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文/李金良 铁 铮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媒体的重点报道。遗憾的是在公众、甚至一些专家中,生态与环境的相关概念并不清晰,引起了认识上的混乱。有的关于生态日倡议中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与生态无关,以致引起了我国一位著名生态学家的不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决定中指出,全国生态日是为了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而设立的纪念日。
鉴于当前国内公众对生态、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生态建设、环境建设等概念存在认识误区,笔者特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提出关于生态学科、环境学科、生态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的相关建议。
生态和环境相关概念澄清
生态(Eco)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词汇Οἶκος(Oikos),指的是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所涵盖的原理适用于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生态学致力于探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涵盖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物群体的分布与演变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多个方面。这门学科跨越从微观到宏观的各种尺度,涵盖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等级,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生态建设(ecological construction,或ecosystem construction)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实施的一系列建设活动。例如,我国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以及各种生态修复项目等。
环境(environment)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即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要素。环境涵盖了地球表面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对象。环境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等最基本的特征。在环境中,自然因素与人类社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探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寻求实现协同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环境科学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旨在找到管理和保护环境的策略,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环境建设(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或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是一系列为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而开展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污染控制、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构建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等。这些活动旨在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生态和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第一,生态与环境紧密相关。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地球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二、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差异。尽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在某些方面有联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重要差异。生态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内容。与此不同,环境科学则更关注人类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并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治理)的共同目标,是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通过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提升系统功能和维护生态平衡,而环境建设主要通过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途径来减少污染,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有关生态与环境学科、建设的建议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有关生态学科、环境学科和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生态学科建设的三点建议。第一、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整合复杂性科学等先进理论,创新生态学科理论,以支持生态建设,为落实“双碳”战略决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第二、利用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创新生态学技术,提高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能力。第三、整合多学科方法,创新生态学的方法,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遇到的实际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二)关于生态建设的三点建议。第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促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第二、运用复杂科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升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第三、借助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如ChatGPT、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丰富生态建设的技术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面升级生态建设,为我国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三)关于环境学科建设的三点建议。第一、进行学科理论整合创新。推动环境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整合跨学科的先进理论,深化对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持。第二、进行学科技术融合创新。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融合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新技术,开发创新性的环保技术,包括清洁能源、废弃物处理、污染治理等,以降低环境影响。第三、进行学科方法突破创新。采用现代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更全面、精准地监测和评估环境问题,为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四)关于环境建设的三点建议:第一、健全法律法规与环境监管执法。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效果。第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向环保友好、低碳的方向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和创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第三、采用超低排放新技术。积极引入能够实现超低排放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在工业和交通领域,以减少对环境、气候的不良影响。总之,通过环境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李金良系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铁铮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