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洋”莓果扎根神州大地
“洋”莓果扎根神州大地
作者:文/ 方彦蘅 来源: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时间:2024-03-06 13:51:11 浏览:954
字体:
分享到:

/ 方彦蘅

农历十月,是传统冬季的开始。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维林和他的团队早已在城南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蓝莓黑莓种质资源圃忙活开了。

李维林教授,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蓝莓黑莓创新团队岗位专家。

“根据目前的气象预测,今年大概率是个寒冬,要提早给这些‘宝贝儿’做好越冬防寒措施。”

李维林口中的“宝贝儿”,是基地里一株株正在茁壮生长的蓝莓和黑莓。虽然现在它们已经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果品,然而,这些小小的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

从最初的国外引种,“边研究边谨慎推广”,到如今已是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世界主要生产国之一。为了让洋“莓果”深深扎根中国大地,背后是李维林和他的团队30余年的坚守与心血。

破题:科学定位引种方向

蓝莓和黑莓是分属杜鹃花科越橘属和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类树种,在欧美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因浆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誉,长期在欧美占有一定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从国外引种了优良的蓝莓和黑莓品种,并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开展品种、栽培、采收、加工等研究。

1994年,李维林从家乡陕西调入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加入蓝莓黑莓研究团队。

“那时候我们的研究刚起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让老百姓了解它们,接受它们,给这些‘洋果子’找到适宜落脚的‘家’。”

首先是土地,蓝莓喜酸,生产中园地选择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最好是坡度不超过10%pH值在4.5-5.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5%的沙壤土。通过对江苏本省自然资源环境进行的实地调研,课题组选择在位于南京溧水的丘陵岗地进行试种和区域性试验。

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确定合适的栽培品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抗寒性、耐旱性等是不一样的。比如蓝莓分为矮丛蓝莓、半高丛蓝莓、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五大类型,各类型品种的特性差异很大。经过20多年的试种与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团队陆续筛选出粉蓝、园蓝、灿烂、顶峰、杰兔、巴尔德温、巨蓝等7个兔眼蓝莓品种,奥尼尔、薄雾、莱克西等3个高丛蓝莓品种。这些品种在江苏丘陵等地推广,目前栽培面积约8万亩左右,产量3-5万吨。

“近年来,又从最新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了两个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钱德勒’和‘贝姬蓝’。”李维林介绍道,像钱德勒蓝莓平均果重3g,最大果达到8g,为多数品种果重的2倍左右,是目前国内外果实最大的蓝莓品种;贝姬蓝是兔眼蓝莓,对苏南气候和土壤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适应性,果实品质特别优良,表现为皮薄、肉脆、籽少而小、味甜,果实硬度大,极耐贮运,目前这两个品种也得到扩繁推广。

攻关:自主选育优良品种

从最初零星的尝试性栽培,到如今范围遍布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 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我国已成为全球58个蓝莓生产国中的主要贡献国之一。目前全国蓝莓栽培面积100万亩左右,鲜果产量 25万吨左右,黑莓栽培面积15~20万亩,鲜果产量10万吨左右,而且发展势头迅猛。

“到目前为止,国内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均为从国外引入。”李维林坦言。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外培育的蓝莓和黑莓新品种超过 85%申请了专利保护。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蓝莓、黑莓良种的引进和使用。近几年从国外尤其是欧美引种十分困难,成为我国蓝莓、黑莓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必须要加快自主选育良种的进程!然而,选育新品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的积累、大量数据的记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

“这是一项急得很、但是又急不得的‘硬骨头’!”李维林和团队自主选育的 “寨选”、“中植”等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已持续跟进了近30年。尤其是近十年,团队在溧水石头寨种植基地先后进行了小试、品种比较试验和规模化生产栽培。结果显示,“寨选”品系蓝莓在南京地区的适应性佳,植株生长旺盛,单株产量高,果实的大小与南高丛品种“夏普蓝”相近,硬度在蓝莓浆果中处于中等水平,综合表现为早熟、丰产、质优,其中“寨选”7号和 4号品系是进一步选育蓝莓优良新品种的良好材料。8个“中植”系列蓝莓、黑莓新品种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培育出了新的品种,最终还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哪怕我们自主选育的品种在品相上与国外品种看起来差距不大,但对于要面向市场大规模推广的品种来说,还有一条鸿沟。”即便如此,李维林依然坚持源头创新是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方向,“我们不仅要打破垄断,更要迈向高端!”

目前,李维林团队已经在溧水白马国家农高区内建立了蓝莓黑莓树莓种质资源圃,引种保存蓝莓品种(系)96个,其中国外引进品种90个,自主选育品系6个;收集保存黑莓树莓品种、品系、株系72个,其中国外引进黑莓品种19个,树莓品种15个,自主选育品种4个,品系6个,株系28个。

小果子成就了大产业

接力:“小果子”成就“大产业”

随着人们对蓝莓、黑莓认识的不断加深,“洋果子”逐渐落户安家,正在由“小果子”变成“大产业”。

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蓝莓黑莓在丘陵山地、荒山荒坡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开花,二年挂果,三年丰产”,最高时一亩地一年可以达到78万元的收入,农民喜欢种。蓝莓、黑莓作为营养保健型珍稀特色果品,近年来也越来越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其果实中花青素、鞣花酸、生育酚(维生素E)等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功效突出。

“后期这个市场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李维林说。

目前在市面上,除了食用鲜果之外,对相应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李维林带领团队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目前相关企业生产的加工产品主要为速冻果、果汁、果酱、果脯、果醋、果酒等低端产品为主,技术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低下。

要想进一步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形成助力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必须要开展商品性产品化技术开发,研制功能性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才能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2017年,李维林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调入南京林业大学工作。目前,他是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着眼蓝莓、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提制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助力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以往蓝莓和黑莓在加工常规产品果汁、果酒、果醋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果渣,约为原料的20-30%。”李维林说,“很多时候就是随意弃置或简单处理用做肥料,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经过团队的前期研究,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而黑莓中的生育酚几乎全部存在于占果渣重量80%左右的种子中。

“现在我们致力于从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提制食用色素、高纯度花青素及种子油、天然维生素E 技术,不但可以变废为宝,使蓝莓、黑莓实现最大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果渣弃置导致的环境污染,既保生态又富口袋。”

“一棵蓝莓树种下去,收益是30年到50年。这是个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的项目。”为了让这片“长期收益”的致富林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李维林带领团队仍然在攻关产种供销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在做好产业技术支撑的同时补齐短板。

“不仅要让 ‘洋果子’在中国安家,还要让它们助力中国老百姓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