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北京农学院办学凸显都市农林特色
北京农学院办学凸显都市农林特色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张丽萍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2-19 14:59:24 浏览:766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张丽萍

“教育强国,北农何为?”“农业强国,北农何为?”

记者在北京农学院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回答。该校紧紧围绕这一重要时代课题,准确把握新时代首都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高等农业教育、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系统谋划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大计,对全面建设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做出了战略部署。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记者了解到,校党委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宣讲团深入师生、“三农”一线。《推动二十大精神在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开花结果》获北京教育系统“创新案例”,《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入选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案例”。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该校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培养质量。构建都市农林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学科专业改革,在全国率先培养古树保护本科专业人才,获批4个国家级和13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该校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新增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学校被列为北京市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3个一级学科列入建设计划。

该校大力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为市级优质本科课程、8门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北京高校大中小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学生在学科文体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关于现代农林人才培养的成果,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励11项。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校党委的领导下,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65%,博士学历比例达56%。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16人。2名教师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神农领军英才。1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0余人次获批各类人才项目。一批教师获荣誉称号。

1010日,学校举行了特聘教授聘任仪式,院长段留生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荷兰皇家文理学院院士安东尼·比斯利颁发证书。今后5年,安东尼·比斯利院士将深度参与该校园艺学科建设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该校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在高校率先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制度。制定国内首个“即食鲜切蔬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和卫生规范”国家标准,建立了种质资源育繁推一体化推进体系,“北农青贮368”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畜禽健康养殖和数字养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参与《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制定。

中华水韭被认为是“植物界大熊猫”,是我国首批公布的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石松类植物。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团队首次绘制了高质量的中华水韭基因组图谱,这也是报道的首个非种子植物染色体水平组装的四倍体基因组。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石松植物的进化和环境适应性以及中华水韭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10月下旬发表在学术期刊《千兆科学》上。

1017日,农林生态环境与植物健康学术论坛在该校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共谋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植物健康”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大计。

10月中旬,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举办。该校在高博会上重点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科技成果。据悉,近年来,该校主持或参加涉农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7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省部级奖项60项。建设“国家林业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与品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做实做强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博士农场和产业研究院。通过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教授、教师科技挂职等形式,服务乡村振兴,相关案例两次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两次获评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35名教师获北京农业农村工作表彰或脱贫攻坚记功奖励。在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学校参与团队数量和获奖数量均居首位。

高质量党建成效凸显

2022年度,北京高校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该校党委被评为优秀。

该校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完成重大服务保障任务。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在市属高校考核中3次被评为“优秀”。11个科技小院得到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协联合支持。学校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4次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校团委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2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据了解,该校党委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健全基层组织考核体系,实施党建重点任务清单制度,开展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双带头人”比例达100%

学校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建立健全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党支部制度,制定实施把好政治关、师德关实施办法。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创建活动。

2个支部分别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35个学生支部受到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表彰。1个基层党组织扶贫案例入选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顺利通过了“党建思政工作基本标准”检查,2个项目入选特色项目和培育项目。

该校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在教育系统工作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开通北农1234”服务热线和“0525”心理热线,坚持每周“领导接待日”制度。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质量提升年”。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五位一体”的校内监督不断完善。在高校率先开展校内巡察,推动校内巡察全覆盖,相关研究成果获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吹响继续前行的号角

记者在采访了解到,前不久学校召开了第四次党代会,深刻分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从整体上确定了1956”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描绘了发展蓝图,吹响了继续前行的号角。

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在未来5年,学校要在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贡献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开放办学水平、治理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党建工作质量方面实现“9个显著提升”。深入实施质量立校工程、学科领航工程、创新驱动工程、人才强教工程、改革赋能工程等“5大工程”。

围绕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校提出了6项举措”: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汇聚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该校党委书记赵锋表示,未来5年是学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追赶超越的5年。要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面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都市农林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为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四个中心”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四个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现实需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道路,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教育强国,北农何为’‘农业强国,北农何为’这一重要时代课题。”赵锋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