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后的河滩荒地(禹迹岛) 受访者供图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流经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四川广元、南充、广安,在重庆合川汇流渠江、涪江后汇入长江,全长1345千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其中,嘉陵江四川段长796千米,约占全长的60%,润泽川蜀,为四川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为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嘉陵江是四川、重庆10余座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源,生态屏障战略意义重大。
近年来,四川省切实保护嘉陵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出台《嘉陵江流域保护条例》,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干支流全域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Ⅱ类水质断面占比稳步提升。
日前,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跟随中央媒体“川江千里行(嘉陵江流域)”采访活动,来到广元、南充、广安3市采访,亲身感受了千里川江的生态治理和沿江美景。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梳理黑臭“毛细血管”
“过去我们三会村家家都是水厕,夏天涨水时,粪便就会流入水沟,村子里很臭。现在好了,家里有了污水处理设备,村子里的环境好了,大家的生活更幸福了。感谢政府,感谢党,让我们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年过七十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村民沈治忠对记者说。
三会村村民沈治忠接受采访
三会村地处嘉陵江流域秦巴山南麓,是一个山区丘陵村庄,辖 7个村民小组 2475人。近年来,三会村重点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收集率、处理率、资源化利用率均达 100%,实现了“应集尽集, 应治尽治”和“引得出、收得拢、治理好、就地用、群众赞” 的目标。
“这是单户‘3+1’污水处理池,井盖下是村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黑水和灰水,它们分别经厌氧发酵沉淀和隔油池处理后进入贮存池,进一步降解后用于灌溉。”苍溪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纪进说。
走进三会村,一排排整齐的房屋窗明几净,街道旁绽放的鲜花色彩艳丽,房前屋后是绿油油的菜园。
在三会村雨晴坡聚居点,纪进为记者讲解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原理。这里除了更大规模的处理池,还增加了人工湿地。“我们采用调节池+多级厌氧池+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经传统粪坑实现固液分离后,进入多级厌氧池经厌氧发酵分解后,进入潜流式人工湿地,经四级填料层过滤,再利用栽植的挺水植物吸附、滞留、过滤、微生物分解等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处理,进行二次净化, 最后全部资源化利用。”
雨晴坡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雨晴坡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是苍溪县积极探索“低成本、易管护”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的成功案例。也因为环境的变化,三会村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红心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种植,做大做强集生态康养、乡村休闲旅游、地方特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产业,202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6848元,成为全县有名的富裕村。
三会村是苍溪县实施全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苍溪县是四川省唯一一个集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地下水污染治理于一身的试点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被纳入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和全国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典型案例推广,并在全国农村黑臭水体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目前,苍溪县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362个,治理率达80%以上,完成30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苍溪县龙洞沟就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试点之一。龙洞沟是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沟内曾经的浑浊水体、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也对嘉陵江水质造成了威胁。
“我们对龙洞沟的治理采用清淤疏浚、利用生态石笼复填30公分土壤和原生态河道植物、生态浮岛等方式进行治理,尽最大可能消除沿线村庄居民因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源,使龙洞沟实现了水清、岸绿的乡村风景。”纪进边走边说。
行走在龙洞沟,溪流潺潺,鲜花绽放,不时有白鹭、喜鹊飞舞在竹林上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铺展在眼前。
由于有效遏制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对嘉陵江(苍溪段)的污染,并且沿江建成了三溪口国家森林公园康养基地、梨仙湖湿地公园,嘉陵江流域(苍溪段)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或优于Ⅱ类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仪陇县是南充市农村污水治理的典范之一。仪陇县充分利用老旧设施,因户施策,积极开展厕污共治,大力推广生活污水综合利用,为深丘农村地区污水治理探索出一条易操作、可推广、高利用的治理模式。
仪陇县双胜镇新民村位于嘉陵江支流流江河流域右侧,共有农户745户。2023年,该村在推进农村散户生活污水治理时,坚持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结合,采取“因户施策、充分利旧”原则,以群众“乐意建、放心用、方便管”为指导,探索农村散户治理新模式,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同。
“对于规模聚居点、一般聚居点、散居户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仪陇县生态环境局水环境与农村生态股股长李奇说,真正实现“厕污治理一体化、运行管理便捷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庭院经济景观化”。
新民村村民许家全家里养着两头生猪和一些鸡鸭,由于产生的粪便较多,采用的是“沼改厕”模式。许家全告诉记者,在改造中施工队对原沼气池进行了维修改造,保留了沼气池密封部分,对旧粪坑口进行加高加盖、增设排气管等,改造完成后一共花费1200元,他自己承担了400元。
“下雨天,村子里再难见到污水四溢的场景,家里也没有难闻的气味了。” 许家全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自家的沼气炉灶。“沼气在春夏秋三季完全够用,只是冬季时需要补充一些燃气,既省钱又能产生肥料,非常好。”
新民村另一户村民许智家采用的是共建治理模式。由于他家里没有养殖畜禽,只能几家共同建设一个处理设施。
“化粪池很好用,家里干净了,没有气味,还可以用作肥料浇菜,处理后的沼液一般十天半月的就清理一次,我今天刚刚将沼液担到菜园里浇菜。” 许智对记者说。
“我们针对建设利用土地少的农户,根据临近几户农户共同意愿,共建三格化粪池,并对每户旧粪坑口加高加盖、增设排气管,将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共建化粪池还田使用。” 李奇说。
仪陇县度门街道奶子石农村社区郭家嘴聚居点的生活污水,是通过纳管方式进行治理的。由于距离县城只有4公里,该聚居点居民生活污水通过纳管方式接入县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为保证污水提升泵站正常运维,该聚居点每户居民每年缴纳100元用于水泵电费支出。
仪陇县新家嘴聚居点
郭家嘴聚居点村民刘家贵说:“每年交100元的确不多,这样污水提升泵站正常运行得到保障,又确保了我们村容村貌的整洁。”
李奇表示,在资金保障上,“厕污共治”模式维护实行户用户管,只需每年对分散治理设施清掏一次,对粪池、收集管网损坏的进行维修,维护费用较低。主要采用“财政补一点、乡镇给一点、村级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等“四个一点”方式筹集资金,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
仪陇县是四川省生猪输出大县,全县年产生猪80余万头。在“厕污共治”模式的基础上,该县又探索出一种“以地定养”新模式,采取“就近消纳、异地储运、种养结合”等方式,建设田间沼液暂存池198口4.5立方米,将畜禽养殖场年产约80万吨粪污转运至种植基地沼液暂存池灌溉和资源化利用。
在双胜镇的一处山坡上,记者看到黄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一些村民正在采摘。
指着一个半山坡上的沼液池,李奇说,“这就是我们的以地定养新模式,这里的温氏种猪场常年存栏母猪约5000头,日产生粪污约300吨。为加强该种猪场粪污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嘉陵江支流流江河水质的影响,温氏公司在双胜镇租赁柑橘产业基地500余亩建设了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我们的果园全部采用有机化肥料,沼液采取滴灌方式进行柑橘的水分补充。老师尝一尝,我们的柑橘口感还是不错的。以后我们还会加大力度,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养殖污水资源化利用方式,让嘉陵江水更清。”该企业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顺手摘下一个柑橘拿给记者。柑橘果子有七八两重,入口后酸甜适中,口感很好。
赖新星向记者展示处理好的污水
“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两年攻坚行动中,南充市已在619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22座,19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1889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达72.7%。”南充市生态环境局水科科长刘源说。
在地处嘉陵江畔的广安市武胜县第二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污水处理设施正在运转。
武胜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厂长赖新星介绍,该厂2017年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处理工艺为改良型氧化沟(GOD)生物处理工艺,设计规模远期5万吨/天,近期3万吨/天,建成后出厂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奖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说话间赖新星用玻璃杯向记者展示了处理后的水质,杯中水体清澈,无杂质,无异味,与清水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略微有一些淡黄色。
“近年来,广安市严厉打击涉水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等重点单位污水直排、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确保流域内涉水污染源有效管控、达标排放,共筑嘉陵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广安市武胜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廖晋说。
“目前四川省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嘉陵江主体水质一直处于前列,现在嘉陵江流域的治理已经开始向纵深发展,沿江市县实施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就是我们主动加压的行为,目的就是让嘉陵江的毛细血管更健康。”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宣教政研处李松岭表示。
现代化的砂石生产场
统筹岸线治理 共绘两岸风光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森林蓄积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动植物和鱼类资源富集区和下游特大城市重庆的饮用水源,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南充位于嘉陵江中游,嘉陵江贯穿南充7县(市、区)300公里,滋养着760万南充儿女,是南充人民的“母亲河”。
近年来,南充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空气质量连续8年稳步提升,在2022年12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100%,9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长期稳定保持100%,嘉陵江干流常年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舒适之城、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城市的南充市,经过一系列的环保举措,再现了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的美丽画卷,亮出了嘉陵江最柔美的身段。
在大雾中,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南充市嘉陵区河西镇的原河西砂石堆码场。这里背靠嘉陵江,曾经建有砂石加工企业、堆码企业、热拌站企业等30余家,污水排入江中,嘉陵江岸线被蚕食。
“这里原本是嘉陵区河西砂石堆码场,我们用1个多月时间拆除清理了违规泊位30个、砂石加工厂34家、砂石开采加工机械设施设备50余套。”站在江边,南充市嘉陵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曹昶说。
2021年,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四川省开展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1年12月向四川省反馈了督察报告。督察期间通报典型案例指出,南充市嘉陵区河西砂石堆码场建设不符合规划,取缔工作严重滞后,侵占生态岸线。
此后,南充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立行立改,重拳治污。南充市嘉陵区生态环境局资料显示,2021年5月15日,河西砂石堆码场内所有加工、转运企业及热拌站、管道厂的建筑物、机械设施设备均全部拆除完毕。随后陆续开展场地平整、岸线修复及复绿等工作,水清岸绿、生机勃勃的生态图景重现。
“南充市以推进砂石国有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县(市、区)为单位对砂石资源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河道采砂主体由112个减少至6个,取缔各类涉砂船舶491艘,采砂船削减率73%、吸砂船削减率100%,按照‘违规侵占岸线的一律搬离’的要求,拆除非法砂石堆码场547处,拆除砂石加工设施403台,全市砂石堆码场及加工厂全部退出嘉陵江河道管理范围。”曹昶说,嘉陵区结合区域砂石资源“十四五”开采规划和市场需求,投资建设总投资约3.7亿元的标准化、环保型、全智能砂石加工基地,年生产能力砂石成品料约768万吨,实现了砂石资源规模经营、集约发展、持续利用。
南部县宣传部长吴熠介绍建设美丽河湖景况
清理了岸线砂石乱象,接下来就是恢复和保护。
“目前,全市28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优良比例100%,9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9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约95%。”刘源说,嘉陵江在南充市内蜿蜒曲折,不仅滋润了300公里长的两岸土地,而且滋养了沿线的广大南充人民。在嘉陵江沿线南充市共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18处,日供水约90万吨,覆盖城镇约220个,服务总人口约430万人。
记者乘船沿嘉陵江顺江而下。清晨的嘉陵江,薄雾朦胧,水质清澈,不时起飞的白鹭、鸥鸟为平静的江面平添了许多生机。
郑家坝城市水源保护区是古城阆中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取水口。这里设计取水能力20万吨/日,保障了40万阆中市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
“我们紧邻嘉陵江边,江上红色的航道标志附近就是饮用水源取水口。”南充市阆中市沙溪水厂厂长杜金明告诉记者,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阆中市实施了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和防护网对一级、二级保护区水域下游陆域进行隔离封闭,建设了水生态涵养区和陆域保护区建设隔离缓冲带。
通过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边界标志设立、环境问题整治等规范化建设,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这里还设有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预警监测站,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如今郑家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达标率100%。”杜金明说。
嘉陵江同样是南部县的饮用水源地。嘉陵江(南部段)全长60.24公里,处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胭脂鱼、岩原鲤和中华倒刺鲃等长江中上游特有鱼类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这里的五庙山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口日取水近10万吨,为40余万南部县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我们南部县围绕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助推两岸滨水休闲设施、生态廊道、运动休闲空间相继落地,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南部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张静怡介绍说。
走进位于南部县嘉陵江畔的禹迹岛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鸥鹭飞舞、行人悠然的一派原生态自然景象。虽然冬日的茅草有些枯黄,但各种原生植物和远处的嘉陵江面形成了一幅相生相伴的美丽画面。
“几年前,这里还是南部县城边缘的一片荒滩,我们本着因水而生、临江而建的原则,打造了禹迹岛湿地公园,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廊道设计,有机串联起沿线的湿地、森林和特色村镇,使其成为百姓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南部县委宣传部部长吴熠对记者说。
同样成功完成嘉陵江岸线治理的还有南充市嘉陵区。嘉陵区依托嘉陵江滨江资源,建设了占地5500亩黄金江岸项目。在建设黄金江岸的过程中,实施了生态岛、浅水湿地、生态洼地、生态草沟、水溪等多种生态修复项目,栽种植物150余种7800万株,绿化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构建了稳定的生态海绵体系统。
在晓风和畅、风景如画的嘉陵江畔,一些市民三三两两的休闲漫步,一些年轻人则不时举起手机在美景中打卡拍照。谁能想到过去这里曾经是砂石堆码、垃圾遍地、无序开垦的景象呢?
南充嘉苏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黄金江岸项目负责人蔡杰对记者说,黄金江岸项目以十里健康步道为轴,科学打造亲水平台、亭廊水榭、池塘渠系,在保护原有岸线植物廊带基础上,增植大量植被,在这里人、鸟、鱼以黄金江岸为底色,以水为纽带,共同绘制了一幅飞鸟云集、鱼翔浅底、水美人欢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据了解,南充市围绕饮用水源地保护、美丽河湖创建工作,采取科学有效方法对河湖内源进行整治,改善水体基底环境,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目前,共恢复嘉陵江岸线56公里,建立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总面积达到1.5万公顷,完成营造林136.8万亩,再现了嘉陵江两岸三百里的秀美风光。
“未来,我们将严格按照国、省统一要求部署,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城市备用应急水源,提升城市饮用水水源应急能力,优化农村集中供水,加强水源地细化管理,完成水源地预警能力建设。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农村与自然生态科科长何佳薇表示。
湿地建设
“保护‘母亲河’,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一定要树牢上游意识、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围绕责任落实、基础补短、保护修复、绿色发展等方面,一以贯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履职尽责,坚决确保嘉陵江一江碧水永续东流。”南充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波说。
地处陕甘川交界的四川省广元市作为嘉陵江上中游分界点,肩负着守护四川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因为广元是嘉陵江入川的第一站。
近年来,广元市完成嘉陵江、白龙江、东河等14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防范设施建设,形成以“企业—园区—流域”三级防范为核心的应急体系。通过全面分析历年来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特性,总结提炼“五个第一时间”、“快、实、和、引”4字诀等处置经验在部、省推广,成功应对2015年锑泄漏、2017年铊污染、2021年铊浓度异常等三起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均未对广元下游地区水环境质量造成影响。
地处广元市苍溪县的亭子口水利枢纽是嘉陵江干流唯一的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国务院确定的完善长江防洪体系六大防洪水库工程之一。因为亭子口的存在,嘉陵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南充等大城市达到了百年一遇。
岸线治理
十年来,亭子口公司充分发挥清洁发电优势,确保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水清地绿天蓝。
水质长期保持在Ⅰ类水标准的亭子口水库成为苍溪县的饮用水源地,彻底解决了县城区及城乡接合部20万人的安全饮水及应急输水等问题,有力保障了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放心水”。
亭子口公司水工部工作人员罗雁方介绍,当上游发生有毒、有害、大型漂浮物等突发情况时,亭子口水利枢纽可以发挥拦截净化功能,通过大坝和机组停运可以起到阻断污染源扩散,采用稀释和中和等措施,确保水质安全。当下游发生有毒、有害等突发情况时,亭子口水利枢纽可通过水库调节,减小下泄流量,防止下游污染扩大,为下游争取时间。
广元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广元境内19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其中Ι类水质断面6个、Ⅱ类12个、Ⅲ类1个。同时,广元创新管护机制,精准推动水质提档升类。采取月通报和动态预警结合,对全市19个国、省考核断面实行ABCD分级分类精细管理。
据介绍,广元市对水质已达Ⅰ类或改善向好的断面,由县区分管领导牵头,按照“以时保日、以日保月”的要求,测管协同,全时段严控新增污染入河和涉水施工;对水质稳定达Ⅱ类的断面,各县按照“一口一策”要求,全域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对水质年均达标、月均不稳定、浓度波动明显的断面,建立问题清单,综合治理,以水定排,杜绝水体污染;对月均水质不达标、多时段水质下降、年均降类的断面,由市级主要领导专项督办,制定攻坚整治方案,统筹干支流、上下游、水陆同步治理,整治成效晒单交账,确保水质止滑回升。
亭子口水利枢纽
在苍溪县梨仙湖湿地公园,记者看到各种植物在嘉陵江边争奇斗艳,清澈的江水环抱着这一片人间净土。
“过去这里就是一片挖沙的荒滩地,为了治理嘉陵江岸线,保证嘉陵江水体质量,我们建设了这个湿地公园。它以回水湾生态湿地为核心,充分利用成片滩涂和水系,打造以浅水、沼泽为主的湿地公园——梨仙湖湿地公园。”苍溪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纪进说,梨仙湖湿地公园位于县城以北嘉陵江边,距县城约4公里,总面积5000亩,湿地率高达67.73%,分布有植物82科236种、野生动物64科200余种。该项目已成为全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典范。
“近年来,我们广元积极转型,将保护与发展协调并举,开展生态修复,提升城市颜值,努力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让绿色广元、美丽广元成为嘉陵江水质的有效保证。我们一定保证一江清水出广元。” 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赵廷延说。
联动保护 确保一江清水
川渝交界处,有一座名为“同心”的小桥从兴隆河上“跨”过,桥的一侧是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另一侧是重庆市合川区。
“面前这条河是嘉陵江支流兴隆河。河对面就是重庆市合川区合隆镇。”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林娇尔说,两地以兴隆河为界,隔河而望。也正因为同饮一江水,川渝两地一直血脉相连、山水相依。
“近年来,广安市与合川区坚持在两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上走在前、做示范,围绕跨界河流兴隆河打响碧水保卫战,共筑嘉陵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广安市武胜县生态环境局局长廖晋说。
据介绍,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广安市会同合川区围绕共筑嘉陵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工作目标,开展了全方位沟通合作、污染治理和综合整治。两岸签订《跨省界河流联防联控框架协议》《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协议》,共同编制兴隆河“一河一策”精准治理方案,建立两地河长制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经验做法。
同时,两地积极进行联合执法,累计组织巡河9000余人次,联合召开市(区)级、县(区)级、镇级专题会议100余次,开展联合交叉执法检查10余次,对全流域139个点位开展联合监测14次,交办处置各类问题500余件,整治河道19公里,清理垃圾45吨,关停、拆除武胜流域禁养区畜禽养殖场9个,合川区取缔年产24万只大型养鸭场1处,在沟通合作、污染治理和综合整治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两地通力合作之下,兴隆河国控断面水质持续向好,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嘉陵江出川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廖晋表示。
与川渝共治相比,地处上游的广元压力更大。广元市与陕西、甘肃两省毗邻。由于嘉陵江上游陕西汉中、甘肃陇南尾矿库、冶炼厂众多,行业、园区、企业风险防范任务日益增加,流域、区域环境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加大。
“我们与陕西汉中、甘肃陇南以及省内南充、巴中等毗邻地区构建形成了环境保护区域多级联动协调机制,实现环境信息共享,每年开展联合巡河护河。制定‘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常态开展应急演练,共同妥善应对处置多起上游输入型污染事件,流域输入型风险总体可控。”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王翠华表示。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作为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嘉陵江流域的各个城市齐心协力,在水质保护上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生态“答卷”。而这正是沿江人民身体健康,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梨仙湖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