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探寻秦岭生态环境的“变”“治”“新”
探寻秦岭生态环境的“变”“治”“新”
作者:文/尹 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2-20 14:56:47 浏览:1315
字体:
分享到:

巍峨秦岭 邵向东  摄

/尹  亮

“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著名作家贾平凹写道:“秦岭山深如海,万物蕴藏其间。它顶天立地,势力四方,混沌磅礴,‘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

和合南北的秦岭,曾经一段时期遭遇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从2018年开始,陕西开始了“史上最严”的秦岭生态环境整治。除了坚决拆除秦岭违建等措施之外,还先后修订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整体规划,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历史责任,加大保护力度,加快生态修复,加强系统治理,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编著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报告(2022)》一书,由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日前面向全国发行。这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陕西秦岭生态环境的变化,介绍了陕西省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及践行“两山”理论的路径探索。

集中反映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秦岭默默无言,滋润着亿兆国人。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精神史,与这座大山紧密相连。周秦汉唐的功业,云横秦岭的文化,沉淀在秦岭南北麓的时空里。

作为秦岭主体所在的陕西省,近些年秦岭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如何,有什么新的变化?每年生态环境保护有什么新特点?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处于怎样的新常态,需要怎样的新思考?这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于是,有了这本正当其时的年度报告。据了解,此书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组织专业团队编著,对陕西省直相关部门和秦岭区域6个地市超过20个县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经历了框架论证、预调研、实地调研、补充调研、修改论证等多个环节。在近一年时间里,编写团队注重实地调研、注重提炼总结与对标调研,着重探索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探寻秦岭生态环境更高水平保护的路径。

一部反映陕西秦岭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度特点的佳作,呈现在公众面前。翻阅这本书,可以清晰地看到,全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纲,以陕西秦岭区域各地的实践做法为目。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守护‘中华祖脉’ 谱写保护新篇”,从秦岭生态环境之“变”,秦岭生态环境之“治”,秦岭生态环境之“新”等三个维度,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变化、保护措施和新常态进行了宏观梳理介绍,力图在整体上把握本年度秦岭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工作的变化;第二编, “牢记‘国之大者’ 扛起政治责任”,侧重记载涉及秦岭的六个地市(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调研走访的内容;第三编,“当好‘生态卫士’,发展生态经济”,则侧重于问题挖掘和提出建议,力图为未来秦岭区域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深度聚焦美丽中国的重要议题

 “这是第一次公开出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年度报告。”这部“重头报告”由新华社旗下的中国经济信息社负责编写,编写团队肩上多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据了解,中国经济信息社20多位分析师参与了这本年度报告的调研与写作,搜集的资料和笔记有近百万字之多。为了提升和保障科学性,编著者还邀请中科院西安分院专门研究秦岭生态环境的专家团队参与部分篇章的写作和实地调研,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和修订,以保证全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肃性。

近一年时间的调研写作中,参与者们发现了这些事实:

秦岭的确在“变”,苍翠秦岭更加宁静和谐美丽。青山更绿、碧水更清、蓝天更多,更加繁盛的秦岭“生灵”丰富着大自然的生物基因库。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作为秦岭生物多样性的体现,被越来越多的公众知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秦岭样本”正在成型。

陕西秦岭拍摄到的金丝猴

秦岭越来越“新”,新经济业态新文化形态有序形成,优良生态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秦岭区域各地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发掘秦岭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秦岭领域文化活动推陈出新、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化内涵不断升华,秦岭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作用日益凸显。

秦岭得以善“治”,规模性乱象几近绝迹,制度性措施基本建立。得益于严格良善的治理,秦岭生态环境逐步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全民参与保护、全民共享环境的社会氛围带动下,秦岭生态环境之利由少数人“独乐乐”变成全体公民“众乐乐”,老百姓成为秦岭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监督者、行动者。

秦岭越来越“美”。春夏相交,远望秦岭翠色欲滴、草木葳蕤;孟秋时节,秦岭木叶摇曳、色彩斑斓;雪后初霁,林间银装素裹、大气磅礴;雨后新晴,山岭雾气升腾、天地氤氲。一年四季,阴晴雨雪,景致不一、可爱无异。 

这些新的变化、新的常态,正使得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地方典型案例。

陕西将重点建设“数字秦岭”等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秦岭是人与自然共有的家园

在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清洁秦岭公益服务等活动已经成为品牌化、规模化的活动,吸引许多市民主动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从小到大、从下到上,一股股发自民间的涓涓细流正冲出地表,汇集成群众自觉保护自觉行动的不竭江河,既汪洋恣肆又润物无声,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真正还秦岭以宁静、美丽、和谐。

在陕西秦岭区域六个地市,调研组发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生态价值,绿色发展实现“共保、共建、共享、共富”成为秦岭区域政府、群众、企业等各方的极大共识。秦岭区域不少市县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增收一体谋划,努力探索“两山”理论实践转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些市县还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体验”“生态+特产”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政府提供的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美丽秦岭是人与自然永恒共有的美好家园。在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下,秦岭生态环境之利正为全民所享,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正在逐渐成型。

当然,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秦岭生态环境历史遗留问题仍需持续根治,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保护水平提升,以及一体化推进秦岭区域高质量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有待深入破题等等。这些仍然存在的问题,要需要在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好解决,在解决中实现更好的绿色发展。

这本年度报告的编写者中,有长期生活于秦岭南北麓的本地居民,也有首次近距离接触秦岭的京城来客,还有许多国内其他省市、海外其他国家的参与者。通过共同撰写这本报告,大家更加了解秦岭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更希望通过此书让更多的人士关注秦岭、热爱秦岭。

“虽然我们团队中一些同事关注秦岭、采写秦岭新闻超过了20年,但作为智库承担写作和出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报告毕竟是第一次。”编著者希望得到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读者的指正。

“更重要的是,我们真诚地邀请社会各界都加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  

作者工作单位系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羚牛与秦岭云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赵建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