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让母亲河成为“几字弯”人民的幸福河
让母亲河成为“几字弯”人民的幸福河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7-16 15:18:34 浏览:3232
字体:
分享到:

黄河沙坡头  耿国彪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从空中看,黄河在北方大地绕了一个弯,拐出了一个大大的“几”字。

黄河“几字弯”地跨华北、西北,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阴山、太行山、吕梁山、贺兰山、六盘山等重要山系,以及黄土高原和“十大孔兑”,是影响京津和东部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区和路径区,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

近日,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深入黄河“几字弯”,进行实地采访,了解黄河“几字弯”片区如何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治理为重点,通过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立足解决好六大生态问题,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高地。

“草方格”护卫“塞上江南”

在宁夏,黄河依偎着腾格里的沙丘,拐出了一个大大的“几”字。黄河两岸,一边是黄沙漫漫的中国第四大沙漠,另一边却是绿洲田园的“塞上江南”。

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一“地球癌症”,宁夏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聚力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16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8万亩、保护修复湿地21万亩,工程治沙5.6万亩,光伏治沙13.5万亩。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奇迹接连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宁夏连续近30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创造了多个防沙治沙的“中国经验”。

伴着初夏的暖意,记者一行驱车行进在宁夏中卫市杨柳依依的道路上,很难想象这是一座站立在沙漠边缘的城市。这一切都是防沙治沙的结果。驯服肆虐的黄沙,宁夏中卫做到了。治沙前的沙坡头,“黄沙刮到饭碗里”,沙尘暴横行时,公路、铁路甚至机场都遭遇沙埋,一年更有半数时间黄沙漫天。如今,这里的沙丘静悄悄。这里独创的“麦草方格法”固沙以及“便携式沙漠造林器”等,把浩瀚流沙用一个个麦草方格固住,灌木与花草在此生长,打破了沙漠植物难以存活的“铁律”。

195410月,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线铁路建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面对沙漠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能否创造奇迹?按照确定的线路方案,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长达44公里。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又属流动性大沙丘区,风吹沙移,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如何护佑包兰铁路?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员与中卫固沙林场职工、当地居民联手,与沙漠抗衡,探索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

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平铺式沙障⋯⋯无数次的尝试,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固沙效果。偶然间,林场职工就地取材,用麦草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

多次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利用废弃的麦秆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丘上,留麦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秆根部,使麦秆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

“麦草方格的寿命周期一般为3年至5年。扎好格子后,就在其中撒上草籽。在方格障蔽下,它们不会被风吹走,遇雨发芽生长。腐化的麦草,成为它们的肥料。到麦草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化为乌有时,沙漠上已有了足以防风固沙的植被了。”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介绍说。

一个“草方格”,使腾格里沙漠“让”出了路,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这项技术也推广至宁夏全区,广泛用于防沙治沙工程中。迄今,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60余载。因治沙成果卓著,这一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

巴彦淖尔临河区渠林路模式农田防护林 符超 摄

沙漠被麦草方格固定住,治沙人同时在麦草方格里播种沙蒿、沙米、柠条等沙生植物,期盼提升沙漠植被覆盖度。不过,沙漠里植苗非常困难,人们一边挖树坑、流沙一边垮塌,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树坑深度,湿沙层宝贵的水分也在这个过程被蒸发,植苗成活率仅40%

199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唐希明34年来一直在中卫治沙。他通过3年研究发明了一款“造林神器”,这种1米长的铁制工具呈“干”字形,由手柄、脚蹬、连接棒、植苗铲组成。现场演示中,只见他用末端叉住树苗根部,两手扶住上横杆,一脚踩住下横杆,直扎入麦草方格中央,一棵树苗几秒内就栽好了。“没有常规的挖树坑作业,不扰动沙层,不造成沙层水分流失。水也留住了,树苗成活率也提升到了70%。尤其是沙漠栽植根系韧性好的苗木,我的便携式沙漠造林器可以把苗木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湿沙层,原来两人1天能植苗3亩,用这种方法能植7亩。”唐希明说。

而这些,都是在年降水量只有180多毫米、蒸发量却能达到其10倍的环境中做到的。

现在眺望腾格里,深处黄沙无垠,周边绿洲片片。“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我们研发了‘草方格+沙结皮’新技术,并以麦草方格为基底,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帯、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带带相护,构成了‘五带一体’、‘六位一体’防风固沙这一规模化、工程化治沙模式,不仅保证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还不断地向世界输出中国治沙技术。”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张志山说。

唐希明演示“干”字形“造林神器” 王景阳 摄

唐希明表示,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的核心攻坚战区,今年以来,中卫市以科学治沙、系统修复、综合效益、以水定绿、联防共治为引领,在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打造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公里的固沙锁边带。运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芦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人工蓝藻沙结皮等创新技术,打造24.29万亩锁边固沙生态修复示范区,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探索一套防沙、治沙、用沙的“中卫模式”。

围绕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目标,宁夏自治区印发《宁夏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宁夏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宁夏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等,为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我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谋划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治理项目80多个,将原规划202320308年的任务,提前3年到2027年完成,预计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2.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2%。”宁夏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宁夏坚持以“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牵引,发布总林长令,全力推进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任务落地落实。2024年计划完成治理任务150万亩,打造中卫市腾格里锁边固沙和石嘴山市毛乌素流动沙地系统治理2个示范性工程,实施“工程固沙+生态治理”15.9万亩。加强引黄灌区退化农田防护林改造提升,在平罗县、沙坡头区开展大网格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试点,重塑“田成方、林成网”的新时代“塞上江南”。

绿进沙退 筑牢阻沙入黄“闸门”

奔流不息的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长期以来,内蒙古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黄河内蒙古段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治黄必先治沙。

“一觉醒来,刚刚挖好的引水渠被黄沙覆盖,只好再重新挖。邻居家的房子被沙子压塌,不得不举家搬迁。”“沙尘暴来袭,天顷刻间变得灰暗,沙子打在身上,无处躲藏,刚种下的梭梭苗被连根拔起。”行进在乌兰布和沙漠,身旁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林草局局长庄玉文和记者讲述着自己的儿时记忆。

“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春季,这里时常风沙满天,庄稼要种三四茬才能成活,为了保护农田,必须治沙造林。”庄玉文说。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地处黄河“几字弯”顶部,河套平原腹地,是巴彦淖尔市府所在地,该市总土地面积35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3万亩,总人口58.2万人,辖9个乡镇、2个农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地区。

包兰铁路 宁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黄河从这里流过,带走泥沙,曾留下水害和苦涩,也见证了命运与共、守卫家园的壮丽诗篇。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单纯的营造林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继往开来,攻坚克难,构筑起一道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河套平原以北,是临河区唯一造林治沙的生态公益性林场。新华林场建场之后,就在沙地和碱滩上植树造林,经过60多年坚守,这里从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

走进国营新华林场,这里种满了杨树、柳树、梭梭以及杨柴等植物。“这些植物可都是林场防沙治沙的‘绿色卫士’,也是几代林场人的心血。”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说。

正在压沙的林场职工 王景阳 摄

20世纪70年代我刚到林场的时候,这里还都是流动的沙丘,一刮风漫天黄沙,不但睁不开眼睛,就连耳朵、嘴里也都会吹进沙子。”国营新华林场职工李凤岐说,刮过一夜风后,第二天早晨房门就会因为被沙子堵住而打不开,只能从窗户翻出去,用铁锹挖开门前的沙子才能打开房门。

面对肆虐的黄沙,国营新华林场的职工用肩膀扛起树苗和铁锹,走进明晃晃的沙地里,与黄沙展开 “搏斗”。通过几代林场人的努力和国家项目的支持,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

“通过多年的造林绿化,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5%,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林场周边耕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杜文化介绍,多年来,林地充分发挥了涵养水源的作用,林场附近两个湖泊水位稳中有升,水域面积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

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从空中看去可以发现整个林场都已经被高大的树木覆盖。这些树有杨树、柳树、榆树。树木有高有低,高的能达到30多米,低的有1米到2米。树龄也大小不一,有60多年的,也有今年刚栽下的树苗。这些树木用身躯阻挡沙丘移动,也在讲述着绿进沙退的历史故事。

隆强沙窝是国营新华林场22个作业区之一,总面积4979亩。临河区在隆强沙窝吹响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首战号角。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近处的滴灌设备正在运行,成片的羊草已经成活,正显示出勃勃生机;远处的工人们正在进行压沙作业,一车车的麦草经过人工以草方格的方式爬上沙丘顶端,并不断向四周蔓延。

羊草,又名碱草,茎细叶多、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各种家畜均喜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是草甸草原、典型草原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它具有适应性强、寿命长,抗寒、抗旱、耐瘠薄、抗风沙、耐盐碱的特性。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临河区分局副局长王瑛告诉记者,从中长期看,羊草具有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羊草种植第1年即可成苗,第2年亩产干草400600千克,第3年进入高产期,亩产种子3050千克、干草1000千克,亩产值30005000元,连续几十年拥有稳定收益。二是生态效益。羊草根系发达,分蘖速度快,种植第3年开始盖度达90%以上,在风沙区可减少风蚀90%。羊草生物量大,地上地下每亩年均固碳1000千克左右。羊草根系发达、盖度高,可较好地抑制毒害草,降低毒害草对环境的破坏和对动物的伤害。三是社会效益。羊草种植可带动农牧民就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杜文化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新华林场时的殷殷嘱托,总结防沙治沙经验,持续厚植生态底色,发展绿色经济,按照实现一个目标,配合组建两大院站,完善三项机制,打造六大基地,落实八项举措,实施N项工程,努力将新华林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林场。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端的磴口县,境内沙漠面积426.9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70年来,磴口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矢志不移向沙漠进军,形成了“精神一脉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建成了一条长308公里的大型防沙林带,树立了“不畏艰难、负重前行,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继往开来、永不止步”的治沙精神。

记者走进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看到工人们顶着炎炎烈日,将稻草压入沙中做成草方格沙障,为秋季在方格内栽植梭梭做准备。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固沙作用,也可以保护新栽植梭梭苗的成活率。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纵横交错的草方格沙障犹如排列整齐的“魔方”覆盖在沙丘上。

“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半来这里压沙,虽然天气很热,但是我们干劲很大。”治沙工人一边忙着运稻草一边和记者说。正是有了这样的干劲,我们眼前才不再是漫漫黄沙,而是大片的绿色向着远处铺展。

羊草 符超 摄

走进磴口县的黄河灌区,有农田的地方就有防护林,有路的地方也有防护林。从高空俯瞰,田成方、林成网,高大乔木林围绕一片片农田四周而生,纵横交织成防护林网,将农田紧紧护住。

“磴口县77%的面积被乌兰布和沙漠占据,农田防护林网是磴口防沙治沙模式的核心组成,也是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城镇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说,磴口县处于整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和下风口,稍有不慎,乌兰布和沙漠就会越过磴口向黄河和河套地区侵蚀。由此,磴口县成为“守沙要塞”。守好磴口县,就能守好河套粮仓。

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磴口县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磴口防沙治沙模式——构建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体系,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数据显示,磴口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特别是乌兰布和沙漠科学绿化与生态修复,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年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多万吨减少到目前的370万吨左右,年沙尘暴日数由2010年的4天减少到1天左右,年降雨量由2010年的不足120毫米增加到170多毫米。

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  符超 摄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表示,磴口县将坚持系统观念,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协同推进,持续提升沙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到2024年完成生态治理29万亩,到2025年完成生态治理78万亩,到2030年完成生态治理168.5万亩,实现县域内荒漠化治理全覆盖。

在磴口县,随着“一网三带”防护林体系愈加成熟,牧草种植和特色养殖、蒙中药材、经济林等生态产业乘势而起。目前,全县沙产业经营主体90余家,经营总面积近80万亩。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在20年的防沙治沙经历中,他大胆尝试,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

记者来到王爷地肉苁蓉产业基地时,轰鸣的拖拉机正在进行播种实验,一颗颗混在泥土中的肉苁蓉种子,随着拖拉机的行走进入梭梭林的根部。

“我们接种肉苁蓉不仅不和农业争水抢地,还能防风固沙。”魏均介绍,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开发以沙漠肉苁蓉为核心的沙产业,该企业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据了解,目前,磴口全县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产业1万亩,优质牧草46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治沙又致富的梦想已成现实。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证明,“磴口模式”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新时代的“磴口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翅滨藜嫁接肉苁蓉 磴口县林草局供图

磴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志雄表示,磴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治沙,做大做强以光伏产业、奶产业、肉苁蓉、沙漠葡萄、沙漠有机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沙产业,实现林、农、牧、商一体化的沙产业链,力争把乌兰布和沙漠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蹚出了一条科学、共赢、可持续的新路子。

光伏治沙的新蓝海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在“三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光伏治沙成为发展与保护兼顾兼得、并行不悖的双向选择。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发展光伏能源成为治沙的新蓝海,一条与沙共处的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之路正在大漠上徐徐展开。

沙漠、沙地地广人稀,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新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以“改革的思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跳出治沙看治沙”,决策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力求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合为一体,统筹推进增绿、增能、增收,取得“112”的效果。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多万亩。据介绍,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将大规模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把沙海变为“绿海”和新能源“蓝海”。

顶着上午炙热的阳光,记者来到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这里整齐排列着一排排、一列列的太阳能光伏板。

在磴口县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各色施工车辆来回穿梭,或运送光伏立柱,或将立柱打入沙漠之中。在施工现场隔壁,是已于去年年底并网发电的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按照“光伏+生态治理”的模式,除了搭建光伏设备外,还在光伏板下铺设草方格、种植梭梭树苗,努力提升项目的生态效益。“我们还扩大了光伏板的间距和高度,为板下植被生长留足空间。”该负责人说。

达拉特旗光伏应用领跑基地  耿国彪 摄

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全容量并网投运后,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6.5亿千瓦时,年均产值可达4.67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172.1万吨,节约标准煤67.27万吨,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建设期内带动4000多人就业。

据介绍,待树苗栽植成活后,板下将会进行肉苁蓉接种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发电量更大,占地面积也更大,效益也会更加显著。

今年313日,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光伏长城”工程在达拉特旗启动。鄂尔多斯市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布局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工程规划建设库布其沙漠400公里“光伏长城”和毛乌素沙地风电光伏“一廊多点”工程,实现库布其1200万亩沙化土地、毛乌素300万亩裸露沙地全面治理,容纳1.5亿千瓦总装机容量。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额登毕力格表示,当日集中开工的26个重大项目,新能源总装机2024万千瓦,年内新增防沙治沙面积195万亩,标志着全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已经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其中,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布局在沙漠北缘、黄河以南,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场址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可容纳1亿千瓦装机规模,与库布其北缘锁边林带交相辉映,宛如一条保护母亲河的蓝色“光伏长城”。

记者走上已经建成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应用领跑基地瞭望台,四周是不断绵延的光伏板,脚下是一条条黑色的滴灌管在黄沙中格外显眼,身旁则是长势良好的沙柳、樟子松等。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第三批光伏应用领跑基地,工程建设总规模为200兆瓦,实际布置容量为219.9512兆瓦,并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压站。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树的“林光互补”模式建设。通过光伏发电与生态农林业相结合的“工业治沙”模式,在治理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我们在项目区空地穿插种植沙枣树和沙柳等植物,集光伏发电和生态治沙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我们也尝试使用滴灌技术灌溉,相较于普通浇水灌溉可以省下约三分之一的水,同时也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该负责人说。

达拉特旗林草局局长闫建国对记者说,这种“新能源+治沙”在广大“三北”地区都适用。目前,达拉特旗正采用“林光互补”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种植的作物又能当作牛饲料,支撑起了肉牛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发绿电、治黄沙、发展畜牧业循环促进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今年内蒙古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1320万千瓦、配套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30万亩,力争到2030年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新能源装机达到1.19亿千瓦时,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既能治理生态、扩大有效投资、增加群众收入,还能达到推动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当前推进防沙治沙的责任和任务。全区正全力推进,全面动起来、干起来。”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说。

人不负沙,沙漠也定不负人。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几字弯”人民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在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沙漠治理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向前,将“三北”工程建设成重要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

这是黄河之幸,也是“几字弯”人民之幸!

内蒙古磴口县光伏治沙 符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