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碳交易与产业绩效
刘平阔、慕雨坪在刊发于《中国软科学》2024年第04期的《绿色金融、碳交易与产业绩效:影响机理及中国7个试点的力证》中陈述,目前,各界对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影响产业绩效的认知和预期仍相对模糊或片面。基于实际发展进程与客观诉求,对C-D生产函数进行重构与改进,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影响产业绩效的动态机制。结果表明:直接影响,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导入会短暂阻碍产业绩效的提升,但跨越“拐点”后可显著促进产业发展;间接影响,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推进均存在一个最佳时间段,不仅可通过生产要素影响产业绩效,而且可促进“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的结构升级;现阶段绿色金融和碳交易的相互影响不具有对称性。只有对“试点建设”成功经验和作用规律进行科学总结才可为“全国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金融能否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李博阳、李廷瑞等在刊发于《生态经济》2024年第05期的《绿色金融能否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以绿色信贷和绿色风投为例》中陈述,可再生能源发展是促进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抓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中国23个省份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角度,选取绿色信贷和绿色风险投资作为绿色金融的代表,系统分析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信贷和绿色风投能够显著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分维度剖析结果显示,二者能够有效促进水能、核能和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2)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尽管绿色信贷和绿色风投均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激励绿色技术创新两个渠道作用于可再生能源发展,但是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效果更强,而绿色风投能够有效激励绿色技术创新提质增量。(3)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和绿色风投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金融发达地区和高市场化程度地区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和驱动可再生能源步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阶段”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影响
陈卫洪、耿芳艳等在刊发于《生态经济》2024年第05期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影响——基于中国26个省份的异质性分析》中陈述,从乡村生态旅游入手,利用2011—2020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作用效果,并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区域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1)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控制变量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接待设施水平对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中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大。为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出以下政策启示:(1)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优化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推动乡村数字经济与生态旅游产业深度融合;(3)实施乡村生态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方位开放战略,引进外来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
茶旅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机制
吴小川在刊发于《中国茶叶》2024年第04期的《浅析茶旅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机制——以浙江苍南为例》中提出,茶旅融合发展是茶文化旅游的升级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融合依赖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历史、市场活跃的区位环境、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市场影响力等有利条件。茶旅融合发展要突出生态、创新、共享的特点,在融合中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机制、“多位一体”的利益协调机制、以“茶产业+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机制、茶旅融合发展的共富机制,全面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增加茶农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共同富裕。
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吸引力时空演变及因子解释力
李凌雁、杨婉婷等在刊发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04期《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吸引力时空演变及因子解释力分析》陈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亚健康问题的日趋严峻,康养旅游作为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恢复身心良好状态的旅游形式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基于康复性景观的环境、社会、符号3个维度构建了康养旅游吸引力评价模型,构建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为典型案例区,定量测评2011~2020年区域内各省市康养旅游吸引力水平,并应用泰尔指数、重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吸引力的时空分异、重心迁移以及因子解释力。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吸引力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地区差距,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吸引力的泰尔指数逐渐减小,说明区域差异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其中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影响在增大;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吸引力重心轨迹表现出东西向交互折返的趋势,2018年后重心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康养旅游吸引力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康养旅游发展环境、康养旅游文化符号、康养旅游社会保障的解释力度最大,且各因子存在协同增强作用;最后针对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吸引力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格局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康养旅游协调发展、统筹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林下资源开发技术模式与经济性
王瑜嘉、余涛在刊发于《西部林业科学》2024年第02期的《林下资源开发技术模式与经济性分析》中提出了“胶林+珠芽魔芋”“核桃林+花魔芋”“林下食用菌”“林下中药材”“林下饲草”共5种典型的生态种养模式并且详细地进行了技术性和经济性分析。同时,指出当前云南省林下资源开发领域存在生态布局和示范引领不足,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标准缺乏,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不佳等问题,并提出以下促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一是发挥政府部门在林下资源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二是善用招商引资手段,创造有利于林下资源经济发展的环境;三是打造林下资源经济产业品牌,提升林下资源产业的形象与地位;四是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推进林下资源与农村经济的合理衔接。
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
柳云鹤、林德发在刊发于《商展经济》2024年第08期的《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陈述,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治理气候问题、应对“全球变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环境和气候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给每个国家带来了利益上的损失。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渗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总指导和新趋势。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伴随信息技术的崛起而迅速发展,具有信息共享智能化、不可篡改性、透明性等优势,可有效克服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企业“漂绿”行为、监管真空及交易成本过高等发展瓶颈,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据此,提出区块链技术应通过加强技术研发、鼓励主体参与以及建设人才队伍等措施,方能有效突破发展困境,真正赋能绿色金融发展,为早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金融机构ESG投资的“漂绿”与“反漂绿”
许汉友、杨雨蝶在刊发于《财会月刊》2024年第08期《金融机构ESG投资的“漂绿”与“反漂绿”——基于DWS Group的案例分析》中陈述,深化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经济绿色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ESG理念盛行的今天,金融机构的ESG投资行为因其深远影响而颇受投资者青睐,但层出不穷的“漂绿”现象也牢牢制约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制约着ESG投资的发展。西方国家从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实践探索等方面对“漂绿”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治理。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对DWS Group案例进行分析,从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因素角度对金融机构ESG投资“漂绿”行为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我国“反漂绿”体系框架,以期为绿色金融的平稳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