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
事件
1月,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印发《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京津冀山地平原区要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
同时印发的《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东北森林带森林、草原、河湖和湿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到2035年,自然保护地布局进一步优化,总面积占比稳定在陆域国土面积的18%以上,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陆生野生植物种数保护率均达到85%。
12月,由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 年)》经国务院审批正式印发。提出到 2025 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 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 0.3亿亩;到 2030 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规划》总结概括了4大类、共11种常见的修复措施,高质量开展生态修复。
点评
北方防沙带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通过2025年和2035年两个目标的逐步实现,使区域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基本建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是“两屏三带”生态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区四带”之一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对我国东北地区规划19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和南方丘陵地带2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及其辐射地区及长江,珠江流域,闽、湘、桂等地区的生态保护有着重大的提升作用。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未来15年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是新时期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稳定和质量提升、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的依据。
近些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515.4万亩)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6.70万公顷(1000万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