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王宏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日前公布了2024年度结题项目绩效评估结果。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的绩效评价研究”获评“特优”。这个项目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于畅主持的。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每年在项目结题1年后,均对已结题项目实施绩效评估。其评估是对每个基金项目研究结果的水平与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并与日后的项目申请实行绩效挂钩。绩效评价为“特优”的项目主持人再次申请基金项目时,同等条件下将优先获得资助。
在“双碳”战略加紧实施的背景下,这个项目具有特殊的意义。此项目是在国家为实现“双碳目标”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之前开展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对象是区域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的机制路径和评价方法。项目于2018年获批。于畅教授带领团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实证分析,为国家推动区域协同绿色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经过深入研究,完成了各项研究目标,并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了拓展,超额完成研究任务,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塞罕坝 刘新叶 摄
选取京津冀进行实证研究
在于畅主持下,此项目选取京津冀地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其区域环境治理的政策效果和影响因素。研究中融合了协同治理及博弈模型、生态效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计量、碳排放效率等理论和方法,探索了协同机制在京津冀减污降碳中的作用,丰富了区域环境政策绩效的评价方法。
此研究做出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基于博弈模型构建了地方政府官员竞争博弈场景,实证检验了官员策略差异对辖区“经济福利”“环境福利”的影响。二是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京津冀经济转型路径。三是构建了脱钩模型,探究京津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揭示了京津冀全产业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四是探索了森林城市建设对京津冀大气质量的作用。五是刻画了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六是对比分析了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城市蔓延与生态效率的关系。七是识别了资源消耗跨区域转移的驱动因素和治理方案。八是测算了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效率,依据城市发展差异设计了五种情景模拟,并从城市群协同发展角度,设计了7种区域协同碳达峰情景模拟,预测了区域整体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
研究团队发表了20篇学术论文,包括《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评论》(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资源、保护与回收》(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清洁生产》(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研究的成果获得了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及多项政策批示。结合此项研究,培养的多位优秀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管理科研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深度分析京津冀经济转型
京津冀一体化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极大地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但在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探究的议题。
于畅团队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视角,利用经济变量四次项关系式,加入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城市化率和能源消耗等控制变量。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工业废水排放与经济增长尚不符合EKC假说,二者呈现波浪型关系。这表明废水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起伏,呈现出阶段性较强的特点,较长时间内处于增长时期,不随经济增长而下降。
雾霾 刘新叶 摄
研究认为,人口规模和专利技术申请量对工业废水排放有一定影响。这说明人口规模越大,工业活动越频繁,环境承载压力也越大。在SO2排放量方面,SO2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现U型关系,表明SO2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原煤的消耗量对SO2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影响,这表明原煤也是产生SO2污染的重要源头;二产增加值对SO2排放量也有一定影响,表明工业生产是产生SO2的直接动因;人口规模与预期相悖,对SO2排放量有显著的负 影响。
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方面,根据EKC检验结果发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经济增长呈现倒N型关系,在第二个拐点下符合EKC特征,即随着经济增长排放量逐渐下降。
研究认为,京津冀地区应积极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转型,应该摒弃“先污染,后治理”思路,走集约型发展思路。针对人口规模、原煤消耗等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应积极完善京津冀城市化建设,继续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交通。
森林城市建设助力提升大气质量
于畅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产生的污染问题,比如改善城市微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和城市热岛效应等。
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森林城市建设对区域PM2.5浓度的影响。以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市(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实证检验了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与森林城市特征变量的相关关系。
这一研究既是对森林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的探索,也是对提升城市大气质量措施的扩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研究的经验。
据了解,其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四个。其一,京津冀地区高PM2.5浓度“俱乐部”成员主要包括天津、沧州、廊坊、衡水。PM2.5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高高”“低低”浓度的集聚特征。高浓度地并不全是高排放地。风场和地形是导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空间集聚分布的主要因素。
其二,城市绿地面积、园林绿地面积和市容环境卫生投资,能较好地刻画森林城市的发展程度。提高城市绿地面积比重、园林绿地面积比重和市容环境卫生投资资金,均有助于减少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PM2.5浓度。这说明森林城市建设对改善区域大气质量有重要作用。
其三,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技术创新,都会对PM2.5产生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越高、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均会导致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PM2.5浓度增加,而单位GDP耗电量的减少会降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PM2.5浓度。
其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PM2.5浓度的倒U型关系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京津冀地区仍处于PM2.5污染的EKC曲线的上升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工业发展仍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她的研究认为,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森林城市建设,通过修复和新建森林城市的要素,连接新建林、原有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质量,加强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而改善环境质量。
城市蔓延抑制生态效率提高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蔓延现象日益凸显,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于畅说,城市蔓延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现象,具体表现为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扩张。
于畅主持的研究首先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集聚特征两个角度出发,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效率作用的传导机制;其次,通过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6年中国264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构建面板Tobit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城市蔓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
这项重要研究表明:城市蔓延将阻碍城市生态效率的提高,对东部城市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而对中部、西部城市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当城市规模过小时,城市蔓延将严重阻碍生态效率的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城市蔓延的不利影响先下降后上升,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于畅提出,有效甄别城市蔓延对中国各城市生态效率的差异化作用,有利于区分城市特点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从而推动各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确保城市的有序扩张,更大程度上规避城市蔓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增长。
北京南海子公园 刘新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