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雾幽 林建民 摄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陈胜伟
浙江农林大学与广东省韶关市日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浙江农林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集聚学校顶级的竹子研究专家团队力量,为韶关市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是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团队科技赋能竹产业,在服务地域范围上的又一次拓展和延伸。
中国盛产竹子。但因为缺乏技术,竹农们曾经守着竹林难致富。从上世纪末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发挥科技优势,精准服务浙江竹产业发展,还把“科技竹”种到了安徽、福建、江西、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地。科研人员用科技赋能竹产业,用小竹子打通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助力越来越多的山区竹农走上了绿色的共同富裕路。
科技赋能 小竹子用上大科技
在浙江山区,不少地方的家家户户都经营毛竹。但由于缺乏技术,竹农空守竹山这座“绿色银行”却依然难致富。1980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竹类专门化专业方向。上世纪90年代,该校组建了竹类研究所,开始针对竹子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
该校的竹子专家团队,研发了毛竹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揭示了毛竹笋芽萌发规律,发展了笋竹林高效经营理论,提出了一整套毛竹笋竹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当年,在浙江省遂昌县1.56万亩的毛竹冬笋定向培育试验点,冬笋产量平均每亩达到357公斤,为全国最高。相关技术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对浙江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
方伟教授在现场培训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的首席专家方伟教授,从1990年开始帮助杭州临安区五马村村民蒋长富掌握雷竹提早出笋技术。在他的指导下,蒋长富家的雷竹笋亩产达到2000余斤,产值达到3万余元。当雷竹林发生虫害,方伟教授给出竹腔注射方法,施用后很快控制了虫害。如今,蒋长富靠雷竹发家致富,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传授经验,并被评为全国劳模,人称“雷竹王”。
专家们从1998年开始支持湖州安吉建设毛竹现代科技园,不仅建成竹类研究所实验中心,还针对竹林复合经营、笋用林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生产技术实验和推广,定期指导竹农实施定向分类经营、开展技术培训……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安吉毛竹现代科技园总面积达15.1万亩。安吉的竹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企业数量多达1300余家、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竹质结构材、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等5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走在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前列。
为了让更多竹农更好地应对灾害天气、减少损失,高培军等专家针对性地编写了《竹林雨雪冰冻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等各类科普手册,指导农民学习相应的减灾技术。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该校竹子团队的专家们,已先后在浙江各地开展各类培训数以万计,辐射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累计新增效益近百亿元,同时还培养一批乡土专家团队。
方伟教授在现场培训
浙竹川种 科技竹“远嫁”宜宾
“四川是产竹大省。作为竹产业研究专家,我们不仅要把竹种在浙江大地上,还要把‘科技竹’远嫁到西部去。”一谈起竹产业团队连续多年在四川各地开展科技服务的情况,浙江农林大学竹产业团队首席专家方伟如数家珍。
四川省是浙江省对口帮扶单位,近年来致力于发展竹产业。地处长江干流起点的宜宾市,竹资源富集,是全球最适合竹类生长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十大竹资源富集区之一。如何由竹资源大市向竹经济强市转变,科技支撑必然不能缺位。2018年4月,浙江农林大学与宜宾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派出竹林经营与利用专家方伟、竹资源利用专家余学军、竹林培育专家桂仁意到宜宾挂职,带领团队服务宜宾竹产业发展。
从2018年开始,竹产业团队先后30余次组织专家到宜宾开展合作与服务,围绕竹种资源高效繁育、蜀南竹海楠竹林生态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广泛调研,为宜宾竹产业发展把脉。团队与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深入合作,指导开展春季移竹造林、笋竹高效利用和安全加工生产等技术服务,就当地组培室种苗繁育与管理工作对当地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光影展竹辉 刘克强 摄
2020年,浙江农林大学与宜宾市政府、宜宾学院三方共建全国首个竹学院,携手培养涉林涉竹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打造“中华竹都、最美竹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成果、技术和文化支撑。2021年,该校与宜宾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创新驱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在笋竹林定向培育、竹食品研发、竹材生物质精炼、竹文化挖掘与应用、竹林生态与康养旅游等领域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与成效。
在余学军的技术指导下,当地研发了结合浓香型白酒工艺的蒸馏竹酒,竹酒推出第一年销售额就达1200万元。在专家的建议和助力下,当地还大力发展竹纤维、竹浆纸、竹食品、竹文旅等优势特色竹产业门类,积极助力当地推进“以竹代塑”,引领竹产业发展。其中,屏山、筠连、珙县发展高山竹笋产业,南溪、江安大力发展竹浆纸及竹纤维产业,翠屏、长宁、兴文生产竹食品和竹日用品,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如今宜宾竹资源生态效益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
“一直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与宜宾的科技合作。团队对宜宾市竹产业开展了多次调研,提出了建设‘中华竹都’等建议。”2022年荣获首批宜宾人才特别贡献奖的方伟教授说,在浙江农林大学的科技助力下,宜宾创建了四川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4个,2022年竹产业综合产值353.5亿元,较2017年增长396.5%,取得了全国第一的竹产业发展速度。
乡村振兴 竹子也能唱主角
竹子栽培重点地区,环境虽然好,往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利用科技助力竹产业发展,也成为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助力当地共同富裕的“精准模式”。竹产业团队还积极对接我国西南地区竹产业发展,把“科技竹”种在绿水青山间。
竹产业是贵州省雷山县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助力雷山县竹产业发展,团队的专家教授以微信、电话等形式,持续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解答竹种选择、竹林营造、竹林管护等方面的问题。桂仁意等专家持续为雷山制定竹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基地指导笋用林造林培育工作,为竹资源培育把好种苗关、种植关和养护关提供了细致的技术服务。关键时间,他们还住在村里,与农户一起种竹,确保关键技术到位。
重庆市忠县也是竹产业团队重点服务单位之一。自2014年以来,方伟、桂仁意、余学军、林新春等教授持续帮扶当地竹产业发展,对竹子培育、竹产业发展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并提出了全新的竹产业发展思路。如今,忠县竹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构建了从引种栽培到竹产品加工销售,再到竹生态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以鲜笋、笋干、环保餐具餐盒、竹炭为主的竹产品系列,并注册了“巴扎营”“皇瑞”“忠州三宝”等商标。
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不仅把科技竹种在浙江、四川、重庆,把竹子科技论文写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的竹产区,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探索形成“一亩山、万元钱”的精准帮扶模式。在安徽,团队为广德、宁国、霍山、黄山等十余个竹产业重点县(市、区)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建立竹子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在5年竹产业产值翻番的目标。
通过发挥优势、精准服务竹产业,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屡获国家科技大奖,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先后落户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获全国唯一竹资源与高效利用特殊需要博士培养项目,博士点增至6个,学校成为双省部共建高校、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朱斌表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类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学校在竹子基础研究及产业研发上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科技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动各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浙江农林大学将继续激发科技人员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动性,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务现代农林业发展,主动为浙江省竹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出谋划策,为全国竹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
遂昌毛竹冬笋基地的冬笋产量平均每亩达到357公斤,为全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