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三北”在哪里?“三北”是西北、华北及东北的统称。“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涵盖了“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被称为“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
46个春秋沧桑巨变。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中国“三北”的无边大漠里每一天都在演绎着关于绿的传奇。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并作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大决策。
赤峰市乌白路沙地综合治理工程 张佳兴 摄
1年过去了,广大三北人用汗水和智慧,也用意志和精神,践行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祖国北疆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就是整个“三北”地区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
绿富同兴 辽宁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仅内蒙古就占一半以上。但历史上,科尔沁只有草原,没有沙地。那时的科尔沁草原,丰腴肥美,牛羊欢歌。随着大量的人类活动和战争,科尔沁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沙化,沙尘暴肆虐,连绵不绝的辽阔壮美的草原最终变成了茫茫沙海。
“‘北靠大沙陀,西靠牤牛河,刮风迷眼睛,井水不好喝’是过去官营子老人口口相传的顺口溜,风沙大是村民最忧心的事儿。现在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环境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在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县于寺镇官营子村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现场,村主任张庆年拄着拐杖向记者介绍。
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造林工程区 耿国彪 摄
官营子村土地面积5.28万亩,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3万亩,以种植业为主。过去,这里土壤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生活环境差。2013年,村主任张庆年自掏腰包投入800多万元,带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庆年家庭农场,决心为村民闯一条新路子。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我们官营子村将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为根本,坚持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茬锁沙、外防内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张庆年说。
为保护农田,提升粮食产量,增加村民收入,官营子村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改造,实现了小流域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以绿治沙,形成了针阔混交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修复模式,增强了水土保持功能。官营子村产值也从700万元增长至1亿元,村集体资产从仅有150亩地到现在资产过亿,村民收入从人均3000元增长至人均超过4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官营子村只是辽宁省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一个缩影。
彰武县阿尔乡镇省界林 符超 摄
1年来,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坚持高位推动、纳入林长制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在全省1044公里的战线上,沿线市县全民行动,尽锐出战,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
阜新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风沙通道,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00.42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的44.7%,被称为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
阜新市林草局局长段文刚告诉记者,1年来,阜新全市共营造林3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13万亩,推进沙化耕地治理34万亩,打造了以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阜新县福兴地镇新邱村为代表的千亩锁边林带示范区,以阜新县紫都台镇、七家子镇等为代表的千亩石质山造林绿化精品示范区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告捷。
在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造林工程区,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73岁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侯贵。曾饱受风沙之苦的侯贵2001年开始治沙造林,经过23年的不懈努力栽树2400亩、26万余株,将荒芜之地变成了大漠绿洲。
“我这一生和沙漠有缘,只要做好治沙造林一件事就知足了。”站在沙丘顶上,侯贵指着不远处一片郁郁葱葱已经成林的树木说,这一片林子就是自己心中最美的风景。
除了心中最美的风景,彰武县还通过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工程,重点打造了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近年来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2万余人次。
站在彰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内的欧李山上,记者看到,以一个湖泊为中心,四面林草相间,一片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致跃入眼帘。不少游客在木制栈道上打卡留念。
一位来此散步的周围村民告诉记者,这里过去都是流动沙丘,起风后遮天蔽日,分不清东西南北,经过治理后,玉米的产量明显提高,亩产可达1400多斤,家里每年能结余三四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国辉向记者表示,自2019年建设以来,示范区共完成造林58650亩,牧草补播81630亩,草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原本裸露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已全部固定,与原有的林带、湖泊相融合,在彰武北部形成了54万亩疏林草原,庄稼的产量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显现。
站在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松林之中,和煦的阳光和轻拂的微风同样诉说着绿进沙退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省彰武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为扼制风沙危害,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固沙造林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1955年在章古台沙地上引种樟子松并试栽成功,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为‘三北’地区乃至全国防沙治沙提供了样板。”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吴秀钢说,目前带动“三北”地区樟子松固沙造林1000余万亩,章古台地区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集散地,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沙区百姓致富同步发展新路。
阜新县巴扎兰工程区同样是阜新市科尔沁沙地南缘综合治理项目的骨干工程区,记者在7级大风中登上工程区高地,进入眼帘的是高低错落的绿色,一个个山包被梯形环绕的各种树木包裹着。
“当初这里全是荒山,立地条件为典型的石质山地,土层较薄,造林难度较大。为此,我们采取了环山等高水平阶整地和竹节壕节水挖坑方式,配合使用客土栽植技术,栽植油松、樟子松营养杯苗,配合试验碎石覆盖、地膜覆盖、绑缚架杆等保水抗旱措施,大大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对全县荒山造林起到了示范作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柴旭光说。
柴旭光表示,他们在原有针叶树种保存完好的基础上,在行与行之间栽植山枣等经济树种,从而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良性互补,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奠定坚实基础,从而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根本转变。
随着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治沙水平的不断提升,阜新市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展,形成了“绿进沙退”的良好局面。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及京津冀地区的重要风沙通道,随着不断的“扩绿”“增绿”,沈阳都市圈的沙尘天数明显下降,身处科尔沁沙地的居民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为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辽宁省专门制定了《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方案(2023-2030年)》,细化任务和目标,提出到2030年,现有沙化林草用地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0%以上、荒漠化林草用地植被综合盖度达到70%以上。”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姜生伟表示,1年来,辽宁共完成综合治理任务493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告捷。但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以滚石上山的精神久久为功。
多措并举 内蒙古让科尔沁再次响起草原牧歌
科尔沁沙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总面积8595.9万亩,涉及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3个盟市16个旗县区。其中,通辽市境内科尔沁沙地占总面积的52.9%,沙化最为严重的旗县是科左后旗。通辽市计划利用8年时间,依托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力争实现“五大生态治理目标”,到2030年全面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科左后旗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部,是科尔沁沙地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态体系失衡,这里的土地沙化率一度高达80%,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科左后旗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地治理项目区内粮食单产增幅最高达81%,牧草单产增幅最高达50%。近10年来,黄沙渐渐不再肆虐,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彰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 耿国彪 摄
在科左后旗与辽宁省治沙的边界地区,记者看到一排排的樟子松苗在沙地上长势良好,一棵棵树木的绿荫护卫着泛着白光的一片片沙地。风吹过,散落在大漠之中的野生山里红树上细密的白花摇曳成动人的风景。
“这是典型的乡土树种,也是这里的原生树种,等攻坚战全面完成,科尔沁疏林草原的景观,将更加亮眼。”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战略室主任研究员王锋表示,歼灭战并不是说要把每一点沙都消灭得“一览无遗”,在一个区域,有沙、有草、有乔木、有灌木⋯⋯只要达到稳定、平衡,就能将沙地固定起来。
在科尔沁沙地的治理过程中,除了封禁、飞播等措施外,科学绿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科左后旗,乡土树种被广泛使用,还发明了“深栽浅埋”法,在植树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这个树,只要按正确的方法栽就能活!”在科尔沁沙地种了30多年树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图,扶着一株松苗,自信地对记者说。他所说的方法,正是“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深栽浅埋’种植法”。
“深栽浅埋”种植法就是一种中、大乔木苗和部分灌木大苗的新型栽植技术,是深坑投苗,浅层覆土的栽植技术。“深栽浅埋”技术是一种人工造林技术的革新,也是传统的“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的细化和改进。
“这是我们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团队,经过长年探索研究的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种植法。2013年以来,‘三北’防护林的人工造林工程实施,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的苗木成活率由过去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辉说。
科尔沁左翼后旗蒙辽界沙化草原治理典型示范区 符超 摄
“科尔沁沙地,不仅沙土蒸发量大且快,风速等级也很高,‘深栽浅埋’造林技术就是专门针对这些环境特点研发的。”朝克图说完,列出一组数据——采用这种方法栽植樟子松,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而且苗木长势旺盛,亩均能节省成本千元左右,还可以减少50%的浇水次数,节省55.8%的水资源。
据了解,科左后旗还采取了人工造林、封禁保护、飞播种草、退耕还林、禁牧舍饲等措施,因地制宜栽种樟子松等乡土树种,在不易进行人工造林的宜林荒山荒沙区域使用飞机播撒林草种子,对于天然森林草场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封禁保护,令其休养生息、自然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科左后旗“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记者看到樟子松、油松、五角枫等树木郁郁葱葱,中心湿地水草丰美,水鸟翔集,与远处转动的风电形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
朝克图指着一棵枫树说,曾经黄沙漫天的这片土地,方圆百里仅存这一棵树,它也成了当年的治沙百姓唯一可以纳凉休憩的地方。40年来,这棵树见证了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艰苦治沙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科左后旗从“一树独绿”到“万树成荫”的巨变,而“深栽浅埋”法在植树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今这片治沙项目区已经成为一个小型旅游区,周边的人经常来这里休闲赏景。”朝克图说。
“我是今年1月来到通辽市的,半年的时间深深被感动了。”在通辽市林草局挂职的赵海兰对记者说,和努古斯台项目区一样颇具成效的,通辽市还有库伦旗塔敏查干沙带、奈曼旗老哈河和教来河沿岸沙带等一批“三北”工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典型示范项目区。这些“一揽子”工程,将在制服科尔沁沙地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环宇说,“我们总结出‘以路治沙’的模式,将沙地细化分割成‘治理网格’,解决治沙材料运输的同时,方便牧民出行。如今穿沙公路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的致富路、幸福路。”
草方格阻挡流沙 符超 摄
赤峰市翁牛特旗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沙化土地面积达720多万亩,全旗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口在沙区生产生活。
翁牛特旗通过穿沙公路将科尔沁沙地分割成多个治理单元,广栽沙生植物,固定沿线流沙,努力探索“以路治沙、依路致富”发展模式。公路沿途乡镇,牧民群众不仅解决了出行难问题,还能增收致富。目前全旗穿沙公路总里程400多公里,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
记者到来时,茫茫沙海里几公里外铲车轰鸣,人们迎风上坡打着沙障,在漫漫黄沙中接力铺设穿沙公路。站在翁牛特旗境内其白线科尔沁沙地项目重点治理区的平台上极目远眺,一条公路将连绵起伏的沙山一分为二,公路两侧沙障方格内,苗木比肩而立。
其白线,是翁牛特旗2024年新建3条穿沙公路之一,位于乌丹镇其甘嘎查至白音胡交嘎查,全长15公里。在治理措施上,主要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章古台樟子松林 耿国彪 摄
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长乌华表示,他们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农牧民群众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参与治沙。“我们‘以工代赈’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增加群众就业100人左右,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同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现在防沙治沙的建设序幕已经拉开,2024年翁牛特旗预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亩。我们坚持同步推进、逐个击破,誓将浓浓绿意撒向沙海。”刘环宇说,现在驱车驶入科尔沁沙地西缘,道路两旁的沙丘被一片又一片的草方格和绿色植被覆盖。一条条崭新的柏油马路穿插交错沙漠中,车流量明显多于往年。
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召哈图村民组就在阿浩线沿线,村民李玉安10年前就开始养牛。以前卖牛他要开车绕行3个半小时的砂石路,或者等着客商上门收购,费时费力,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家门口的路通了,李玉安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多养牛、多挣钱。
通过公路,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进入沙地深处,不仅为沙地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发展了沿线的旅游业,把“久在深闺人未识”的沙漠旅游资源变为优质自驾游打卡地,这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可能。
同样的故事也在赤峰市敖汉旗上演。道路两旁,一张张由草方格织成的大网将沙丘牢牢控制住,草方格内一株株幼小的树苗迎风站立。
敖汉旗为赤峰市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第四战区,全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总体布局为“北部攻坚,南部巩固,中部提升”,坚持分区施策、分类实施的原则,一体化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敖汉旗林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东说,“我们在穿沙公路两侧布设沙障,栽植沙生植物,固定沿线流沙。栽完沙障,下一步在里面搭配人工造林、人工种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体系,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都可以得到治理。”
穿沙公路正以其独特的“以路治沙”模式,让沿线绿起来、富起来。在敖汉旗古鲁板蒿镇东北部康家营子村,记者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沙棘产业基地内,远处防护林以网格状阻挡着风沙,近处一株株沙棘、樟子松的幼苗在基地中整齐的站立着。
该基地负责人说,通过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社会发展。项目竣工后,他们的沙棘栽植4年后可采收沙棘果250吨,平均每亩产值可达1200元,预计每村每年收益10万元左右。
张旭东说,敖汉旗规划2024—2030年完成总治理面积35.6万亩。依托光伏治沙、以路治沙、耕地后备资源治理等措施对沙化土地实施综合治理,完成工程固沙4万亩,新建、硬化穿沙公路14条71.8公里。
“一个个‘赤峰魔方’就是一道道绿色屏障。我们还想把这些穿沙公路打造成集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生态旅游致富为一体的最美农村路。”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婧华说,因为沙地治理方面的成绩,2021年赤峰市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成为全国仅有的6个地级市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介绍,去年,内蒙古共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超过国家下达任务50%,实现“三北”工程攻坚战良好开局。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已完成防沙治沙604万亩。是去年同期完成量的近4倍。在科尔沁沙地,内蒙古自治区的各族人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运用草方格固沙、飞播造林、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手段,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
当一个个沙丘被草方格锁住,一棵棵梭梭、青草从沙丘中冒出头,科尔沁沙地在静悄悄地改变着模样。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静悄悄改变着。也许过不了多长时间,策马飞奔、绿草如茵的草原牧歌生活将会再次回到科尔沁这片神奇的土地。当然,为了这一天早点到来,我们必须要承担起使命和责任: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用我们的双手营造更多的绿色。
翁牛特旗穿沙公路 耿国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