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4月26日,随着以“公园城市 美好人居”为主题的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成都市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尽显烟火里的幸福底色。这座拥有45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古老和现代之间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美丽传说展现出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底蕴。
成都的文化之美
北纬30°线,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画出的一条看不见的神秘曲线。这条曲线穿过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这些伟大的文明奇迹,也串起了成都的古老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的古蜀国情形,长期以来被视为诗人的想象。而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发现,使古蜀国以具象的形式走上前台。这个充满了诗意的古国,把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
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典型代表的古蜀文化,在中华远古文化中独具一格。尤其是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令世界为之惊叹。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太阳神鸟”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都江堰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如是描述成都的自然景观:“优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认为成都是富贵悠闲、别有洞天的旅游佳境。王勃写下了“入蜀纪游诗三十首”,这是目前所知的巴蜀旅游史上以旅游为目的、个人旅游的最早记录。
在王勃之后,诗圣杜甫入蜀,带着中原人的文化眼光,忽然感到蜀中是山川习俗迥异的“别一世界”。巴蜀历来是块神奇特异的地方,是与中原景观特色迥异的“绝域殊方”,所以从古到今都能引起海内外游客文化心理上的特殊新鲜感受。这种历代人都能认同、达成共识的“优游天府,宇宙绝观”的观念,变成了今天一笔无与伦比的旅游遗产。
从商末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到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砖、说唱俑;从居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汉代漆器珍品,到书法精美的北周文王碑石刻;从辗转“丝绸之路”的蜀锦蜀绣,到居于“天下之冠”的唐宋绘画艺术,可以说是“艺术瑰宝满蓉城”。
成都不仅拥有中华历史文化的风采,而且独具地方民俗文化的特色。成都素有“蜀戏冠天下”的称誉。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中国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剧目繁多,文字优美,幽默风趣,表现手法丰富,程式化动作含蓄隽永,器乐帮腔独具特色,尤其是“变脸”“吐火”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
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片土地上文人志士辈出、能工巧匠尽现,创造出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成都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39处。
金沙遗址、邛窑、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明蜀王陵墓群等被纳入全国150处重要大遗址之列。武侯祠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成都永陵是中国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是我国首次科学考古发掘的大型地上皇陵。庞大的地上陵墓建筑,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是中国少有的一座“坐不改姓”的城市,在其历史演变中铸就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品格。这座被国外学者高度称誉的“后现代城市”,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生活气息。
秦并巴蜀,古蜀国所具有的诗意品格并未随之湮灭,转变而为成都城市的一种持续追求。李白、苏轼的天马行空、博大奇峻,杜甫、陆游的诗意栖居,五代时期于城墙上遍植芙蓉,以及独具特色的川西林盘文化,都是成都诗意品格的体现。
成都文人荟萃,文风兴盛,风景园林地往往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风雅地。唐宋以来,许多著名诗人、文豪入蜀,因他们的踪迹,留下了杜甫草堂、新繁东湖、望江楼、崇州罨画池、新都桂湖等一大批名人纪念园林,这些古典园林与古迹名胜融为一体,形成了文园同韵、祠园共融的成都园林特色。
如果说都江堰从地理上哺育了成都,那么成都灿烂的文明和古人的伟大思想则从精神上贻养了成都,造就了成都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
邛崃生物多样性展馆
成都的生态之美
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中央,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成都境内最高峰海拔5364米,最低点359米,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
复杂的地理、地貌、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大熊猫、珙桐、连香树等古老珍稀物种在这里得到较完整的保存,各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5%,植物种类丰富,有5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众多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与“星罗棋布”的城市绿地一起,构成了城市的天然氧吧。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河渠密布如纺锤,水系分支如扇形。两千多年前创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把岷江上游丰富而清澈的水源引入成都平原,流经都江堰后注入蛛网般的灌溉渠,纵横阡陌,两千多年来,一直滋养着这片丰饶之地,从而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陆海”,水旱从人的“天府”。
都江堰
成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俱全,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成都的山景具有高、险、奇、秀、幽的特色,有如“天下幽”的青城山、雄奇多姿的九峰山、高耸挺拔的西岭雪山、景色秀美的玉垒山;水景中有汹涌湍急的溪流,清澈明亮的水潭,飞珠溅玉的瀑布,秀美如画的湖泊;生物景观中有少见的桂花林、箭竹林、杜鹃林等植物群落,以及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
成都拥有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为青城山——都江堰,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风景优美,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世界自然遗产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部分)。这是成都的发展底色,也是本届世园会落户成都的重要原因。
成都的生态之美在本届世园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间四月天,花重锦官城。成都在花中芬芳了千年,因花得名、以园闻名,繁华与自然相得益彰。在本届世园会的各种图标中,无不彰显着绿色发展的内涵。
本届世园会的会徽色彩鲜艳、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强,红、黄、绿等主色彩与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会徽颜色相呼应:红色代表着热情和繁荣,黄色代表活力和温暖,绿色代表生态和希望,渐变色花瓣展现了成都广泛种植的“醉芙蓉”形象特征。
从吉祥物来看,成都世园会的吉祥物为“桐妹儿”,核心创意来自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珙桐(又称“鸽子花”)和三星堆“青铜神鸟”,寓意和平友好、包容互鉴,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巴蜀特色。成都市花芙蓉花为2024年成都世园会的会花,芙蓉寓意高尚坚定、团圆美满,表达对成都世园会圆满举办的愿景和祝福。
作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过渡带和世界地质奇观,本届世园会分会场之一邛崃市所在的龙门山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万余种动植物,被誉为“自然科学宝库”。数据显示,邛崃市有记录植物2965种,其中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6种;已记录动物775种,其中乌雕、林麝、毛冠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
“近年来,还有花脸鸭、黑鹳、棕背田鸡、青头潜鸭、彩鹮等珍稀野生动物频频现身,为邛崃生物多样性保护努力屡添力证。”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设计师张博说,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在珍稀植物与昆虫探索馆,不仅有红豆杉、伯乐树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异颖草、四角刻叶菱、金荞麦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有“植物界的大熊猫”——距瓣尾囊草以及珍稀兰草与蕨类植物。“龙门山是新生代孑遗植物的家园,这里展陈的连香树、水青树等,同样是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张博说,这些珍稀孑遗植物,与槭树、铁杉、岷江柏木、毛樱桃等树种多彩混交,共同把龙门山装点得绿意盎然。
“从低山河流生境—沟谷密林生境—山地密林疏林灌丛草甸生境,再到岩石生境—山地竹林生境—人工生境,我深深感受到了龙门山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一位游客说。
“幸福城市”的民生底色
城市是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间。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一件件市民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被做出了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大文章。
蓝天成为日常,观雪山从“大惊喜”变成了“小确幸”。锦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坐着乌篷船夜游锦江成为现实。超7000公里的各级绿道纵横交错、100公里环城绿道全线贯通、1500多个公园星罗棋布,到天府绿道骑行、在公园里露营、去龙泉山看日出,成为成都人新的生活方式。
寿安编艺公园
出行变得越来越通畅便利,至2024年4月,成都轨道交通开通运营14条线路,其中地铁13条线,运营里程达601.7公里,386个车站投运,成为全国第4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的城市。公交线路长度增加至16799.1公里,373座轨道站点公交接驳全覆盖。
哪怕从市中心去趟几十公里开外的三岔湖,1小时内也足以搞定。去博物馆、音乐厅打个卡,成为成都人周末的日常。成都博物馆、城市音乐厅、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等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郫都分会场
熨帖的暖意背后,有着可以触摸的民生情怀,亦有着大手笔的民生投入。2023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重点项目546个,年度计划投资949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115.9亿元。第三方“万人问卷调查”市民满意率达93.87%,连续3年稳步提升。“真金白银”的投入背后,是让更多幸福愿景加速变为现实的决心。
“每天中午我都要来这家家门口的餐厅就餐,味道不错、服务很好,还可用养老金卡,非常实惠。”午餐时间,锦江区成龙路街道香樟社区的共享餐厅里,住在附近小区的刘阿姨开心地说。一荤一素12元、一荤两素15元,最贵的两荤两素也不超过20元,餐厅供应午餐和晚餐,除了辖区老年人外,也向附近企业职工、普通居民开放。
鲜花展馆
同样人气高涨的还有位于锦江区春熙路街道盐道街社区大塘坎街的幸福食堂。上午11时,还不到饭点,食堂已准备就绪。400平方米的空间,设有36个餐位和5个套间,套餐价格从16元到28元,共有五档可供选购。65岁以上本社区老人还可以享受5折优惠,米饭和例汤免费。
在成都,这样的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位还有不少。仅在锦江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配套设施等,就建成了老年助餐点位49个。
养老、教育、托育、医疗、交通……城市人口剧增,也必然带来更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压力。作为一座人口规模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满足这么多人的需求,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感受到“幸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成都人民的幸福感来源之一。
“国之大者,浓墨重彩就在一个‘民’字。”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教授杨小卜,是成都首批上岗的市民观察员。他会随身携带一个本子,走到哪儿,记到哪儿,随时写下生活中观察到的民生需求,然后通过民声传递渠道,递交给有关部门单位。
杨小卜夏天乘坐地铁时偶然感受到,从户外的热潮之中进站上车,强冷气扑面而来,“内外温差较大,有些人可能会不适应”。他将问题反馈给有关单位,同时从市民乘客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例如实时调节列车温度、提供列车分区控温服务等。没隔几天,杨小卜发现,地铁的车厢有了细心的分区,“有些车厢强冷,有些车厢弱冷,车厢上有显著的标识,乘客按需乘坐,清凉里带着暖心。”
一桩小事,无论效率亦或效果,都令人舒心。人民满意,是检验为民办实事成效的第一标准,是“幸福”最权威的标尺。近年来,成都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建议、群众智慧作为政策制定、项目实施、实事推进的重要依据;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实事验收的重要依据。
关于未来,还会有更多愿景。写好民生答卷,擦亮幸福底色,“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一城市特质,正愈加鲜明。
新津分会场天府家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