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徐先英:潜心治沙 必定卓越
徐先英:潜心治沙 必定卓越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3-06 12:30:53 浏览:1058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心灵独白:

做事就要坚持到底


119日,北京,阴,最高气温只有零摄氏度。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徐先英,心里却有一团火。

这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手里捧着一本红彤彤的证书。封面上烫金印着大大的国徽,“国家卓越工程师”七个大字格外耀眼。那枚银镀金材质的、重量约115g奖章戴在了胸前。

这个身高18的西北汉子,看起来和普通人没啥区别。但他刚刚获得的这枚沉甸甸奖章,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师领域的最高荣誉。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这是党和国家在工程领域的最高规格褒奖,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表彰大会在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致以热烈祝贺。

神舟飞天、高铁飞驰、巨轮远航……我国重大工程不胜枚举,为之奉献的功臣何止千千万万?首次只有81位翘楚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足见这一荣誉多么珍贵。

从建筑、能源与化工领域到装备制造领域,从信息电子领域到农医与环境领域……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们覆盖了众多重点工程领域。徐先英能作为治沙界的优秀代表跻身其中,实属不易。

我问徐先英,获奖后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我:“当我站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时,心情非常激动。38年来,学治沙、干治沙,我无怨无悔。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知道,这不但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全体治沙人的荣誉。”

这是全体治沙人的荣誉!

他是这个群体中平凡的一员,又是卓越的国家工程师。

治沙是一生的事儿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是我国沙漠分布面积大且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长期以来,荒漠化一直是制约甘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环境问题。

1963年,徐先英出生在甘肃民勤沙漠边缘的一个村庄。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很长的路。冬天轮到做值日时,他天黑就起床去学校,路上很害怕。书包中除学习用具外,还要装上一包骆驼粪去生炉子。白天读书,放学后帮家里喂羊,假期里要参加劳动,为家里挣工分,生活十分艰苦。

他从小就知道,民勤受到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夹击”,是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民勤风沙肆虐,不断向庄稼地和村庄侵袭。每当看到家门口那条被称作“大红柳岭”的沙带,他都会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黄沙漫天、沙海茫茫的地方。

1985年,他从内蒙古林学院治沙专业毕业后就走进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大门,站在了事业的起点。从那时起,治沙就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老同志的带领下,他到武威市东沙窝进行野外调查,参与完成了白板滩沙漠治理规划报告。

天天风里来,年年沙里走。整日在沙海里摸爬滚打的他,越来越认识到,治沙不能只凭热情,要靠知识、靠科技、靠科学。尽管工作特别繁忙,他还是在工作之余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2000年他考入了北京林业大学,用3年时间在职攻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仍然不满足,又考取了北林大的博士研究生。戴上博士帽后,他并没有认为已经大功告成,而是下定决心,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要在治沙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他的心目中,治沙不是工作,而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论文写在广袤沙地上

38年倏然而逝。

在这38个春秋里,徐先英主持完成了30多项科研,多次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获授权专利22项,筛选出了4个抗逆性沙地造林树种,研发成功17项防风固沙技术与模式,研制出90多台(套)新型治沙装备,推广治沙技术面积20多万亩。

1986年,他参加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盐渍化沙地适生树种选择及抗逆性造林技术研究”。试验地设在白茫茫的盐碱滩地上,自然条件非常严酷。他两赴新疆,在冰天雪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亲手采集了可供造林用的2万多株插条。春天顶着满天飞舞的黄沙,夏日冒着炎炎烈日,他奋战在茫茫沙海之中。布置造林试验,观测苗木生长状况,测定植物抗风蚀沙埋性能,观测所选植物种的生理生态表现。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地筛选出了适宜盐渍化沙地造林而又抗逆性强的东疆沙拐枣、红皮沙拐枣、甘肃柽柳、短穗柽柳,丰富了当地的造林适宜树种。这个项目获得了省林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早期的治沙,采用“人拉肩扛”的压沙模式,不但费力费时,而且效率很低。如果引进大型治沙设备,成本高不说,破碎的地形使得设备难以施展。这成了治沙压沙的“卡脖子”难题。

“一定要想方设法,研制出小巧便捷、沙区老百姓用得起的机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食寝不安,反复试验,终于拿出了自己的设计图。他四处寻找能够加工制作的厂子,却一次又一次地吃了“闭门羹”。

“没人制作,咱就自己来。”他带领团队尝试着自己动手,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机和流沙地灌木快速栽苗装置。

小巧实用的手扶式沙障机能够适应沙区不同地形条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6倍,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劳动强度,每亩节约压沙成本250多元。这个设备很快在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青海等沙区治理工程区推广,受到了一致好评。

“别看这250多元不起眼。这意味着能够在同等条件下多出五分之一的压沙面积。”

工程技术的“一小步”,都会使治沙行业高质量发展前进“一大步”。他研发制作出的这个流沙地灌木快速栽苗装置,有效解决了在流沙地里栽植灌木的过程中苗木窝根严重和开坑困难的问题,大大提高沙生灌木的栽植速度和苗木成活率。

他根据沙区实际和操作中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铺草压沙机已经更新到第5代。

38年来,他一直奋战在风沙第一线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在治沙新装备、新模式、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影响力高的原创性成果。他创建了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干旱沙区的“四带一体”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模式和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为“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科学治沙提供了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类似区域沙漠绿洲边缘风沙口治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应用这一新技术,风沙口治理3年后,风沙流越过治理带后的风速较带前降低42.9%-83.1%,平均输沙量降到带前的0.14%,有效解决了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等绿洲边缘流沙埋压农田的难题,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他研发出了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解决了黄河首曲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近自然修复关键问题,为黄河源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解决草地沙化导致的黄河源区草地植被退化、涵养水源功能下降等问题,他摸清了草地沙化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成因与驱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他研发的治理技术在黄河源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后草地植被盖度增加30%以上,草场生产力提高20-30%

他和团队特别重视把甘肃的治沙故事讲给了世界听,先后培养了76个国家的1000多名治沙科研人员,为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装备、新模式以及新技术。

事业就在沙漠里

沙漠是徐先英的终身伴侣。他曾任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所长、党委书记,但不管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研究治沙都是他的头等大事。

他常常泡在沙漠中的试验区里。取样时遇到特别干的沙丘,常常挖了塌、塌了再挖。挖好一个两米深的剖面,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午饭在野外就着风沙吃。有时突遇沙尘暴,所带的干粮里吹进了许多沙子。回到驻地时,他头顶沙粒,身着沙土,看起来就是一个土人。食堂早已关门,他就吃冷馒头充饥。晚上,他挑灯夜战,称重土样,分析数据……

一晃,他战斗在治沙最前沿已经第39个年头了。在这与沙为伴的日子里,有研究人员转行跳槽。但他却从来没有动过改行的心思。常常有人关切地问他,“你总不能一辈子都待在沙窝窝里吧?”他回答说:“做事就要坚持到底。我的事业就在这片沙漠里!”

受到表彰后的第二天,他载誉而归。他就治沙工作取得的现有成果及对未来治沙事业的期望,与甘肃省林草系统干部职工一起交流座谈。

他说,我是生在沙窝窝的治沙人,很庆幸赶上了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为治沙人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问他,这些年里没有遇到过困难吗?他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换个思路再做,或许能解决。

38年来,他感融最深的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常年在风沙一线跑,吃的沙子多了,对他的肺有一定影响。他笑呵呵地是说:“身体状况总体还行,这得益于长期跑沙窝啊”。

工作了这么多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长期在民勤沙区工作,陪家人和孩子时间少,特别是对女儿的教育亏欠多。女儿有时也会抱怨,但理解父亲比抱怨多。她渐渐地长大了,懂的事情多了,也就理解父亲了。

工作之余,他喜欢写写字、静静心,打打乒乓球,活动活动筋骨。

我请他提供几张照片,他发来一张照片,背景是青山脚下盛开着油菜花。这显然不是沙区。他告诉我,这是甘肃一个自然保护区。我知道,让沙漠多些绿洲是他的夙愿。

如今,已满六旬的徐先英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告诉我,他还会继续为治沙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