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编辑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一年来,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坚决克服内外困难,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这一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一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一年,“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局顺利,共完成造林种草608.07万亩;这一年,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刊在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结合相关专家建议,甄选出2023中国十大绿色事件,希望通过这十大事件,回顾我国绿色发展的时代印记,感受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脉搏!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全面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四个重大转变”的伟大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强调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项重大要求。
这是继201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后,时隔5年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彰显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实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讲话成为指导未来我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和魂”。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各领域围绕大会部署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旨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再次彰显中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对绿色发展的高度关注,体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8月15日,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生态环境部发布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完成的《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5—2020年)调查评估》成果,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与此同时,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迎接全国生态日。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后,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也晒出了这些年的“成绩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的良好态势;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只有亮眼数据佐证,更体现在老百姓可触可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受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丘贵星 摄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源是“双碳”工作的主战场。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2023年,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突破10亿千瓦,在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可再生能源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光伏装机超越水电、成为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形式,也是第一的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光伏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
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明确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意味着我国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这块“拼图”日臻完善,在巩固和保障煤电的“压舱石”地位的同时,也明确其成本回收不再完全依靠发电,进而保障中长期发电容量的充裕性,助力电改纵深推进。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并作出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的重大决策,发出了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怎么打”、“在哪里打”、“打什么”等关键问题,林草系统会同有关部门和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积极协调、精准对接,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通过研究起草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攻坚战的主攻方向、作战要求、作战任务、保障措施等。通过成立工作专班,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编制六期工程规划,确定2030年前完成6亿亩目标任务,其中治理沙化土地2亿亩、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4亿亩。通过建立国务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参战部门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是新时代“三北”工程的重中之重。目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局顺利,已开工项目22个,共完成造林种草608.07万亩。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经过艰难的谈判,各缔约方最终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开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新篇章。
我国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自身国际义务的同时,还努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扎实推进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美气候合作领域的第三份共识文件,为全球气候治理打开新局面。12月,我国全面深入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各项议题磋商,推动各方聚同化异,通过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的损失与损害基金以及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公正转型工作方案等重要决定,完成《巴黎协定》生效以来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共识,释放出坚持多边主义、以更加团结的精神、更加积极的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信号。
从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到主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各项议程,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准确把握各方利益交汇点,到努力寻求国际合作“最大公约数”……我国在此过程中全方位展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务实行动。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发布
12月,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和路线图。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调整优化重点区域城市范围,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通过减煤、汰后、控车、治污、抑尘五大路径,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同时,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这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在总结过去10年经验基础上,新文件根据实际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多项量化指标。新版行动计划统筹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突出,释放出从发展路径上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未来方向的强烈信号。
《“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发布
11月7日—8日,首届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的重大成果。
《“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在“以竹代塑”倡议基础上,呼吁相关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教育机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等各相关利益方一道,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中纳入以竹代塑元素,助力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加速支持措施的出台、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鼓励创新领域的探索、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强化宣传推广的力度、夯实伙伴关系的基础等六大目标。
这一行动计划具体行动包括:鼓励将竹子纳入国际和地区层面的塑料污染防治或塑料制品替代政策、战略、法规、发展规划等框架中,促进“以竹代塑”产品的使用;强化成熟“以竹代塑”产品的生产转化及新型“以竹代塑”产品的开发研究,推动“以竹代塑”产品的应用多元化;支持竹种选育和基地培育,建立或优化竹材仓储及运输体系,促进竹材高效生产,加强原材料可持续供应;支持制定统一的“以竹代塑”产品国际标准体系,鼓励出台国家标准、认证规则和标识,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消费信心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
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按照《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工作安排,经有关地区城市和园区自愿申报、省级发展改革委推荐、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国家发展改革委复核,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各试点城市和园区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把碳达峰试点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统筹谋划重点任务、研究推出改革举措、扎实推进重大项目。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9月1日正式施行
从2021年正式启动立法以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经历了起草、三次草案审议、表决通过等环节,于2023年9月1日施行。这部从国家层面立法规范的特殊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让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治化从设想走向现实。
近年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取得了较大进展,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已具雏形。与此同时,青藏高原生态脆弱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草地退化、冰川融化、水土流失等威胁依旧不减。通过立法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关乎我国和世界的生态安全,也将对保护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产生积极、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经验总结。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举办
8月19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论坛以“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推动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论坛开幕式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建设、中国国家公园标识等重要成果。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至今走过十年非凡历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标志性工程。我国国家公园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整体性重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科学擘画了建设全世界最大国家公园体系的宏伟蓝图。第一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整体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到6群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等17个新物种。同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路径取得积极进展,第一批国家公园共选聘3万余名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积极发展生态茶园、自然体验、生态游憩等绿色产业,推进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等生态保护措施,社区居民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