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防沙治沙带动沙产业发展
防沙治沙带动沙产业发展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符 超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12-19 16:04:00 浏览:639
字体:
分享到: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符  超 

数十年如一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风一如既往地狂野,但在一片片梭梭生态林的守护下,却再难造成往日的灾难。当地人回忆,过去这里树少草稀,目之所及便是满地黄沙,刮起风来,昏天黑地。

阿拉善盟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盟市,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中的三大沙漠,分别是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沙化土地面积19.69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9.46%,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自然条件最恶劣、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2012年开始,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宗别立镇(茫来)项目示范区开始建设,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种植梭梭林43万亩,形成了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林带。

“自2012年开始,我们这片草场上开始大面积种植梭梭,通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梭梭成林,沙尘暴明显少了,家乡的环境也开始逐步变好,如今嘎查的农牧户又恢复到了20户左右。” 牧民王刚说。

据了解,阿拉善盟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建设项目自2000年启动以来,造林总面积已达814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146.7万亩。

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建设只是阿拉善盟多年来防沙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阿拉善盟依托国家重点林草生态治理工程,以社会公益造林为补充,围绕三大沙漠锁边治理区、额济纳河流域和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区及雅布赖山、贺兰山生态廊道等重点治理区域,采取“灌乔草相结合,以灌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以封为主”的林草综合治沙技术措施,大力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逐步形成飞播造林种草、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生态屏障建设技术路径。经过这么多年的生态保护治理实践,阿拉善盟探索形成“人退绿进、造养结合,科学创新、因症施策,以治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刘东生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说,将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优势,力争在沙障技术、新品种开发等方面有新成果、新突破。

荒漠化防治倡议书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是中国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社团,于1993911日在人民大会堂成立。30年来,学会规模持续扩大,效益显著提升,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学会已从初创期的108名会员发展为拥有个人会员3500名、会员单位近200家、专业委员会19个、14名院士担任学术顾问的学科齐全、体系完备、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团体。

刘东生说,30年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由艰难起步、重点治理进入到快速发展、科学推进时期,逐步实现由“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围绕荒漠化防治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学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新产品、新模式50余项,助力荒漠化防治和沙产业发展。

光伏治沙成为沙产业新突破

乌兰布和沙区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日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展光伏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早在2012年,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新能源有限公司磴口沙源地生态综合治理一期项目就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年底并网发电。“多年来,我们多管齐下,形成了光、林、草相结合的林沙产业新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力求达到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磴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薛源说,“项目均采取光伏发电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实施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

记者走进光伏治沙基地,如同走进了光伏的迷宫,一排排的光伏板和脚下的细沙讲述着电与沙的故事。“我们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种植灌草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充分利用光伏板下沙地种植沙生植物,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进一步挖掘造林种草空间。按照光伏板间开展光伏+柠条生态治理模式、光伏+梭梭生态治理模式,栽植柠条、梭梭0.23万亩,努力探索实践光伏+林草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模式。” 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磴口县依托乌兰布和沙漠风光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绿色清洁能源,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先后引进国电投、大唐等企业入驻乌兰布和沙漠,打造光伏+生态治沙产业园区。通过在光伏板之间空地栽植具有产业优势的灌木、中药材等,逐渐形成绿色屏障,改善光伏电站周边环境,不仅推动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还为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相应的产品。

薛源说,截至目前,磴口全县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2.3万亩,装机容量77万千瓦,完成光伏板间种植梭梭、柠条、四翅滨藜等生态治理模式0.54万亩。在建99万千瓦,占地近3万亩。同时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光伏产业建设的形势,规划建设1100万千瓦光伏基地,占地34万亩。

从与沙博弈到与沙共舞,磴口县破解“点绿成金”的密码,在可持续、可循环、可发展的沙漠治理新模式上不断探索向前。这种板上发电,板下植绿,让沙海“披绿添金”的模式,正在多地推广应用。

“近年来,在‘双碳’背景下,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在沙区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光伏治沙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说。

磴口县 光伏治沙

国家电投北京公司于2012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建成全国首个“光伏+治沙+农牧产业”电站。经过多年治理,植被覆盖率由8%提高至77%,治理面积累计超过万亩。2017年,经国家发改委推荐,国家电投北京公司参加了在肯尼亚举办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并作主旨演讲,“磴口光伏治沙模式”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家电投共完成光伏治沙项目8个,治沙面积4.4万余亩,筹备开工光伏治沙项目11个,治沙面积83.8万亩。

“光伏治沙是一个有极大潜力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国际产业生态学会主席徐明说。

专家介绍说,光伏治沙有多重功效,一是生态效益突出。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发挥西部北部地区风光资源优势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未利用土地优势,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通过输电通道送到东中部地区,既能够实现西部和东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绿色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又能够促投资、稳增长,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三是减碳效益明显。通过建设风电光伏大型基地项目,既有利于推动风电光伏大规模、高水平发展,还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优质的绿色电力支撑,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光伏治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成立指出,光伏治沙专业委员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全力为光伏治沙领域搭建一个共享经验、凝聚共识、促进合作的平台。在今后的光伏治沙工作中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光伏治沙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防沙治沙产业持续发展,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沙产品

治沙也致富  沙生植物显神通

初秋的磴口县王爷地肉苁蓉产业基地,轰鸣的拖拉机正在进行播种实验,一颗颗混在泥土中的肉苁蓉种子,随着拖拉机的行走进入梭梭林的根部。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磴口人。在20年的防沙治沙经历中,他大胆尝试,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造了以“生态修复共同体+产业振兴共同体+健康养生共同体”为核心的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肉苁蓉产业绿色发展模式。

“我们接种苁蓉不仅不和农业争水抢地,还能防风固沙。”魏均介绍,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开发以沙漠肉苁蓉为核心的沙产业,该企业已在沙区种植梭梭林2万多亩,人工接种肉苁蓉2万亩,研发生产的肉苁蓉茶、肉苁蓉饮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1亿元。

“我们从来不搞技术封锁,只要想发展沙漠肉苁蓉产业的我们都免费提供技术支持。”魏均说,目前他们以磴口县沙金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王爷地甘草种植示范基地为中心,辐射10公里范围内发展种植10万亩甘草,亩均经济效益2500元以上;辐射磴口县100公里内,种植肉苁蓉20万亩,亩均经济效益3000元以上,形成肉苁蓉、甘草产业相结合的绿色财富循环经济链。

据了解,目前,磴口全县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产业1万亩,优质牧草46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治沙又致富的梦想已成现实。

种植肉苁蓉

磴口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志雄表示,磴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治沙,做大做强以光伏产业、奶产业、肉苁蓉、沙漠葡萄、沙漠有机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沙产业,实现林、农、牧、商一体化的沙产业链,力争把乌兰布和沙漠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蹚出了一条科学、共赢、可持续的新路子。

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光伏治沙、文冠果及木本油料、菊芋治理荒漠化三个专业委员会同时揭牌成立。很难想象,被俗称为“鬼子姜”的小小菊芋居然也是治沙能手。

经过我国科研院所和种植养殖加工企业的多年探索研究,小小菊芋,一头展示出治理荒漠化的新格局、新境界,一头显示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能让更多中国人远离代谢类疾病的能力。

菊芋耐干旱、耐高寒、耐盐碱,是一种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于一体,人畜共用的生态型经济作物。在中国沙化地带发展菊芋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是振兴乡村、促进西部绿色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是一个具有千亿产值,市场广阔的新兴绿色产业。据统计,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种植菊芋治理盐碱地的成功实践,有待于大面积推广。菊芋提炼的菊粉及各种加工食品将更加广泛地成为中国人远离代谢类疾病的健康食物。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指出,多年来,在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和艰难探索中,我国积累了在荒漠化土地上种植菊芋的成功实践,拥有排名世界第一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把菊芋作为治理荒漠化的新举措,有利于治理荒漠化的高效可持续进行。

相关专家指出,目前菊芋产业发展存在产业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大企业带动弱,产业化发展缓慢,没有规模效益,没有形成产业科技优势的艰难状态。组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菊芋治理荒漠化专业委员会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菊芋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有感于中国的治沙成绩,在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发来贺信,她表示,30年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通过联合以及与相关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一起工作,为国家战略、政策提供科学建议和指导。学会还鼓励各行业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成功的、市场化的和可持续的沙产业。这有益于当地社区的发展,同时有效地调动创新性社会资源,支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推广以及国际交流。

面向未来,刘东生说,学会要紧紧围绕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大局,大力开展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力争在沙障技术、锁边技术、新品种开发、新装备研发、可持续的荒漠区新能源建设等方面有新成果、新突破,并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交流。

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