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探索与创新
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探索与创新
作者:文/朱 利 李金良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12-19 16:28:26 浏览:599
字体:
分享到:

双流区城市绿化碳汇项目试点

/朱  利  李金良

开展城市绿化,是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绿色碳汇、减缓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成都市双流区立足成都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及城市绿化资源现状,率先组织、创新开展了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究,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一研究填补了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为打通城市绿化资产新“碳”路、盘活城市绿化资源提供了新路径。

研究填补一项空白

双流城市绿化资源丰富,城市绿化存量可观,一直保持较高增速。

双流区根据我国城市绿化的特点,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需要,积极引入碳交易机制,增加城市绿化的融资渠道,推动城市绿化项目提质增效,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化的固碳增汇功能。

《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专家评审会现场

经过查询国内外备案目录数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CCER)和“碳惠天府”机制(CDCER),目前还未有开发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所必须的方法学,缺乏城市绿化碳汇项目实践案例,致使城市绿化的碳汇贡献难以量化。城市绿化碳汇生态价值没有转化路径,不利于实现城市绿化碳减排量交易变现,促进市域碳中和。

双流区积极开展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究,率先研究、编写《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在属地进行城市绿化碳汇项目的试点实践。

针对城市绿化碳汇项目开发中的技术瓶颈,双流区组织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哈希科技、浙江省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等专业机构的专家,组成项目团队,共同攻克难题。参照《IPCC 关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方面的最佳实践指南》以及国内外碳减排机制批准备案的方法学和工具,规范城市绿化碳汇项目设计、开发与监测工作。

1023日,来自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林草碳汇创新发展联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这个方法学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方法学和项目设计文件。经质询和讨论,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方法学和依托项目设计文件内容规范完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专家组认为,编制《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对于量化城市绿化碳汇量、规范城市绿化碳汇项目开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项目设计文件和计量结果为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提供了示范;该方法学完善了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体系,开创了林业碳汇的新途径,建议项目成果尽快在城市绿化碳汇计量和自愿碳减排活动中推广使用。

这个方法学获得了国内绿色自愿碳减排标准秘书处的批准备案,成为首批GVER备案的方法学,为促进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开发城市绿化碳汇项目和促进城市绿化中以碳汇标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规范,并将城市绿化碳汇生产成标准产品,提供给企业和社会各界用于自愿碳减排、碳中和活动,为全民参与和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强调科学规范实用

《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在适用条件、基准线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碳计量方法与监测程序、非持久性风险评估和减排量扣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创新,提供了有关树木生物量方程和碳计量参数的默认值,增强了该方法学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实施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指南。

本方法学明确了9个适用条件。一是项目区的每一个地块(或小班)位于城市规划区;二是项目区的土地权属(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必须清晰,无任何纠纷,并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供的相关土地权属证明;三是项目所开展的绿化活动,不违反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四是项目实施前为无林木(树木)生长或林分郁闭度小于0.20,实施地建成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20,连续分布面积通常不小于0.067公顷(最小不低于0.04公顷),树高不低于2米;五是拟实施项目区应适宜树木和灌木生长,预期能发挥城市绿化碳汇功能;六是项目不得种植外来入侵物种,尽量使用乡土乔灌木树种。七是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保留项目用地原有的散生木和灌木植被。八是在城市绿化区营造和后期管护运营中,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碳库碳储量,除了树木防火和维护树林健康需要,尽量不要移除枯落物、枯死木,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和耕作。九是所开展的绿化造林活动不会造成项目实施前已有农业活动的转移。

对于基准线识别和额外性论证,研究中根据城市绿化的实际和特点进行了创新。该方法学将基准线情景识别为维护原有无林的土地利用情景。在额外性论证上强调:由于城市绿化属于以增加绿色植被、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公益性植树造林活动,森林类别是公益林,林种为特种用途林中的环境保护林或风景林,建设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比较高,项目没有经济收益或投资收益率低,不具备财务吸引力。开发城市绿化碳汇项目,为企业和公众自愿碳减排、碳中和提供标准碳汇产品,获得生态补偿,用于弥补城市绿化建设和运维成本缺口,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负担。因此,使用本方法学开发的城市绿化项目,其额外性免予论证。

针对城市绿化碳汇项目的特点,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可操行性强的碳计量方法与监测程序,明确基线碳汇量、项目碳汇量、泄露量和减排量的计算方法,提出监测计划制定的方法和内容,明确每个不需要监测的数据参数,以及每个需要监测的数据参数的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例如,鉴于城市绿化中灌木生物量的碳汇量很小,监测成本高,经济上不可行,予以忽略。同时考虑城市绿化中截冠造林,乔木栽植密度较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计算调整方法。

这个方法学采用扣减城市绿化项目非持久性风险值,来解决项目减排量的非持久性问题。考虑到我国城市绿化项目的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非持久性风险比较低,并参考国际自愿减排机制的通常做法,非持久性风险值保守取默认值10%

注重成果转化应用

在完成方法学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了四川省双流区城市绿化试点碳汇项目设计文件(PDD)。项目区域总面积为1124亩,实际绿化造林面积为711.5亩,旨在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活动,增加碳汇,提供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减排量,同时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遮荫,降低冷却能源使用,协助散发城市热量等多重效益。在项目的30年计入期内,预计可减排12,837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减排量为428吨二氧化碳 当量。

该试点项目的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城市绿化活动,增加碳汇,产生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减排量,发挥城市绿化碳汇项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增强项目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城市绿化进程,提高城市绿化景观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及建筑物表面提供遮阳以及减少用于冷却的能源使用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综合功能;增加城市绿化活动经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其他城市可以采用国内绿色自愿碳减排标准(GVER)备案的城市绿化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城市绿化碳汇项目,经注册和签发后,生产城市绿化碳汇标准产品,用于各种自愿减排活动,推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

(朱利,成都市双流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科长;李金良,北京汇智绿色资源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