。

“怎么只有一只呢?不可能!”下意识地,我们开始朝四面八方瞭望。

果然,在离那只黑翅长脚鹬不远的地方,还有另外一只也在觅食。它们越走越近,不一会儿,就慢慢地靠拢、不离左右了。

“咦,它们的孩子哪儿去了?”可能又跑出去玩 了吧。

黑翅长脚鹬的幼雏比较调皮、淘气,经常到处乱跑,害得它们的爸爸、妈妈总要到处叫呀、到处找。“二丫,回家吃饭了!”“黑蛋,回家睡觉了!”直到把它们全部找到为止。

这样温馨的时刻,常常让人想起我们自己的童年,想起那些黑白照片上定格的甜美笑容和美好岁月……

当我写到这一节时,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新鲜出炉。由艾伦.巴利拉罗指导出品的动画片《鹬》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同时,还荣获了第44届安妮奖最佳动画片短片奖。据说,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3。的确,圆滚滚的、萌萌的小鹬的动画形象非常可爱,使它传递出来的意义更加发人深省。在短片中,小鹬妈妈教它如何捕到蛤蜊、如何不要惧怕海浪,如何克服恐惧与依赖。最后,小鹬在妈妈的引导下,终于独自面对困难与挑战,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处境,慢慢成长起来了。“爱是什么?是时刻的呵护,还是密不透风的保护?不是,爱是舍得、是放手,让你在天地间能够自由地翱翔,不畏风霜。”据说,这部时长仅为6分钟的动画短片,制作周期却长达3年之久,从中是否可见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其实,鸟类与人类之间,面临着同样的生存问题与处境,因为在广阔的天宇之下,资源共享,万物共生。

反嘴鹬

反嘴鹬又叫反嘴鸻,顾名思义,它的嘴是反着的,像被谁向头顶反向掰弯了似的,特别搞笑。笑归笑,可别小看了反嘴鹬的嘴巴,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看它们如何觅食,你就会为它们天生具有这样的取食“神器”而感叹不已了。反嘴鹬多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觅食的方式是通过长而上翘的嘴巴不停地在泥滩表面来回扫动。它们反向的长嘴像一把扫帚似的大面积“扫荡”,自然收获多多。有时,它们也会在地表或水面上啄食,有时边游泳边觅食。不管在哪儿觅食,它们长长的嘴巴可是吃饭得心应手的“好家式”。

反嘴鹬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冬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5月初迁徙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至10月迁离繁殖地。迁徙前,常集群;迁徙时,成小群。

反嘴鹬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月至7月。它们营巢多置于水边或沿海沼泽边裸露的干地上。它们的巢不太讲究,巢内没有任何垫物,有几枚小圆石或少许枯草,就可以了。它们每窝产卵大多为4枚,也有3枚或5枚的情况。卵的颜色为黄褐色或赭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孵化期一般为2224天。在孵化时,如果遇到有“外族入侵”的情况,全部反嘴鹬则立刻飞到入侵者头顶的上空,不断地大声鸣叫,以示强烈抗议,直到把入侵者驱赶、离开为止。在这一点上,反嘴鹬与须浮鸥有些相似。

与黑翅长脚鹬相比,反嘴鹬对幼雏更是关爱有加。

待幼雏破壳出世之后,反嘴鹬就会带着孩子们到水边觅食。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为了让孩子们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和保护,反嘴鹬妈妈经常会跪下来,让幼雏钻到它的翅膀下面。

常言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可是在反嘴鹬这里,就变成这样的局面。殷殷之意、拳拳爱心,可见一斑。

反嘴鹬的长腿,像一副天然的支架,折叠成一个高矮适中的柱状支撑,与胸部的“屋顶”、张开翅膀的羽翼,共同构成一间带体温的“爱巢”。小反嘴鹬钻进妈妈的怀里,多温暖,多开心呀!

可能,反嘴鹬“跪”下来只是一个本能的动作,相当于人类面对幼小孩童“俯下身来”那样简单,但是,作为母亲的人看到这一举动,一定比别人体会得更多、更深。

反嘴鹬非常聪明,为了保护幼雏,更是使出浑身解数。

有一次,我们看到一只反嘴鹬正带着幼雏觅食、玩耍呢,小鹬忽左忽右转悠在妈妈的身边,一会儿仰起脸看看妈妈,叫两声;一会儿又到在滩涂上东啄啄西叨叨。妈妈也异常慈爱地望着小鹬。

正当我们为找到理想的拍摄目标而欣喜的时候,反嘴鹬妈妈忽然甩掉了小鹬,主动跑到我们面前,左翅耷拉着拖在地面上,其面容凄凄切切。

“是只伤鹬!”我们想。

可是,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反嘴鹬身上的时候,小鹬却并没跟上,而是朝我们相反的方向走去。

当反嘴鹬认为小鹬已逃离了我们带来的危险,安然无恙时,便一下子飞了起来!

我们终于明白,反嘴鹬是用这种佯装受伤的方式,吸引我们的视线,与我们“恋战”,以便使小鹬有足够的时间,脱离危险!

 

辽河口的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