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湿地 全民共享的美丽家园
湿地 全民共享的美丽家园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3-05 18:13:56 浏览:1087
字体:
分享到:

在山东微山湖保护区停歇的白鹭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2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之中,湿地就像一面镜子,映衬着人类的蹒跚脚步。从关关雎鸠到风吹稻香,从机器轰鸣到万物互联。人类前行的脚步中总能听到潺潺的水声。

落霞与孤鸢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湿地中没有孤立的生命,所有延续至今的物种都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

在湿地中,亿万个生命生息繁衍,使大地充满勃勃生机。

资料显示,全球湿地面积约12.1亿公顷,占地球地表面积约8%。湿地是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濒危物种富集,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库,还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从高山到大海,湿地无处不在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近年来,我国下大气力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达5635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良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湿地 万千物种的美丽家园

新年刚过,山东东营的滨海大道上,便有举着望远镜或架着相机的观鸟者俯在路边的矮墙上,观察正在远处优雅散步的几只丹顶鹤。

“看,是丹顶鹤!我觉得它们比我还高,低头是在找东西吃吧?”一个小朋友一边挪着小步、举着望远镜观察,一边问身旁的妈妈。

距这对母女不到1米,一位装备专业的观鸟者正在看镜头中的丹顶鹤。她已连续几天到此处拍摄。

滨海大道是熟悉东营鸟况的鸟友推荐的观鸟路线之一,不仅有当地人沿这条路观鸟,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观鸟者。在东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东方白鹳

为守护这片自然之境的安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建立,定位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数据显示,该保护区现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6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也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拥有种子植物68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93种。盐地碱蓬、柽柳和罗布麻在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芦苇集中分布面积达40万亩。

“这几年,根据鸟类保护需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开展湿地修复工程、鸟类繁殖岛建设、筑巢招引工程等。通过这些措施,当地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单凯说。

东方白鹳是保护区的旗舰物种,但最早只是迁徙途经东营。据单凯介绍,东方白鹳历史上曾广泛分布,由于非法狩猎、栖息地锐减等原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2003年,首对东方白鹳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筑巢繁殖;2005年,首次2对东方白鹳繁殖成功,孵化雏鸟7只;随后,东方白鹳种群逐步扩大,至2021年共有809对繁殖种群筑巢繁殖,孵化雏鸟总计2278只。根据2023年的调查结果,东方白鹳在这一年繁殖种群达到251对。”单凯说,“东方白鹳喜食活鱼,对生活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湿地一定是食物丰富、环境质量高的地区,因此它们也是湿地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志,被看作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

相关专家表示,东方白鹳从无到有,从路过到定居,从首次在此筑巢繁殖到种群及其雏鸟数量增势明显,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恢复紧密相关,或者说,这直观反映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恢复的成效。

在同一时间,哈气成冰的青海省可可西里,巡山队员正在巡护卓乃湖。

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中心地带,距离青藏公路大约140公里。卓乃湖及其周边区域海拔在4800米以上,在这里工作对身体是一种考验。但高耸入云的雪山、延绵不绝的山梁、一碧如洗的湖泊、繁衍其间的藏羚羊群,一切静谧而美好。“这才是卓乃湖最好的模样。”巡山队员詹江龙说。

卓乃湖被誉为“藏羚羊大产房”,每年5月到7月,来自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的雌性藏羚羊,会到这里集中产仔。1997年,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詹江龙也在这一年来到可可西里,成为守护无人区的一名巡山队员。

卓乃湖是可可西里巡山队执行巡护任务的必经之地。为在藏羚羊迁徙产仔时加强巡护,管理部门还在卓乃湖附近修建了一所季节性保护站,安排巡山队员驻站值守,全程守护藏羚羊安全产仔。

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湿地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如何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了大量工作。

冬日暖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金黄色的芦苇荡、褐色的落羽杉、深黄的河柳……记者近日乘坐老渔民孙学发驾驶的观测船,登上了新济洲岛。

一支科研团队正在这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员们将红外相机系在树上,每当有恒温动物经过时,红外相机便会瞬间捕捉、拍摄,进行远距离、不打扰的观测,为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成翻开数据说,2016年至今,面积26.81平方公里的5个洲岛上,植物从354种增加到584种,鱼类从34种增加到38种,新济洲段江豚由16头增加到30头。

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介绍,2000年起,出于防汛需要,江宁区对新济洲的3000多名居民实施生态移民。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启动,洲岛仅保留科研科普功能,湿地生态迅速修复,自然植被蓬勃生长,珍稀物种频繁出现。

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龟石国家湿地公园,再现“珍稀贵客”中华秋沙鸭和黑鹳的身影。这已是它们连续7年来富川越冬。

中华秋沙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特产稀有鸟类,其数量极其稀少,全世界仅存1000多只。中华秋沙鸭在东北长白山繁殖,冬季才会集体迁徙到南方过冬,对越冬环境特别挑剔,因此能见到它们的机会少之又少。

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其在俄罗斯东部和我国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徙到我国长江以南越冬,多见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

近年来,富川县不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大力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和水环境,通过推行河(湖)长制、湿地保护制度化、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湿地生态系统得到加强和保护。

同时,为做好候鸟南下迁徙越冬工作,龟石国家湿地公园每年都提前制定联防管控方案,全面开展联防联控工作。根据历年监测结果,重点持续开展种群动态监测,在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主要迁飞通道上,组织开展巡查巡护工作,依法依规开展候鸟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活动。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乃湖和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龟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国众多湿地保护案例中的缩影。

我国湿地面积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分布广、类型丰富、面积大,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纵横交错的湿地密布广袤的大地,几乎涵盖了《湿地公约》中所有的湿地类型,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政府带领社会各界,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召开一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重要进展,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国家林草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重心要从增加数量、扩张规模转向规范管理、提升质量,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该负责人认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湿地工作必须适应形势要求,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增强监督管理能力、科学修复重要湿地、探索湿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高参与引领湿地全球治理能力。

守护湿地 共享生态之美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圈的血液,维持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

湿地,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润无垠大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只有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人类才能安全的在地球家园里繁衍生息。

202211月,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提出,“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面向全球,中国将落实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等一系列务实举措。

青海湖边的藏羚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多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修复了一批退化湿地,改善了退化湿地生态状况。

今天,我国有不少城市已经与湿地融为一体,湿地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游憩、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幸福园”。漫步于湿地边,看到的是光影变幻、芦苇摇曳、绿意盎然,耳畔传来的是呦呦鹿鸣、百鸟欢唱。一处处湿地不仅是一幅幅动人美景,更擦亮了美丽中国的金字招牌。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里充满浪漫色彩的荇菜,在夏季的重庆市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簇拥而生,与丰富的水生植物相互交映,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走进这幅绿色画卷,你还可以看到上万只雁鸭类候鸟前来作客,包括“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阔别重庆30余年的灰雁等珍稀濒危物种。

坚持近自然修复的双桂湖,碧波微微、岸线曲美、北动南静,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日益突显。凭借好生态和好风景,双桂湖获评2021年“重庆市美丽河湖”“重庆最美生态打卡地”,入选重庆市最佳夜游线路、重庆市首届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案例,还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市级重要湿地。

行走在这个“山水入画、竹韵柚香”的湖滨生态景区,可以看到湿地元素与农耕、水利、历史、人文的有机结合,公园自然景观、湿地和休憩空间的完美融合。

据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科研宣教科科长余先怀介绍,近年来,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脊椎动物达到277种,其中鸟类有207种;植物种类增加到623种,荇菜群落达400余亩;湖区水质也稳定在Ⅲ类。

扬州瘦西湖 耿国彪 摄

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双桂湖还为梁平的宜居贡献良多。广阔的水体和水景、遍布的绿植花卉和草坪,让公园与城市有机融合,经过“引山理水”,集生态居住、商业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商务会议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双桂新城,如今已是梁平人心目中的宜居天堂。

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是一处建立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上的湿地风景。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

季节虽然已至深冬,但瘦西湖两岸仍然有许多扬州市民和游客踏水赏景,享受湿地文化之美。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之间,游人感受着“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烟花三月下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的景致,也观赏着十里湖光,清澄缥碧,在心旷神怡之中散发着思古幽情。

扬州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表示,202312月,扬州市荣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荣誉,这是对扬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肯定,是对扬州久久为功做好城市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褒奖。近年来,扬州积极探索城市治理和生态修复新路径,通过创新“净塑城市”发展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实施片区修复等工作,让城市尽显“芳容”。

从春城昆明出发一个半小时到达晋宁,这里是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在本地人心中,它有着一个更熟悉的名字——东大河湿地。这片总面积达1220公顷,湿地率高达91.34%的湿地,也是目前昆明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里的冬天是自然色彩的丰富叠加,水杉成排树立,与澄澈闪光的滇池交相辉映。据介绍,这里有226种植物,21种鱼类,127种鸟类,保存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加上适宜的气候,使之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蕴藏着无限生机。

走在悠长绵延的木栈道上,无论笔直或是蜿蜒,都是与滇池之水亲近的最佳方式。没有了拥堵喧闹的大量游客,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恬淡和闲适。看鱼跃,听鸟鸣,湖光树影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广东横琴面积约为106平方公里,其中横琴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横琴面积的3%。作为横琴最大的自然生态湿地,地处入海口的滨海滩涂地貌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更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那只鹭好呆萌啊!”来自澳门的学生指着湿地公园中的苍鹭说。他们一行30多人,正在参加观鸟活动,了解横琴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的多样性。

在湿地公园内,物种丰富多样。以欧亚水獭为代表,分布有500种以上的维管植物和180种以上脊椎动物。这些动植物资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在持续性的调查和监测中,工作人员陆续发现了小灵猫、水雉等重点保护动物。这些珍稀动物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湿地公园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3年,湿地公园举办了37场线下活动、4场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达5500人次。“这些活动真的很有意义,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通过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了解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这些知识为我们带来启发,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环境问题,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近年来,横琴国家湿地公园为不同的动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建成横琴首个自然教育径,配有不同主题的解说牌、昆虫箱、观鸟亭等科普设施,初步形成了科普宣教体系,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

陕西省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地处汉江汉中城区段两岸,是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水利景区。园内建有滩地走廊、滨水栈道、堤顶公路,不少市民游客在此跑步健身、打卡拍照。

“保护好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及其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汇集区和供给地。天汉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系统,让降水和地表径流经过层层截流、过滤和净化,水质得到清洁后流入汉江。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带来健康、食物和水资源安全等红利。据估算,全球湿地每年提供的健康、福祉和安全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47.4万亿美元,可见守护湿地就是守护人类本身。

近些年,一系列推动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226月,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强化我国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年10月,《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小微湿地等,成为了14亿中国人民共享的绿色家园。

湿地保护修复 依法而行

随着20226月全球首部关于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法律《湿地保护法》的正式实施,中国湿地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由此,我国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也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2022年,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会址选在了有“湿地之城”“百湖之市”之称的武汉。武汉作为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也曾经历湿地污染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威胁等困境。

湿地不仅养育人类,也是一些鸟类迁徙的重要站点。鸟喜欢吃鱼、虾、农作物,导致村民与鸟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同时村民围网养鱼,向鱼塘倾倒大量粪便、饲料,让武汉沉湖湿地的一些区域成了“又臭又脏”的“绿水”。

面对这样的情况,武汉拿出的第一招就是法治。《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相继出台,让湿地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绿水”越来越“清”。

据了解,自20226月《湿地保护法》实施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法治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发布8项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国家重要湿地管理、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指导8个省份完成制修订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我国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为湿地的健康管理和生态平衡奠定了法律基础。全面加强湿地资源监测监管,初步建成湿地感知系统。以林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各地保护职责。切实加强重要湿地问题核实整改,开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我国还强化湿地分类保护措施,增强重要湿地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加强河湖湿地保护管理,采取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措施,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严格管控围填滨海湿地,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整治修复滨海湿地60余万亩;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发挥城市湿地雨洪调蓄、净化水质等功能,提升城市湿地生态质量;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积极开展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等。

据了解,贯彻以自然修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方针,我国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全国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珍爱湿地,保护自然的观念在公民中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中国青少年中已经形成共识。

地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湿地与人类休戚与共。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湿地画廊  成宏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