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2023 美丽中国的林草骄傲
2023 美丽中国的林草骄傲
作者:文/本刊编辑部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3-05 18:12:19 浏览:672
字体:
分享到:

/本刊编辑部

时光倥偬,2023已成过往。回望过去的一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美丽中国的画卷在神州大地持续展开,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更富。回望2023,我们的风霜雨雪都化作了未来的春泥,我们的努力和热爱成为加快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一年来,林草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推动发展,重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山西吕梁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景慎好 摄

回望2023年,全国林草人以大地为画板,以青山为底色,妆扮万里山河,我们的努力化为神州大地不断增长的绿色,我们的汗水点亮美丽中国的灿烂星河。一个个数字,一片片绿色,都是属于林草人2023年创造的自豪和骄傲。

2023年我国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去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重点项目实施,组织实施96个“双重”工程项目、第三批25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及16个珍稀林木培育项目。研究制定国土绿化项目闭环管理措施,加强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优化国土绿化落地上图系统,实现造林、种草、治沙、油茶等国土绿化任务统一上图。印发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组织开展退化林本底评估上图,初步形成全国退化林本底数据库。与辽宁、山东、河南、重庆、四川、宁夏6个省级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完善科学绿化政策机制。启动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草畜平衡示范区管理试点、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全面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年上线发布各类尽责活动24000多个,方便公众“一键”参与义务植树。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授予北京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19个,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覆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96%。大力实施乡村“四旁”绿化,发布《乡村绿化技术规程》,编制完成《乡村绿化美化模式范例》,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01%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

6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生态修复后的泉州湾湿地  黄海  摄

宁德市蕉城区互花米草除治现场  黄海  摄

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怎么打”、“在哪里打”、“打什么”等关键问题,林草系统会同有关部门和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积极协调、精准对接,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通过研究起草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攻坚战的主攻方向、作战要求、作战任务、保障措施等。通过成立工作专班,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编制六期工程规划,确定2030年前完成6亿亩目标任务,其中治理沙化土地2亿亩、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4亿亩。通过建立国务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参战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去年,先后启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谋划布局68个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已陆续开工22个,完成造林种草1800万亩。实施三北工程科技支撑七大行动,组织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研究、重点成果遴选、技术推广示范,在三北工程区统筹布局93个生态站。

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去年,我国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藏羚羊、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等标志性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园区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

2023年,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实施,《国家公园法》立法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以来共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九寨白马—摩天岭、大相岭—邛崃山种群间黄土梁、泥巴山等重点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大熊猫局域种群的栖息地连通和跨域交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打通虎豹跨境通道,东北虎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0只以上,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提升到50%以上,野外监控设备多次捕捉到野生东北虎活动踪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6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统筹保护和发展,新发现雨神角蟾等17个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舰物种时隔十多年重新现身。

国家公园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游憩体验等有效途径,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行“一户一岗”,选聘2.3万余名生态管护员。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台支持三县(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黑木耳规模化产业,逐步推行黄牛下山集中养殖和抵边示范村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替代产业。武夷山国家公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旅游资源共享机制。

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已面向首批国家公园开放使用,首批国家公园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提档加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可实时传输的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已有两万余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基本覆盖全域。三江源、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广泛应用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建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合作平台。同时,各国家公园不断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国家主导、央地共建、权责对等、职责清晰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统一执法形式,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治沙现场 符超 摄

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批复及组建,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稳妥有序推进设立新的国家公园,逐步建设完善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推进东北虎豹、穿山甲、兰科和蕨类、苏铁等重点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建设。

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为人类提供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源源不断提供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目前,我国下大气力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达5635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良好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20226月《湿地保护法》实施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湿地保护法治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发布8项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国家重要湿地管理、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指导8个省份完成制修订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我国湿地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为湿地的健康管理和生态平衡奠定了法律基础。全面加强湿地资源监测监管,初步建成湿地感知系统。以林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各地保护职责。切实加强重要湿地问题核实整改,开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羊肚菌大棚

深入履行《湿地公约》义务,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这是继国际竹藤组织、亚太森林组织之后又一个设在我国的林业国际组织,具有标志性意义。下一步,将通过这一合作平台,密切与公约及相关各缔约方合作,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对话交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

我国将继续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和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组织申报一批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湿地城市,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2万亿元

去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2万亿元。经济林产量达到2.26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我国持续推进林业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制定实施《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大力培育、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优质产品有效供给。印发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认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管理等办法,制定林草推进乡村振兴十条意见,编印木材行业、竹产业、林下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发展指南,不断增强林草生态产品的保障能力和供给能力。

森林抚育

近年来,我国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竹藤花卉、林草种苗、木竹加工、生态旅游等林草产业不断壮大。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1万亿元。油茶产业、竹产业蓬勃发展。全国完成新增种植和低产林改造1018万亩,占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年度计划任务的105%。茶油产量逐年增加,成为全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前十位的油种。现有竹加工企业1万多家,竹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十四五”期间,国家林草局将不断完善林草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优化资源管理,推进示范建设,强化科技支撑,鼓励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林草产业数字化发展。

我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3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资源普查档案和数据库基础上,结合各地补充调查最新数据,开发上线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集合数据采集、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多维展示等功能,分批次组织各省开展数据质检,查缺补漏、核实信息,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全部实现落地上图。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和群状386.06万株。目前,全国古树名木数据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大幅提升,初步建成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实现了动态、精准管理。各地在摸清资源本底基础上,严格落实挂牌保护。

我国古树名木保护重点更加突出,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与古树名木保护,陕西省制定实施55000年古树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黄帝手植柏等55000年古树保护,2023年首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支持地方实施衰弱濒危一级古树和名木抢救复壮项目。制度体系持续健全,新修订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积极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制定工作,17个省份及部分城市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建立起覆盖普查、鉴定、复壮、管护等全过程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打击整治深入推进,2022年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2023年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协作配合 健全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意见》、联合开展“春风2023”专项行动,启动开展古树名木树龄测定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古树名木保护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100株最美古树、100个最美古树群“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连续举办两届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公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广州市白云区三百年树龄的大 榕树 石建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