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穿沙公路 符超 摄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翻开中国地图,一条细长的黄色沙线,从东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出发,向西经河西走廊,直抵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横贯东西上千公里的狭长区域,是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欧亚大陆桥的咽喉通道,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个省区。该区域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广布,全国三分之二的风沙口集中于此,是我国最强烈的风沙活动线和最严重的风沙灾害区。
2023年6月6日,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重中之重。
一场前无古人的防沙治沙大会战拉开序幕,延续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绿意逐渐蔓延,以生态的名义恢复着古丝绸之路的千年荣光。
让绿洲护卫河西走廊
自古以来,作为我国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都具有突出的生态地位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甘肃省组建了“三北”工程工作专班,研究确立“1+2+2+N”的工作机制,编制完成《甘肃省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施方案(2023—2030年)》,将河西5市20县(区)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范围。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下游,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交界处,是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重点区域。数据显示:民勤县域国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88.18%。境内两大沙漠总面积8036平方公里,绿洲沿线风沙线长达408公里。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就像一个楔子死死地钉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中间,阻隔着两大沙漠的合拢。在这场“黄”与“绿”之间的较量中,民勤人笑到了最后。他们创造生态治理奇迹的过程,也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驱车行进在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老虎口一带,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满目都是网格状的沙障,一行行、一排排梭梭林向四面延伸,片片绿色镶嵌其中。
老虎口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南起大滩乡上泉村,北至泉山镇新西村,全长37公里,区内沙源深广,沙丘星罗棋布。
民勤众志成城志愿治沙纪念碑 符超 摄
“过去,这里沙患如虎,老百姓只能虎口求生,因而得名老虎口。” 民勤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陶海璇说,老虎口以前沙丘相连、流沙肆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沙尘暴一年有20多次。过一次沙尘暴,羊甚至能踩着沙尘上房,农民院子里能清理两三架子车沙子。”
白荣本是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村民。他还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老虎口的光景:一到冬春季节,狂风肆虐,卷起的黄沙遮天蔽日,黄风过后,院里的沙土能装两车;每年春播时期,庄稼要补种好几茬,村民完全靠天吃饭;不堪风沙袭扰的村民纷纷逃离故土,远赴新疆、内蒙古等地谋生,村里一度仅剩三分之一人口。他的大儿子就因无法忍受风沙之苦到新疆和田安了家。
“流沙每年在一步一步紧逼,离我们家院墙已经很近了,大概也就十来米远。没办法,我们为了让风沙能够停下来,自发组织起来,将麦草插在田边,形成简易的防风墙,但效果很差,庄稼的成活率还是不高。”白荣本说。
自2008年开始,民勤在老虎口地区大规模压沙造林。“工程2014年完工,压沙造林10万亩、人工封育2.4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全域面积17万亩。”陶海璇说,眼下这片梭梭已经长大成林,主要以日常管护为主。
55岁的白会本是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上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现在好了,有了沙障和梭梭林,流沙不动弹了,风也小了,附近的村民生活就有指望了。”
民勤县林草局局长姜有恒说,作为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前沿主战场,民勤县突出项目支撑,大力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先后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和“三北”工程、退耕还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模化防沙治沙等一批重点工程。以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等风沙口为重点,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03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在长达408公里的风沙线上筑起了300多公里的生态屏障。
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是民勤的母亲河,沿着绿洲一路流向东北方,最终汇入青土湖。青土湖位于民勤县最北部,距离民勤县城80公里,曾是石羊河的终端湖泊。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域面积仍有70平方公里,至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形成了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两大沙漠在这里呈合围之势。
为阻隔两大沙漠合拢,使青土湖重现生机,民勤县开始了恢复生态、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相结合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民勤县青土湖生态一体化治理实施以来,通过对16个风沙口的治理,采取固沙造林、生态输水、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灌草等一系列举措,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06万亩,固定流沙14.3万亩,人工造林17.1万亩,累计向青土湖输水4.2亿立方米,并通过移民搬迁、退耕还林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经过一系列治理,青土湖重新“复活”。短短17年青土湖从干涸的沙漠湖泊变成了水域面积达27.65平方公里沙漠里的碧水明珠,地下水位也由 2007年的4.02米回升到现在的2.87米,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如今的青土湖,芦苇摇曳,片片芦花如梦如幻,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时有野鸭和不知名的水鸟游弋。湖周围则是大片大片的梭梭林,像卫士一样守护着青土湖这一片湿地绿洲。
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在民勤县石羊河林业总场防沙林试验场,从事林业工作30年的高级工程师潘多英告诉记者,由于持续不断的防风固沙,民勤的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使沙漠有机葡萄种植成为一条林场的增收路。他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该基地年生产酿酒葡萄4300多吨,产值1300多万元。
“在石羊河林业总场,除了葡萄还有红枣、沙生药材等特色林果业,使林场经济效益日益增加,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基地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潘多英说,在多年的实践中,他们探索出酿酒与鲜食结合、露地与温室结合、技术与加工结合、节水与增收结合的葡萄产业发展模式,为促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途径、创造了新经验。
在民勤县,当地把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乡村振兴于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使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结构合理、生态稳定、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防沙治沙产业体系,带动和促进了沙区产业致富。
肉苁蓉是沙漠里的宝贝之一,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何德荣是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2000亩治沙生态林,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林,在梭梭根部接种中药材肉苁蓉。何德荣精心管护梭梭林,定期浇水、施肥,防治鼠兔害。近年,他通过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收入达140万元。尝到了甜头后,他又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2600亩治沙生态林。
民勤青土湖重现碧波 符超 摄
“梭梭接种肉苁蓉是一个朝阳产业。它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收入,我们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强。”何德荣说。
陶海璇也告诉记者,老虎口林区已有10万亩梭梭承包给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用来嫁接肉苁蓉,发展沙产业。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去年累计收购干苁蓉20吨,价格在每公斤140到150元之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几年前,白会本成立了防沙治沙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承包了1000亩梭梭林,其中300多亩接种肉苁蓉。白会本笑着说:“肉苁蓉是稀有药材,一亩地下来收入2000多元,加上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的收入,一年到头少不了。”
流动的沙丘稳定下来了,耕地也就有了保障。白荣本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种植的作物有紫瓜、葵花、葫芦、玉米。尤其是葵花,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能收入3000元。有的村民家里还搞起了蔬菜大棚,每亩大棚能收入4500元。沙丘固定住了,大家的日子也就稳当下来了。”现在,白荣本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不愁了,我们随便干一点就够生活了,主要是帮扶儿子。”
姜有恒介绍说,近年来,民勤县持之以恒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项目支撑、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多元投入,采取外围天然植被封禁保护、重点风沙口工程固沙造林、绿洲外围沿沙区营造乔灌木混交林带、绿洲内部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和村镇绿化的方式,串点连线、以线成面,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相互包容的“四位一体”的绿洲生态防护网络,构建起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治理体系,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2.08%提高到18.28%,草原植被盖度达到18.65%。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显示,与第五次监测结果相比,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0.93万亩、占比由90.34%下降到88.1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06万亩、占比由75.81%下降到75.57%,实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
“我们力争利用3-5年时间,通过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林草植被管护、光伏治沙等措施,构筑起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风阻沙锁边林草带、腾格里沙漠西缘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和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三道风沙阻击防线’,全力打好两大沙漠民勤阻击战。” 姜有恒说。
民勤县的治沙,只是甘肃省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一个缩影。
为做好区域间的联防联治,甘肃省林草局与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签订《甘蒙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构筑“四大阻击防线”“四大锁边林草带”。张掖市与酒泉市、金昌市分别签订《张酒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张金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民勤县与阿拉善右旗签订跨区域联合防沙治沙合作框架协议。
甘肃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甘肃省“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起步良好。截至目前,全省“三北”工程区完成营造林67.19万亩,种草改良142.86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49.47万亩。
茫茫沙海,片片绿洲,狭长的河西走廊内,绿染大漠的画卷不断铺展⋯⋯
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
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其庞大的面积、流动的沙丘和恶劣的环境,一直是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挑战。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分布着片片绿洲。这些绿洲在天山、昆仑山雪水的滋养下,成为新疆各族群众世代生存的家园,孕育出多彩灿烂的文明。
在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扩张,“沙进人退”的景象时常发生。著名的楼兰古城,就是随着漫天黄沙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南疆地区的人口和城镇集中在有限的绿洲上。这些绿洲主要分布在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阻挡沙漠对绿洲的侵蚀,是实现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拓展各族群众生存空间的永恒主题。”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刘永萍说。
新疆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布局了7个重点治理项目,13个子项目,涉及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哈密市7个地州市的46个县(市、区),综合治理规模2592.06万亩,总投资达123.55亿元,将持续至2030年。
阻击战区域将通过封沙育林、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手段,在风沙活动频繁的沙漠边缘地区实施锁边治理,建设防护林草带,阻止沙漠扩张;在绿洲包裹的风沙策源地实施攻坚工程,降低风沙危害影响;在绿洲内部条田林网缺失地带和防沙治沙空白区域实施歼灭战,推进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最终实现“防风、阻沙、控尘”的治理目标。
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长度。在古代丝绸之路,商旅们越过河西走廊后就分为两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分为南北两线向西行进。
过去40多年,依托“三北”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经形成了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这里森林、草地、湿地防护占90.6%,沙漠边缘无林草湿地空白区长度约285公里,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补齐最后285公里,就是全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中之重。
“只要补齐最后的285公里,整个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沙防护带就能闭合,形成一个巨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像一条绿色‘围脖’,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牢牢锁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处副处长王刚说,这是一项动人心魄的工程,是中国为世界防沙治沙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这段缺失的阻沙防护带就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市—若羌县沿线。这里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安迪尔(民丰)、且末、若羌三大风口,是南疆风沙危害最深、自然条件最恶劣地区,也是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和决胜之地。
且末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四面环沙,犹如一座沙漠孤岛。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是该县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以红柳、胡杨、梭梭、沙拐枣等沙生植物为主的生态经济型防沙治沙林。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压沙作业现场 符超 摄
还没到且末县河东生态治沙基地,记者就看见路旁竖立着“敢向沙漠要效益,誓向沙漠要绿洲”的标牌。在这里,治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从1998年开始,且末县在车尔臣河东岸成立工作站,拉开防风治沙的序幕。
“上班的第一天,站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把铁锹,带上馕和水,就开始割芦苇,做防沙格。”帕提古丽·亚森是且末县第一批女治沙员之一,在治沙站一干就是19年。
沙漠里种树,干热的风沙吹打得人睁不开眼,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一到植树季,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黑夜连轴转。没人喊苦累、打退堂鼓,因为大家知道,“如果不治沙,沙漠就会吞没我们的家园”。
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且末县在沙漠边缘建成了一条东西宽1公里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约23公里、总面积12.9万亩的生态长廊。受益于此,且末县沙尘暴、浮尘天气年平均日数显著下降,逼停了沙漠向县城移动的脚步。
“我们因地制宜,摸索出了符合且末实际的河东治沙模式。”且末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依拉木江·牙生说,2024年到2030年且末将继续增加80.5万亩防沙治沙林,特别是创造了以林养林、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治沙模式,实现了“人进沙退”。
从且末县一路向东300多公里,到达和田地区的民丰县,这里是另一个锁边固沙的“主战场”。民丰县的地形就像一个巨大的盆子,将天山、昆仑山等地方刮来的风沙汇聚在一起,这里,也是285公里锁边固沙缺口中最难治理的一段。
从2012开始,民丰县种植了2.4万亩绿化林,如今最高的树已经长到了4米多高。植被多了,风沙少了,生态好了。在民丰县城北部防沙治沙基地,一大片密密层层的红柳、沙枣不仅给沙化治理提供了天然屏障,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更积累了防沙治沙宝贵经验,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重丰收。
民丰县林草局干部阿卜杜合力·买提赛迪说到:“我们通过乔木、灌木、草相互补充结合的方式,形成了治沙堡垒。通过不断试验,红枣、大芸等越来越多的植物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们也成了锁边固沙的主力军。”
在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内,记者看到一辆辆大型工程车正在对沙丘低洼处进行平整,而在沙丘坡面,密集的草方格将流沙固定住。今年这里将出现一片“梯田”治沙景观,通过工程固沙与植物固沙结合,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治沙新模式。
记者看到,这里连绵起伏的沙丘最高达到20多米,从沙漠前缘平坦处向深处延伸,沙漠由低到高被分割出梯田形状。在平坦处,工人们正在做种植梭梭和胡杨的准备,而沙丘的坡面已经被草方格覆盖。
“以往治沙需要将高大的沙丘推平,工程量很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梯田’治沙,不需要推平沙丘,而是根据地形,因势利导治沙,可以大幅降低治沙成本。”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说,根据测算,推平沙丘治沙每亩成本约1万元,而“梯田”治沙,每亩成本约1800元。此外,通过在平整的沙地上种植梭梭,可以接种肉苁蓉,产生经济收入,使防沙治沙更可持续。
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所处位置交通便利,东连绿洲,南邻工业园区,西与于田县城一河相望,北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
“我们将围绕‘梯田’治沙景观,在示范区沙漠前缘种植野山杏等景观树,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防沙治沙、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生态景区,将沙漠变成人们生产、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贾存鹏说,“梯田”治沙积累经验后,将进一步扩大推广,为新疆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贡献力量。
罗布麻生长在沙漠盐碱地或河岸、山沟、山坡的沙质土地上。新疆野生罗布麻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尉犁县、轮台县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及其支流两岸。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荒漠化治理力度加大,巴州加快罗布麻育种工作,探索人工种植罗布麻用于防沙治沙。
目前,库尔勒市已建成5000亩的罗布麻乡土草种基地,稳产后年产净种子7.5吨,可育苗10亿株,保障本地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优质乡土草种。尉犁县通过苗木移栽、根系移栽、种子直播、保护桶移栽措施,实施罗布麻育苗530万株,人工栽植1.1万亩。
在尉犁县大自然合作社的育苗大棚里,合作社社长史红波正忙着为即将开始的罗布麻苗移栽做准备。“这批苗是今年1月中旬下的种子,再过两三天就可以往地里移栽了。”史红波说,合作社2022年开始培育罗布麻,计划3年育苗900万株。目前,首批培育的罗布麻已种植成功并产出罗布麻茶。未来几年,随着新疆防沙治沙力度加大,罗布麻苗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旺盛。
阿克苏沙棘研究中心是目前新疆最大的沙棘林木良种繁育基地。近年来,中心科研人员选育出多个沙棘良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以推广应用的沙棘快繁技术体系,年育沙棘苗可达1000万株。
“沙棘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在新疆荒漠化治理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新疆阿克苏沙棘研究中心博士赵英说,中心现在每天的沙棘出苗量可达3万株左右,已经向温宿县、乌什县等地提供各类沙棘苗500余万株,助力新疆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在阿克苏市柯柯牙镇,成片的苹果树枝条低垂,一串串的果子昂首枝头,让空气中有了丝丝甜香。几个月后,熟透的冰糖心苹果将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在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造林中,60%为经济林。当地通过发展苹果、红枣、核桃等林果种植业,在防沙治沙的同时结出更多“甜蜜果”。
正是找到了生态富民路径,新疆的防沙治沙做得扎实,成效卓然。2022年,国家林草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为构筑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巍巍昆仑,茫茫沙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将进一步增强新疆防沙治沙的信心,书写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来自新疆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于田县梯田治沙 符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