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张荣军 良心造林专业造林
张荣军 良心造林专业造林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赵 坤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05-26 18:15:43 浏览:1025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赵  坤

一米七二的个头,黑黝黝的脸庞,坚毅如炬的目光……他就是张荣军,沂蒙山下的“造林铁军”。

“造林铁军”不是浪得虚名。他擅长“啃最硬的骨头”,多年来坚持良心造林、专业造林,造林成活率接近100%

挖鱼鳞坑,选一级苗

天旱浇了7次水

张荣军,56岁,蒙阴县桃墟镇闫庄村人。12年之前,他辞职造林,创立了蒙阴景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他不喜欢别人喊他“张总”“张老板”,而愿意被称为“老张”。

时值三九,吴家山村西的牛栏山上,满山遍野的柏树已经一人多高。在夕阳的映照下,这些树木就像是一个个绿色卫士,守护着这座山和这里的人们。殊不知,这是一座有名的青石山,曾有过造林8次都不成功的纪录。然而,老张不怕,2019年接过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植树现场

那年春天,牛栏山遭遇了6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老张就是在那时造的这片林。牛栏山上,五分之四是石头蛋子,土层十分瘠薄,根本无法人工开挖。于是,他找来挖掘机挖树坑。挖完坑,靠人工捡拾石头蛋子,垒鱼鳞坑。栽上树苗之后,营养杯都埋不上,老张就用高压水管把四周的土冲进鱼鳞坑。只有增加土的厚度,树木才能扎根。为了让树成活,老张从其他地方调运土壤填埋,愣是将1000余方土运上了山。

3台水泵,把水从山下泵上来浇苗子。他硬是三天两夜没睡觉,昼夜蹲在在山上浇水。天太旱了,这样仍旧不解渴。他前前后后为这550亩山林浇了7次水。因土层瘠薄,老张补植多达7次,这才保住100%的成活率。

老张选苗标准很严。他的要求是:两年半生,高度80公分以上,根茎1公分以上,一级壮苗,冠幅好看,带着营养碗,运输得当。对于立地条件特别差的地方,他选抗干旱、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对方发的苗如果他验收不合格,他就全部退回去,说一不二。所以,他买的苗木价格总是比同行高。

老张是个很讲究的人,不但选苗严格,对工人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当卸苗子时,他都要求工人从后面抽苗,因为从前面抽苗会破坏营养杯。他要求工人往地下栽30公分,四周的土要踩实。根与土密接才活,根才能呼吸。

在沂南县王山峪村的东山上,记者看到,他挖的树坑都很特别,层层叠叠地用石头垒起来。这是鱼鳞坑。定上点之后,先用䦆头刨出坑来,再用周边石头垒起来,外边高里面低。按设计要求,鱼鳞坑规格60X50公分。可他们垒砌的鱼鳞坑基本都达到了80公分左右。这种鱼鳞坑相当于一个小型集雨设备。下雨后都会积攒在坑里,浇灌这棵小树苗。

老张十分看重施工质量。有的工人干活达不到标准,他就让返工。这样做既耽误工期,又多花人力物力。但遇到这样的事,不管多么复杂困难,他寸步不让,总是逐一整改。

上山

不计个人得失

确保成活率百分之百

在老张的童年记忆里,跟着爷爷上山栽树是最欢乐的事。爷爷是村里的林业队队长,在山上栽了一辈子树。爷爷对造林的默默付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因为性格耿直,不善言谈,更不善交际,老张中标的总是立地条件不好的“硬骨头”。而老张乐于也善于“啃”这样的“硬骨头”。

“老张干出来的活都是县里的样板工程呢!”蒙阴县林业局党组成员、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付伟说。他干的每个工程都是人们参观的地方。

老张说,我每一次承接施工任务,都把这份工作真心当成自己的事。我始终认为活干不好既损害了甲方利益,更是败坏了公司和个人信誉。他的信念是:栽好树,种好树,种活它。他干的活,都是凭良心。

按照合同规定,85%成活就验收合格。但是老张对自己的要求是100%。实践证明,他确实做到了100%。谈及成活率100%的密码,他笑了笑说,哪有什么密码。如果真有密码,那就是四个字:良心造林。

老张造林,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中了标,就算赔钱也干。老张坦言,有的项目要赔好几万元。他就是这个性格,宁可自己花钱,也要把成活率提高到100%

12年间,老张在平邑县造林500余亩,在沂南县造林1000余亩,在蒙阴县造林1万余亩,合计栽树190多万棵。望着满山的侧柏、黄栌、黑松,老张深情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合同约定期满

还要义务多管护两年

今年大年初二,人们都忙着拜年。老张却开着车去自己曾经流过汗水的一座座山上转了一圈,看看是否有枯死的苗子。“一草一木都在我心里装着。”

根据行规,工程苗企业一般的管护期是3年,而老张则至少管护5年,后两年全部是义务管护,不要雇佣方一分钱。他说,自己对这些树木太有感情了。

自己栽的树,无论在哪个县,哪座山,老张隔三差五就去看看。带上工具,带上树苗,看到哪里有问题就养护哪里。他每两周去一次牛栏山,爬到山上看看。哪个地方有歪树死树,当场进行修复。他的车1年能跑5万公里,7年内报废了两辆皮卡车。村里3岁小孩一看到老张的皮卡进村就喊:“蒙阴老张来啦!蒙阴老张来啦!”

老张2019年接手牛栏山绿化项目,2021年交付。但至今,他还在义务管护着这片林子,派两名工人定期管护、定期补植。

老张是一个有心人。他不断走访村里的老人,记录每年哪天会下雨,哪天会下雪。他自己也每年记录全年的气象情况。他发现,在沂蒙山区,7月中旬基本没雨,而每年7月底8月初几乎都会下雨。于是,他抓住时机雨季造林。他通过多年实践发现,对于侧柏树,只要树叶不发黄,气温在5摄氏度以上,根就能生长。根长,叶就长。只要根一生长,准能成活。

“一个地方一个样,一个山头一个样。有的地方土质湿了发黏,干了发散”,这是老张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在他看来,栽树就像抚养孩子一样。

就算为造林累死

也毫无怨言

老张总是盯在项目上。施工关键时刻,他总是在第一线,从整穴、选苗、栽植、培土到浇水,全程把关、指挥,有时嗓子都喊哑了。

他与工人们一起在山上劳动,一起啃煎饼、吃咸菜。2022年腊月,他日夜带着工人安装生态隔离网,脚都冻了,痒得很。

他十分珍惜在山上造林的时间,上山就跟工人一起干活,很少接电话,没大事不下山。山里蚊子多,咬人的生物也多,他从未畏惧过。

老张车的后备箱里,常备饼干、煎饼、咸菜、火腿肠等食物。因为热菜无法带上山,老张说,饼干和火腿肠都吃够了。每年的雨季造林,老张都会在山上住半个月,在车里面睡觉。

“完成一座山,几乎要我半条命。干活的时候没感觉,干完活,腿疼、腰疼、胃疼都来了。但我不后悔。”老张说。2022620日,老张查出患有鼻窦炎,且已经钙化,必须做手术。做完手术1星期,他就出了院,术后第8天就到工地干活了,最终工程在6月底如期交付。老张就是这样的人,人们都喊他“铁打的老张”。

老张对自己的工人要求很严格,也很厚道。每逢春节,无论工程款是否到账,他总会在小年之前一分不少地把工资全部发给大家,还为工人们发一袋大米、一箱酒、一箱鱼等年货。80多名工人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一干就是十几年。

虽然干了12年造林工作,但老张的生活依旧很清贫。他幽默地打趣道,自己在县城连套房都买不起。

望着满山的树,老张坚定地说:“人这一生很短。我这一辈子不遗憾。如果累死在林业上,我毫无怨言。”

大年初九早7点,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的时候,老张开车带上工人兄弟们又上山了。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