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荒漠化治理 上演双逆转奇迹
荒漠化治理 上演双逆转奇迹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卢 燕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06-27 14:33:11 浏览:1477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卢  燕

6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发布了今年的主题:“她的土地,她的权利:促进性别平等和土地恢复目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2022年,林草部门亮出的成绩单显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251.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519.3万亩;出台《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完成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印发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积极支持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发展风电光伏产业;新建、续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6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达到113个;开展荒漠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实施封禁保护补偿面积2224.77万亩;新建国家荒漠(石漠)公园3个,国家荒漠(石漠)公园达128个,面积669.15万亩。

防沙治沙有了新规划

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2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3000万亩;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9000万亩,全国67%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防沙治沙取得决定性进展。这是20221215日,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今后一个阶段防沙治沙新的目标任务。《规划》的印发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

塞罕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符超 摄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也提出到2035年,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双重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沙化土地空间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以及地域上相对集中连片等因素,将沙化土地划分为干旱沙漠及绿洲,半干旱,青藏高原高寒,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沿海沿江湿润等五大沙化土地类型区、23个防治区域。根据沙化土地分布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7个重点建设区域,即3个优先治理区和4个优先预防区。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符超 摄

《规划》明确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强调对于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遗迹的保护,坚持宜沙则沙,强化保护措施,力争实现应保尽保。

《规划》要求在科学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建设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靠科技,总结概括了四大类共11种常见的修复措施,高质量推进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三大优先治理区沙化土地治理任务4869万亩,约占同期全国防沙治沙任务总量的一半。

《规划》确定适度发展绿色生态沙产业。强调在保护好生态且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利用光、热、土、生、景等资源,适度有序地发展节水、低碳、环保型特色沙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防沙治沙承载着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保护等新使命、新任务。《规划》的发布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浑善达克沙地风光如画 李景章 摄

近日,根据《规划》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国家林草局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严格落实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保障防沙治沙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责任书》强调防沙治沙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沙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负总责。《责任书》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完成《规划》确定的“十四五”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同时,要强化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水资源管理、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工程建设,落实沙化土地单位治理责任制等。依据《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每5年为一个考核期,国家林草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各有关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中期督促检查和期末综合考核。

“双逆转”来之不易

今年1月,国家林草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及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的结果。令人欣喜的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中国每5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工作。2019年,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与2014年相比分别净减少37880平方公里、33352平方公里。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9297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32587平方公里。

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2019年沙化土地平均植被盖度为20.22%,较2014年上升1.90个百分点。植被盖度大于40%的沙化土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5年间累计增加791.45万公顷。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土壤风蚀总体减弱。2019年风蚀总量为41.79亿吨,比2000年减少27.95亿吨,减少40%

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同时发布。截至2021年,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722.32万公顷,与2016年相比净减少333.08万公顷,年均减少66.62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7.72%

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现在我们每天能栽植1500株左右的树苗,到目前为止已经栽植15000余株树苗。我们还有5台汽油泵负责灌溉,每台汽油泵有2根水管,每根管子能浇大约200株树苗,这样,当天栽的苗基本当天就能浇上水,树苗的成活率不错。” 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尔林兔镇前尔林兔村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项目现场,植树工人王忠孝指着眼前的樟子松兴奋地说。

这项总投资843万元的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项目属规划面积6000余亩,其中,平茬沙柳2000亩,修枝抚育1000亩。“我们还栽植了乔灌混交林3000亩,包括1.5米的樟子松84000株,搭配紫穗槐、桑树等灌木。”尔林兔林场副场长王振华介绍。“项目建成后,对防止二次沙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构筑完善的林业生态防护屏障作用很大。”王振华说。

近年来,神木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林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市造林绿化计划总投资6.3亿元,实施林草重点建设项目18个,主要包括陕北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工程、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工程、訾家大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等。作业区涉及尔林兔镇、锦界镇、栏杆堡镇、马镇镇等20个镇街,栽植油松、樟子松、侧柏、山杏、河北杨等各类苗木2600万株,不仅为绿化国土、改善生态发挥重要作用,更为神木市建设黄河“几”字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市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早上5点半,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北风裹挟着沙子吹到人脸上生疼。生态护林员李东魁已经背上当天的干粮,备好一壶热水,牵着那匹陪了自己10余年的老马,向8500余亩的林海深处走去。“我小时候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沙丘,现在这里被称为“八百里瀚海”的松林让科尔沁沙地不能再扩张了。”他说。一代代治沙人的付出,让章古台绿意盎然,也让治沙人白了头发。

牛玉琴

几十年来几代人前赴后继地一直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全力以赴、不怕千辛万苦,与沙抗争、与林为伴,才筑起了这造福于民的绿色屏障,才有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女子治沙勇当先

长期以来,沙区广大干部群众锻造了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涌现出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内蒙古库布其、甘肃古浪八步沙、新疆阿克苏等先进典型和王有德、石光银、石述柱、牛玉琴、殷玉珍等治沙英雄。而牛玉琴和殷玉珍作为女性治沙英雄的代表,事迹不输男儿,成绩令人刮目,多次获得荣誉,堪称新时代的治沙楷模。

榆林补浪河,紫色马鞭草、黄色波斯菊迎风摇曳,树木葱绿,一片生机。你能想象,榆林市曾3次因沙进人退而被迫迁城。而今天的景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功不可没,她们的故事家喻户晓。

榆林市榆阳区西北部的补浪河乡,几十年是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地方。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补浪河乡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19745月,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组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 第一代治沙连队员用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她们搭起柳笆庵子,吃着青稞面窝窝头,人拉肩扛,修渠打井。14任连长接续治沙带领380多名女兵,累计推平800多座沙丘,修建引水渠35公里,栽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25亩。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人不换精神,一代代治沙连队员凭着愚公移山式的执着,用青春和汗水筑成绿色屏障。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被命名表彰为“新长征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和“绿化祖国突击队”。

而在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村妇女牛玉琴历经30余年带领家人和乡亲植树造林2800万株,打造出来一片“人造绿洲”。虽年过七旬,她仍然坚持种树。“只要活着,就要种树。”她坚定地说。

1985年,牛玉琴和丈夫承包了金鸡沙村北边的1万亩荒沙地,开启了漫长的治沙造林事业。“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山绿起来。”牛玉琴下定决心要治理沙漠,让全家人过上好光景。在与丈夫商量后,牛玉琴变卖了家产,又借钱购买了树苗。可第二年春天,她那6000多亩林地上的8万多株树苗被一场特大沙尘暴吹得凌乱不堪,许多苗子甚至被连根拔起。拧劲上来的牛玉琴索性与家人搬到了离治沙点更近的地方,人背驴驮,运送树苗和生活物资。她和请来的30多人连续奋战20多天,栽植杨树、榆树及沙柳近10万株,使承包的1万亩荒沙地得到初步治理。1988年,牛玉琴的丈夫因病去世,坚强的牛玉琴独自承担着家庭重任,也从未放下植树的铁锹。那个叫作“一钵树”的大沙梁上,人们总能看到牛玉琴扛着铁锹的孤独身影。

30多年来,牛玉琴带领家人与乡亲植树2800万株、造林11万亩,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家园,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版图扩大了近7倍。

不仅如此,牛玉琴还创办了治沙公司和治沙基地。靠着拼搏和韧劲,牛玉琴不仅在沙漠中浇灌出“绿色希望”,自己也收获了全国三八绿化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荣誉意味着奉献,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奉献。”她说。如今,儿子张立强接过了母亲牛玉琴治沙造林事业的接力棒,正带领当地百姓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努力着。

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蒙古语意为不好的水,或寸草不生的地方。黄沙漫天,茫茫大漠是鄂尔多斯南部毛乌素沙地农牧民生活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几十年来,通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毛乌素在中国版图上逐渐变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殷玉珍便是贡献者之一。

走进殷玉珍的家,满眼的绿色把你围绕:500亩水浇地,种着100多亩玉米,100多亩糜子、谷子、黑豆、黄豆、绿豆等五谷杂粮,100多亩辣椒、白菜、土豆、水萝卜等瓜果蔬菜,以及100多亩桃、杏、葡萄、苹果树。黄绿相间,交错纵横的田间,枝头饱满的果实就是殷玉珍30多年治沙历程的真实写照。

1986年春天,殷玉珍夫妻开始植树治沙。37年来,他们栽植柳树、杨树、侧柏、云杉、樟子松等近200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在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只要看到沙漠中出现绿色,心情就会特别好。”殷玉珍说。当年为了种树,殷玉珍一家的收入除了勉强填饱肚子之外全被投入到治沙上了。刚栽下的树苗被风沙吞噬了,再栽,再吞,再栽。“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能叫沙漠把我欺负死”。凭着这个信念,殷玉珍克服了无水、无电、无路等种种困难,三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当初用来插眼撒树籽的钢钎被磨掉了一尺多。在殷玉珍夫妇的影响和带动下,周边农牧民也随着掀起造林的热潮,涌现出3000亩以上造林大户240户,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3%,植被覆盖度达80%,“绿色乌审”已成为当地的名片。30多年来,因为植树治沙,殷玉珍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100多项。

殷玉珍

适宜的植被可以固定沙丘  符超 摄

无定河畔蟹肥水美

金秋时节的毛乌素沙地南缘无定河畔,天黑之后,养蟹人杨旺荣开始在自家的稻蟹田安放地笼,等着天亮以后的好收成。如此蟹肥水美的丰收图景和沙漠却是如此和谐,又令人难以想象。位于陕宁蒙三省区交界处的毛乌素沙地,历史上曾经林草茂密、水草丰美,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逐渐成为全球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省榆林市境内,这里逐渐成为全球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治沙工程相继启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也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公里。

而由“浅绿”向“深绿”迈进的毛乌素沙地,生态效益已经开始释放。2012年,随着无定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榆林市横山区开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10年来,养殖规模从2013年的350亩扩大到现在的4万亩。杨旺荣看到这情景,就在2021年开始承包1000多亩稻田养稻田蟹,结果第二年就大丰收。

石漠荒山绿变记

“远望石山不见树,走进石山一窝土”是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的景象。老村支书刘登荣诉起了“苦”:“就说种玉米吧,别的地方连片机械化;我们却论‘窝’,就连窝里的土都得从其他地方往这里运。”

面对年年缺粮年年借的局面刘登荣感慨,当年 “炸石造地”的想法纯粹是被逼出来的。1990123日,他们炸响了第一炮。两周时间就完成了炸石填土,党员干部带头种起了试验田。此前还有些质疑的村民看到新田地的模样,纷纷加入炸石造地队伍, 300多名群众大干100多天,硬是从石头缝里抠出了360亩田地。更令人兴奋的是第二年,木者村就迎来大丰收。从那时起,西畴县靠炸石造地走出了“破坏植被、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木者村造地是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让石漠荒山变成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99.9%的山区面积,75.4%的土地石漠化,人均耕地不足0.78亩……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的状况,被国外专家认为“基本丧失人类生活条件”。1985年,西畴县提出“用30年时间绿化西畴大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30余年昔日石山成为绿海一片。而且,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西畴实现绿富美的结合,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

炸石造地成功后,西畴人又开始修路。只有四户人家的肖家塘村6年凿出5公里的进村路;岩头村14人挥着铁锤打生生敲出1公里的进村路……通了路以后,村里号召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对土地的索取、对山林的破坏。

“以前孩子从早到晚满山跑,就为了一担柴。”刘登荣说。砍柴生火严重破坏植被,乔木砍成灌木,灌木砍没了,就捡木疙瘩,全村除了村头的几棵树,几乎找不到高大乔木了。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村里先建沼气池,之后通了电。做饭用上了电,也就不需要去山上砍柴。再封山育林、不同地形栽种果树等经济作物……“绿化不仅是植树,也使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西畴县委书记黄明勇说: “解决了温饱,西畴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更加环保。”

生态环境好了,绿色发展又提到了议事日程。“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治理模式,让西畴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西畴县东南部54个村民小组从30年前“树木砍光、水土流光”的恶劣生态环境变成了坐拥50平方公里满目苍翠,猕猴桃上千亩连片种植,这片土地亩产值翻了好几番。2016年,西畴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片区群众土地5000余亩,发展猕猴桃产业。

同样因绿而富的还有兴街镇江龙村。为了改善以前植被破坏,旱季泉水干涸,雨季雨水倒灌的问题,村干部刘超仁带领群众封山育林,山下改种橘子树。从当年8户党员干部试种20亩柑橘,2006年挂果大卖后,至今,全村50多户果农年收入达百万元。

在香坪山,1公斤干品市场价6000元金线莲,全株可售卖,半年可采收,靠着西畴的林子里30多年积累的腐殖土形成的天然大棚,这里的金线莲品质 “秒杀”大棚里的产品,价格自然也是让大棚里的产品望尘莫及。

蚌谷乡党委书记项冬梅前不久动员水头村村民拆掉自家院墙,引泉入院,潺潺流水绕亭榭,石子铺蜿蜒行。这一改造每家都跟公园似的,来旅游的客人犹如画中行,一屋难求的场面让村民高兴得合不拢嘴。

山西省大同县治沙工程  周震宇 摄

尽管森林覆盖率已经过半,可西畴县依然年年植树。“以前重量,如今重质。”西畴县林草局局长艾永健表示,通过绿化种植经济作物实现绿富美的结合同时还保护了珍稀濒危树种。

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让荒山变绿  符超 摄

科学与防沙治沙同频共振

“十多年前,沙尘暴一来,打到脸上,生疼,50米之外就啥也看不见了。”科尔沁沙地的村民滕大勇遥想当年记忆犹新。据遥感影像显示,2010年,这里是一片被流动沙地覆盖的不毛之地。2014年,通辽市实施“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千万亩”天然草原修复工程,到2021年,遥感影像的画面里,这片沙地已披上了绿装。10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治沙人不懈的努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对防沙治沙功不可没。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柴磴嘎查漫漫沙海,346万块蓝色光伏板随着库布其沙漠绵延起伏汇成3000万平方米的光伏“海洋”。达拉特旗委书记张秀玲看着3米高的光伏架下的枣树,高兴地介绍:“这里种着1万多亩红枣,那边有5000亩黄芪和黄芩,再往远处是近2万亩的优质牧草。这些年我们在沙窝里种上作物,上面架起光伏板,这等于打了两层‘保护伞’,让黄沙无法乱跑。”

内蒙古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格局中,内蒙古是“北方防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三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挡沙墙”。近十年,内蒙古累计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21.03%提高到45%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内蒙古在实践中持续开展科学攻坚,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路子。

“在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治沙技术、低覆盖度防沙治沙原理及技术等方面,内蒙古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说。“治沙的终点并不是将沙漠全都变为绿洲。但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沙漠进一步扩展。”张根喜继续说。在多年实践中,内蒙古总结完善了“锁边林带”治理沙漠技术模式,依据风沙流运移规律,控制沙丘前移,采取“流沙固定,乔灌并举,封沙育草”乔灌结合治理流沙的技术,在大漠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为了充分利用机械化治沙的优势,内蒙古研制的“吞沙巨兽”在沙漠治理中大显神威。另外,聚乙烯纱网沙障铺设机、植物基固沙剂喷播机、植物沙障栽植机等机械化设备,也大大提升了治理速度和效率。在实践的基础上,内蒙古还总结制定出《飞播治沙造林技术规程》《造林技术规程》《流动沙地沙障设置技术规程》等53项防沙治沙与沙生植物栽培经营地方标准,为我国治沙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科学方法。

2017年开始,达拉特旗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成装机规模100万千瓦的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年发绿电约20亿度。而且这个项目还实施“林光互补”“牧光互补”带动农牧民增收,已实现治沙5万亩。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实施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20多年来,全县林地面积从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37.9%。赤峰市翁牛特旗强化科技支撑,形成并推广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沙育林育草基础上人工促进自然修复、人工造林治沙等技术模式,特别是应用了聚乙烯纱网沙障、可降解纤维沙袋沙障,有效解决了传统沙障材料短缺、使用年限短、铺设效率低以及成本高等问题。20多年来,翁牛特旗累计完成沙地治理面积570万亩。阿拉善盟通过推广“先造后补”、合同制造林、合作社造林、专业队伍造林等新机制、新模式,使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01%,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高到24%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成果:“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为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在治沙中作业巨大  符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