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又是一年肉苁蓉采收季,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孕育,乌兰布和沙漠地底的肉苁蓉已完全成熟。此时的肉苁蓉肥厚多汁,通体泛着淡黄色的光泽,叶状鳞片螺旋状排列,一个个正欲破土而出。采挖工人小心翼翼地刨开沙土,手法熟练地将肉苁蓉收获下来,留下蓄根回埋填沙,以待再次长出果实。
这是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肉苁蓉收获时的场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魏均,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尝试,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
治沙也致富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这曾是乌兰布和沙漠的生动写照。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可达2400毫米。治理好乌兰布和沙漠,对于保护黄河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境内沙漠面积近4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3%。上世纪50年代,磴口人就开始和这片沙漠作斗争。历经70载,几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乌兰布和沙区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近年来,磴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治沙,做大做强以光伏产业、奶产业、肉苁蓉、沙漠葡萄、沙漠有机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沙产业,实现林、农、牧、商一体化的沙产业链,力争把乌兰布和沙漠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蹚出了一条科学、共赢、可持续的新路子。
魏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记者来到位于磴口县的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厂区内,刚采摘的肉苁蓉经过预清洗已变得晶莹剔透,空气中也弥漫着新鲜肉苁蓉独有的甘甜,另一边,工人们正在将刚切好的甘草过筛去杂,厂区内一片忙碌景象。
“我们接种苁蓉不仅不和农业争水抢地,还能防风固沙。”魏均介绍,该企业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磴口人,魏均从小的记忆就和黄沙连在一起。“不把沙漠治理好,我们就无法踏踏实实生活。但治沙没直接经济效益不行,没效益、就难持续。”魏均说,2003年,他辞职后尝试治沙、开发耕地,在乌兰布和沙漠首次种活3万棵梭梭树,并开始探索怎样才能让沙漠绿化事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梭梭树被誉为治沙先锋。由于地下根系极为发达,梭梭树能够抵抗干旱、酷热,几乎不用大面积浇水就能成活。传统名贵中药材肉苁蓉附生在梭梭树根部,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梭梭树通过光合作用输送养分给肉苁蓉。
沙漠产品
魏均听说了梭梭树下可以种植肉苁蓉的消息后,就开始了长达20年学习摸索。魏均认为,沙漠里如果能种植肉苁蓉,可以迅速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于是他四处找寻专家,探讨种植方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摸索,终于,2007年在沙漠中实现了肉苁蓉规模化种植。
十几年里,王爷地的中药材有机认证基地逐渐扩大,茂密的梭梭林延展向远方,遮盖住了漫漫黄沙。通过开展肉苁蓉良种繁育、人工接种及产业化工程研究,组建磴口县肉苁蓉专家科技服务站,建立科研院校合作机制,魏均的公司已成功研发肉苁蓉种子营养块技术、肉苁蓉种植机械、鲜品肉苁蓉榨汁提取等技术,获得8项国家专利;20年来,公司共培训农牧民3000多人次,带领当地群众开发沙产业,实现共同致富。
在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2.8万亩有机中蒙药材示范基地内,共种植防风固沙乡土树种梭梭6000万株以及樟子松、文冠果、杨树等农田防护林近10万株。梭梭树接种肉苁蓉是基地的一大亮点。
在梭梭树人工接种肉苁蓉示范区,魏均向记者展示了大规模机械化接种肉苁蓉的作业过程,并现场在种植带内开挖多个肉苁蓉接种点。沙坑内,通体泛着淡黄色光泽的肉苁蓉一丛丛挤在一起,每丛都有10多根,长势喜人。
魏均向考察嘉宾讲解肉苁蓉种子处理过程
“种子播种到梭梭树根部后,3年多才迎来收获期。进入收获期后,肉苁蓉每年春季3月至4月、秋季10月至11月采收,产量可观。目前,基地亩产鲜品肉苁蓉100—200公斤,每亩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魏均告诉记者。
得益于优良的品质,2022年2月28日,内蒙古王爷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获批成为肉苁蓉药食同源食品生产试点企业。“长期以来肉苁蓉都是按照药品管理,只能销售给各大药企、诊所和药店等渠道。食品生产资质申请获批之后,生产的肉苁蓉产品可以作为食品进行销售,能更广泛地发挥肉苁蓉的养生价值。”魏均告诉记者。
“5月1日,第一家肉苁蓉滋补养生线下体验店在磴口县正式营业了,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广以肉苁蓉为主的药膳。”魏均说。除线下体验以外,王爷地还以孵化新农人、本地主播的方式,组建线上营销团队,依托微信小程序、王爷地养生食材APP、自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品牌 宣传。
如今,肉苁蓉带来的经济效益让魏均的防沙治沙事业进入良性循环。他带领当地群众治理沙漠约5万亩,公司已建成3万亩有机沙漠农场,种植肉苁蓉、甘草、山药等有机沙漠滋补养生农产品,并规划发展种植甘草5万亩、种植肉苁蓉30万亩,形成肉苁蓉、甘草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实现防沙治沙三大效益统一。
强化品牌 让沙漠产品更有价值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是唯一参与内蒙古肉苁蓉地理标志认证企业,“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
2019年,王爷地获得“天赋河套”品牌授权后快速成长,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有机生态种植技术,成为巴彦淖尔市药材种植领域的领跑者,先后与国内多家知名药企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产品畅销国内外。
“自获得‘天赋河套’品牌授权以来,我公司陆续参加了全国各地的大型展销会20余场,提升了王爷地品牌价值,也让大量外地消费者认识了王爷地。”魏均介绍道。
“王爷地已连续14年获得有机种植基地认证,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以来,在严格的种植管理模式下,产品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魏均说,在获得药食同源生产许可证后,内蒙古王爷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围绕肉苁蓉育种、种植、采挖、研发、推广等全产业链下狠功夫,将依托王爷地国家级肉苁蓉工程研究中心建立3000亩的肉苁蓉良种繁育基地,从肉苁蓉种质资源收集与筛选、种子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三方面进行攻关。
在引领当地肉苁蓉产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同时,魏均继续探索更多样的肉苁蓉生产技术和模式。四翅滨藜是继梭梭树之后试验成功的又一个接种肉苁蓉优良植物种。
四翅滨藜为多年生半常绿灌木,耐旱耐盐碱,可以做饲草,也是治理沙漠的优选植物。内蒙古王爷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2020年开始种植四翅滨藜,并在其根部进行接种肉苁蓉试验。2023年测产结果显示,四翅滨藜肉苁蓉亩产300公斤以上。
记者在四翅滨藜肉苁蓉试种基地看到,一株株四翅滨藜绿意盈盈,在其根部生长的一排排肉苁蓉破土而出,一株最多长出40多株肉苁蓉,五颜六色的肉苁蓉花竞相开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魏均介绍,四翅滨藜肉苁蓉口感好,产量适中,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较高,按亩产3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格20元估算,每亩产值6000元。
“未来,王爷地以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王爷地沙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10公里范围内发展种植甘草5万亩,亩经济效益13000元以上;辐射磴口县100公里内,种植肉苁蓉30万亩,亩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形成肉苁蓉、甘草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魏均说。
肉苁蓉产业作为沙产业中“治沙致富”的典范,具有非常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肉苁蓉是内蒙古道地中药材的大品种,质量及产量居全国首位。因此,魏均也将目光投向如何充分发挥特有的肉苁蓉产业道地资源优势,打造本地特色产业集群上。
魏均表示,王爷地公司基于20年防沙治沙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乌兰布和沙漠“光林药牧”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即空中光伏板(新能源)+地上梭梭林(碳汇林)+地下肉苁蓉(中蒙药材)+林下养畜禽(畜牧业)的生态修复模式,将光伏新能源与治沙工程、肉苁蓉产业以及畜牧业四者有机结合。
“我们的目标就是在乌兰布和沙漠先行先试,创建肉苁蓉产业光伏治沙双碳绿色发展新模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修复共同体,逐渐实现以肉苁蓉为引领的百亿中蒙药产业发展目标,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世界提供沙漠治理的中国典范。”魏均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