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湿地 赵闽光 摄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刚刚过完新年,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它们是来这里越冬的候鸟,数量有几千只。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近年来,当地加大对草海生态系统修复力度,大力实施“法制护湖、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造林涵湖”六大工程,草海生态环境逐年变好。目前,前来草海越冬的黑颈鹤达到2500余只,加上灰鹤、斑头雁等,候鸟总数超10万只,呈现万鸟翔集的生态景观。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市观鸟爱好者杨斌近日观测到两个大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种群,至今说起都惊喜不已。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湿地28.2万亩。“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日益凸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数据显示,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战。2016至2020年期间安排中央投资98.7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53个,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余个,新增湿地面积20.26万公顷。
玛旁雍错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此外,我国已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面积居世界第4位;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建立了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占各类自然保护地的比例达到50%以上,把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加以保护,湿地总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
湿地修复 刻不容缓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维护着我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
西溪水韵 江庆琪 摄
它是“淡水之源”,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它是高效的“淡水净化器”,对流入的污染物可通过其复杂的界面,产生过滤、沉积、分解和吸附作用。它又被称为“水资源调节器”,不仅能有效储蓄水分,还通过蒸腾作用形成自然循环,并发挥着重要的抗旱防涝作用。
它是重要的“碳库”。研究显示,尽管湿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8%,却储存有约525Gt的碳,约占全球陆地碳库的35%。因此,湿地的消长会影响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势与速度。
它还是“生物基因库”,在生命科学研究、生物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就是由海南岛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偶然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与籼稻杂交而成。
由于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遭到破坏。因此需要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以阻止和扭转湿地的迅速丧失,并鼓励采取行动,恢复和保护这个重要的生态系统。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 朗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并在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用于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然而,遗憾的是,远方的威胁并不能阻挡人类对眼前利益的追求。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上超过35%的天然湿地已经消失。因此,今年将湿地日主题定为“湿地修复”,用于号召“你的选择、你的宣传、你的行动,将推动湿地修复趋势。”
“在土与水相遇之处,生机勃发!”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中,《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视频致辞中说,湿地存在于地球这个美丽星球的各个角落,被称作地球动脉与静脉,雄伟,壮观,美不胜收。庆祝世界湿地日,就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因此,湿地的修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就能达成的。
国际湿地(原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告诉记者,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来说不仅重要而且脆弱,湿地保护和修复关乎人类的未来。湿地修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出现偏差。而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修复目标。
相关专家表示,湿地修复设计要考虑整个湿地区域,甚至整个流域,而非仅仅退化区域,要系统规划设计湿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此,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应更多地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而且,湿地修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修复项目的开始。之后还需要对修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同时,湿地修复不但包括土壤、水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态要素的修复,也包含生态系统的修复。因此,需要对湿地修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被损害的湿地是否修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陈克林说,自1970年以来,全球湿地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超过35%的湿地退化丧失。今年世界湿地日将主题定为“湿地修复”,凸显当前全球合力修复湿地的紧迫性。不管是自然恢复还是人工干预,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刻不容缓。
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
晨曦初露,“最美湿地管护员”智华就会出现在湖边,冒着严寒,踏冰卧雪,观测大天鹅的同时,开展日常监测与巡护工作,并将监测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地处青海湖的泉湾湿地,是越冬大天鹅的一片栖息地。“青海湖的鸟儿是大自然纯净的生灵,它们和人类的生命同样宝贵。”多年来,智华凭借对故土的眷恋和自然环境的热爱,用执着与坚守,守护着青海湖湿地之美。
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一度严重退化。2021年以来,青海湖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区补助、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湿地和水鸟栖息地得到进一步恢复。
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最新监测显示,青海湖关键性物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较上年增加0.56万吨,达到保护初期的44倍。
2月2日上午,浙江省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玉环市公安局、玉环市人民法院和玉环市人民检察院等8个单位,在漩门湾湿地科普馆开展了多项宣传活动,并在湿地公园开展巡检,打击湿地区域违法违规捕鱼捕鸟行为、清理外来入侵物种。
活动现场,由党员、妇联成员、机关非党员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全面开展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活动,包括:世界湿地日主题喷绘彩旗签名、微信朋友圈拍照打卡点赞积分、猜灯谜兑换奖品、湿地保护有奖问答、参观科普馆、湿地小课堂开课、手工绘画制作彩灯《心中的湿地》和颁发《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小小宣传志愿者》聘书等。
近年来,浙江省玉环市从高起点规划、高效益修复、高水平保障3个方面着手,全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玉环市完成《浙江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生态修复方案》评审,通过人工措施开展恢复工程,打造适合鸟类活动觅食栖息区域,恢复和重建湿地生境和水鸟栖息地。同时,结合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全面补植海山乡红树林湿地缺株断带红树林,对基本成林的红树林栽培地设置围栏,防止海漂垃圾侵袭和人为破坏。
全市现有湿地面积3.62万公顷,有3处湿地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记录野生鸟类19目61科255种,较2021年增加25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鸟类11目20科55种。
莲花滩的浅滩上,苍鹭悠然漫步,忽而扑棱飞起;梅林路两侧,红梅、绿萼梅含苞待放……兔年早春,万物舒展筋骨,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游客络绎不绝。
位于杭州西北方的这片11.5平方公里湿地,上世纪90年代一度失去原生景观。
“从2003年开始,杭州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两年后,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说。
刘想是西溪湿地的“活地图”,秋雪庵、莲花滩、虾龙滩……这些茂林掩映下的美景,他闭着眼都能到达。每当有重要客人来访,刘想就会变为西溪湿地的讲解员。不同的接待对象,他还能提供不同的故事版本。他的故事不掉书袋,更接地气,如同这西溪湿地随处可见的绿意,透着股新鲜和生机。
红地毯 丁洪安 摄
从2010年以来,连续实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通过对西溪湿地内植物植被、鸟类、昆虫、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监测,获得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变化情况,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和公园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将湿地总量管控和保护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说。此外,还将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巩固提升湿地资源保护、优化完善湿地分级体系、全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广泛开展湿地宣传教育等,构建湿地保护空间大格局,让美丽湿地成为人民共享的绿色空间。
“早就听说过西溪湿地,这次带着家人亲身游览,才真正感受到湿地的自然之美。”一位游客说。
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有总面积约6.21万公顷的湿地。近年来,北京湿地保护恢复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和市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自然保护小区10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张曼胤和副研究员雷茵茹介绍道,延庆区蔡家河湿地恢复就是北京湿地保护恢复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蔡家河湿地是官厅水库重要水源之一,属于妫河支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为泛洪湿地,后随着水位的下降,部分泛洪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和鱼塘。期间因年久失修,再加上沿线村庄生活垃圾经常被冲刷至河道里,导致污染严重,两岸杂草丛生。恢复过程中通过补种薹草、香蒲、黑三棱等乡土湿地植物,形成稳定群落。风也带来了其他植物的种子,逐渐形成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的完整垂向水生植物群落。蔡家河湿地被再次唤醒,迎来又一次鸟飞鱼跃的蓬勃生机。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形成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
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3个阶段。
2022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逐步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实施了3个五年期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7处,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我国是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完成了41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建成国家湿地公园900余处。
近年来,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生态保护修复的一大亮点和缩影。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我国现有红树林地面积2.71万公顷(不含港、澳、台),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建立51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和6处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
202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开始施行,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标志着中国湿地保护进入法治新时代。法律正式确立了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生态区位、面积以及维护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2022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立足我国湿地资源现状,规划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湿地保护率达到55%,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新制定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近1/5的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并将重点建设一批湿地类型的国家公园。将继续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加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探索推行湿地休养生息的体制机制,强化江河源头、上中游湿地和泥炭地整体保护,减轻人为干扰,加强江河下游及河口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状况。以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让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空间
湿地对城市发展具有“双刃效应”紧密连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人们沉浸在大自然怀抱、享受心灵洗礼的“诗地”。
从碧波荡漾、千湖竞秀的三江源,到数百万只鸟儿越冬繁衍的黄河三角洲;从大批候鸟归来、白尾海雕等猛禽亮相的吉林敬信湿地,到海岸卫士、鱼虾粮仓、鸟类天堂的南国海滨红树林……大美中国,湿地正为14亿中华儿女创造着人文和生态之美。
冬日暖阳下,泛舟于河汊纵横的水系中,尽管目之所及不如春夏葳蕤,但含苞待放的梅花,绿意葱茏的樟树,以及随风摇曳的芦苇,仍将湿地之美原汁原味呈现于游客眼前。
这是2月2日记者在西溪湿地看到的场景。在杭州城市的西北方,西溪湿地正为杭州市民和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湿地贵在原生态。刘想介绍,西溪湿地始终把“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纳入湿地保护利用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通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科学配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西溪湿地水生生态系统得到完整构建,湿地的水质由2005年前的劣Ⅴ类提升至目前的总体Ⅲ类。
在西溪湿地公园的东部,一片浅滩成为苍鹭、白鹭等鸟类栖息的乐园。而不远处一幢小木楼,则是摄影爱好者拍摄“湿地精灵”的好去处。“公园经过精心设计,让我们在不打扰鸟类的同时,能用画面记录,真正把湿地打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一位摄影爱好者说。
“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西溪湿地的魅力,我作为见证湿地变化的原住民,也同样很有获得感。”2005年加入湿地公园管理单位成为工作人员的周忠伟说,他所在的车船部近200名员工中,附近原住民约七成。
“现在湿地的环境可以说比我小时候更好。”周忠伟说,“理念的变化,让人与湿地的相处共生更加和谐。”
“快来!快来!这有一只通人性的大白鹅。它会欢迎我们,还会带路呢!太神奇了!”在江西省南昌市艾溪湖省级湿地公园,不少游客在一只憨态可掬的白色天鹅前合影留念。
“来我们艾溪湖游玩的人都会和我们的网红大白鹅合照一张的,因为它太可爱了!” 艾溪湖省级湿地公园负责人邹进莲对记者说,这是一只前几年在艾溪湖落户的天鹅。由于这里的生态系统完好,这只天鹅来了就留了下来,成为了艾溪湖的“常住户”。由于这只天鹅与人特别亲近,逐渐成为了这里的一道风景。
现在的艾溪湖公园真正成了“人的乐园、鸟的天堂”。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白天鹅、黑天鹅、野鸭等上千只水鸟自由翱翔,不时有游客手拿菜叶和粮食和这些野生鸟类互动,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让人惊叹。
初春时节,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的景色清新自然。走在木栈道上,两侧水波粼粼,片片浅滩之上,一群群鸟儿掠过,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水中游弋,动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
黄河穿越黄土高原,奔至齐鲁大地,从东营市汇入渤海。位于东营的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优异,资源特色突出。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拥有沼泽湿地生态区、槐林生态接待区、芦苇湿地观鸟区、海滩湿地观光区和新国土观光区等5个功能区,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去年以来,我们治理了7300多公顷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修复了本土物种1500公顷盐地碱蓬和50公顷海草床,同时开展了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多项湿地修复工作。黄河口的湿地面积在持续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这里是鸟儿迁徙的重要中转站。”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员孙梦琦说,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2条线路经过黄河口,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儿经由这里迁徙,其中一部分甚至在此越冬和繁殖。
“生态越来越好,来越冬的鸟多,游客也越来越多。”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纳帕海湿地的建塘镇解放村村民孙诺说。
这是我国黑鹳种群最大越冬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今年春节期间建塘镇游客激增,多到镇上和环湖路时不时会堵车,很多餐馆还得排队。
2016年,孙诺家的耕地被纳入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中的耕地补偿,此外还享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补偿。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湿地生态功能补偿覆盖纳帕海周边3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706户获益。
刚刚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广东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超大城市中轴线上。从污水横流到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这一国家湿地公园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态系统服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有关专家指出,湿地恢复是指针对退化或者丧失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文恢复、水质恢复、土壤恢复、植被恢复等不同方面。但湿地保护是前提,如果没有保护就谈不上恢复,有些湿地生态功能一旦破坏是不可逆的。
“让我们做保护的行动者,爱护每一种生物,珍惜每一寸水土,用心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做文明的传播者,不破坏动物们的家,不伤害植物们的花,用情呵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中,青少年代表齐声宣读湿地保护倡议,发出保护湿地生态的青春之声。
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我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只有尽最大努力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它才能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人类才能安全的在地球家园里繁衍生息。
冬格措纳国家湿地公园 付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