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张用宪 用绿色谱写余生
张用宪 用绿色谱写余生
作者:文/孟 南 侯垚泽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05-26 18:59:46 浏览:1138
字体:
分享到:

/孟  南  侯垚泽

86岁的张用宪,有着50多年党龄,是播绿、护绿60年的老林业科科技工作者。

1961年张用宪考取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在读大学的4年中,他年年去西山参加造林,曾1天挖鱼鳞坑126个,获“造林积极分子”称号。1965年大学毕业后,他响应祖国号召,从东北小兴安岭红松之乡,辗转到云南玉龙雪山的植物王国,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人到中年回到家乡江苏宿迁后,他继续在林业工作岗位奉献,用一腔热血守护着绿水青山。他退而不休,用绿色谱写余生,为保护宿迁古树名木和绿化事业操碎了心。

一片赤诚护古树

1988年,张用宪担任了宿迁市林科所所长。他单枪匹马,一个水壶,一部照相机,骑着自行车,寻觅历经沧桑的古树和土生土长的木本植物。

寒来暑往8年,自行车骑坏了两辆,行程5万多公里。他发掘出了84176305种木本植物及253336198株古树名木。他编著了44万字《宿迁市木本植物志》。张用宪完成了一项具有远见的开拓性工作,填补了宿迁史库一项空白。

1998年,张用宪退休了。但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开始对宿迁全市古树名木调研。他挤公交、骑自行车,借宿百姓家,凭着一股韧劲逐一寻找。

他听说,在泗洪县归仁镇凌汪村,动乱中数百名乡亲躺在树下舍命保护古柏。时值寒冬,他骑车前往探寻。在刺槐林内一条泥泞的小道上骑了不足20米后,自行车推都推不动了。他索性扛着自行车走,鞋上沾满了沉重的粘泥。不足10公里路,他走了近3个小时。汗水湿透了衣服,又饥、又渴、又累。当他见到古柏后,忘记了一切,立即拍照、测量,和乡亲们座谈,认真记录着古柏的典故和传闻轶事。回到家中已是晚上8点多钟,一天行程近100公里。

苦心人,天不负。在3年间,他累计调研古树名木4273株,隶属2944482变种。他依据国家标准绘制了《宿迁市古树名木分布图》,镶嵌在编著的《宿迁市古树名木》中。

1989年,当地因为开发建设,使得城南寿圣禅林遗址院内的古银杏遭到破坏。张用宪劝说无效,扛着直径20多厘米、长2米多的树枝、树根,找市政府领导请求保护。在他的呼吁下,这株古银杏得以幸存。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项王故里的银杏广场。

2000年,他发现树龄2200多年的项王手植槐长势一年不如一年,树冠从上向下枯死。短短3年间,树高从11.8米降到6米,树冠从160平方米减少为60平方米。“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项王手植槐就不复存在了。”他发誓,“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项王手植槐倒下”。他想破解古树枯死迅速的难题。经过细心观察,他确认是锈色粒肩天牛危害所致。他尝试着用“熏蒸法”防治,效果良好。为了使古槐迅速恢复生机,他自创了“激活老干基部不定芽,诱导新的根系”技术获得成功。不到20年,这棵古树高已超过10米,树冠达到300平方米。

为了抢救周总理故居的观音柳,他费尽了心血。他拖着愈发严重的腿疾,抢救皂河龙王庙行宫古树群。为了留住中山路中间悬铃木,他到处游说……宿迁市区的每株古树,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如今,他虽已是耄耋之年,还奔赴50多公里外抢救沭阳县的袁枚手植藤。

守护绿色为梦想

宿豫区新庄镇茆庄村有一片池杉林,是1983年实施“兴林富农”时营造的速生丰产林。

1988年,张用宪看到这片林子处于湿地,栽植后生长迅速,而且林农间作效益高,吸引了不少鸟类。林子距城市近,将来建座小公园该多好?他向当地的农民、中小学生宣传,引导他们自觉地保护这片林子。

在经济政策调整中,农民享受不到“农补”,纷纷要求退林还田。他主动上门协调,一边做群众工作,一边向领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经过多年努力,最终化解了矛盾,保住了池杉林。2017年,当地利用这片池杉林建设了“杉荷园”,成为江苏省级湿地公园和国家4A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1997年,宿豫县县长送给南蔡乡黄桥村果农一些高不到10厘米的苗木。栽在黄河故道堤坡后,3年不见生长。他到现场一看,认定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红豆杉。这里气候、土壤等不适应其生长,怎么办?他开展了引种试验课题。当地离城20多公里,他骑着自行车往返,指导改良土壤,改造环境,提高土壤PH值。20年过后,红豆杉终于落户宿迁大地,而且能扦插育苗,创造了在黄河故道天然更新的奇迹。

2011年,他提出了建立红豆杉休闲健身疗养园的建议,被当地采纳。如今,这40多亩红豆杉林成了当地的宝,像磁铁一样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品红豆杉茶、休闲。他决心继续努力,将之成为江苏唯一、独具特色的红豆杉健身园。

他还参加了黄河故道引种漆树、黄淮平原元宝枫育苗试验等课题,获得了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

实现初心待余生

退休之后的张用宪社会兼职很多。他认为,每项兼职都是生命延伸的桥梁。任政府顾问,他撰写了调研报告160多份、30余万字。他笔耕不止,撰写学术论文、专著,参与编写史志等12类、约1000万字,作为年鉴副主编还获了奖。

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撰写了30余万字的讲稿,宣讲300多场次,覆盖青少年60多万人次。

他从1995年开始,兼任两个区老年大学花卉班教师。他自编28万多字的《花卉与生活》教材,获江苏省自编优秀教材奖。

他天天忙忙碌碌,不求金钱,不求鲜花,只为播绿护绿。201912月,中央文明办授予他“中国好人”称号,随后,他又获“江苏好人”“最美老干部志愿者”“感动宿迁人物”等荣誉,获“2020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协会奖”。2022年,宿迁市委宣传部为他颁发了“古树名木保护神”匾额。

他说,播绿护绿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我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用绿色谱写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