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人与古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古树自身附着的重要价值,也有人们内心对古树的独特情感。古树名木在大地上生长,凝结了时间,扩展了空间,是文明的年轮,也是山河的印记。这是记者走进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古树群时的感受。
剑阁地处四川北部,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蜀道翠云廊以剑州古城(剑阁县普安镇)为中心,呈人字形三线分布,北至昭化、南到阆中、西至绵阳梓潼县,绵延300余公里,现存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151公里,现存古柏7778株,是迄今保存最完好、存世最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栽植驿道古树群,被称之为“蜀道奇观”“森林活化石”。
翠云廊古树群
“历朝历代官府对古柏都有保护举措,在今天,保护翠云廊古柏就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唐天勇介绍,2012年剑阁县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专职负责翠云廊古柏管理和保护工作。
“7803株古树一树一档案,另外,我们还实行‘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唐天勇说,全县有1037名护林员,其中翠云廊自然保护区有专职护林员50名,主要负责日常巡护、森林防灭火、病虫害监测预报等。
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古树名木呼吸岁月、承载风雨,能够保留下来,非常艰难。它们既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和弥足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更是一方百姓寄托乡愁的情感载体。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一株株古树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历史的脉络。
为保护好翠云廊古树群,剑阁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林长制,制定《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法治体系,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翠云廊采访
“我们每一棵树都成立了一个工作专班,按照‘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群众+一名专家+一名护林员+一名监督员’的‘五个一’管护机制,有力推进古柏日常养护等工作。”唐天勇说。
“广元市坚持‘党政同责,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原地保护、科学管护’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政策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古树名木保护机制,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广元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行走在翠云廊古蜀道,记者看到每一棵古树虽历经千百年,但至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以洞察世事之目抚慰着芸芸众生。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中,说不清是树木成就了人,还是人成就了树木。
在苍翠的古柏群中,两位身着汉服的女孩正在进行手机直播,她们以现代的方式和时光交谈。“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粉丝们剑阁古柏的千年文化传承。”直播间隙一位叫做关小晓的女孩说。
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与树始终携手同行。人通过树木得到房屋、食物和劳动工具,树通过人驻守大地村庄有了情感。在人的心目中,树木与山川河流,与滋养万物的泥土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以前保护是看古柏在不在,现在我们保护古柏要看古柏生长得好不好。”唐天勇说。
据了解,为更好地保护古柏,剑阁县邀请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林勘院、四川大学、川农大等科研院所专家重点对蜀道沿线古树开展全覆盖“体检”,制定复壮救护方案,按照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进行辨症施治。目前对全县境内古柏砌石填土3500余株,白蚁防治1800余株,支撑加固337株,复壮救护247株。
穿越千年时光的古树
剑阁柏在翠云廊古柏中十分特别,树龄达2300年,树高27米,远看似松、近看是柏,十分珍贵。2019年,相关专家对“剑阁柏”树势、长势进行了健康和安全性检测,发现树干下部空洞严重。当地针对性地制定“一树一策”救护方案,采取抱箍加固、钢索牵引、树干防腐、树洞修复、营养补充等措施进行救护,“剑阁柏”至今长势良好。
“这是我们发现的迄今为止唯一一棵剑阁柏,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科技攻关,希望将来能成功完成人工培育。”指着一棵高耸入云的古老柏树,唐天勇表示。
广元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打造古树游赏线路,结合名人故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城乡绿道等既有的景观和设施,策划路程相对较短的主题型古树游赏线路,集观赏游览、文化体验、乡愁回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古树名木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真正地“活 起来”。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和未来。微风浮动,蜀道翠云廊古柏群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呼吸岁月,见证历史的古树,每一道年轮昭示着一个春秋,也诉说着一段往事,一份情怀。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发展,必将让更多的古树名木在大地上健康生长,让美丽中国绿意更浓。
古树保护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