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首部《国家公园绿皮书》指点江山
首部《国家公园绿皮书》指点江山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王志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01-14 16:06:41 浏览:1453
字体:
分享到: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王志壮

我国首部《国家公园绿皮书》115日在北京首发。

专家评价说,该书的价值在于,聚焦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关照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从国土空间与总体发展、资源管理与自然教育、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游憩规制与特许经营、国家公园建设模式与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高质量推进方兴未艾的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路径支撑。

九顶山  吕玲珑 摄

记者了解到,《国家公园绿皮书》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钧教授联手同行共同完成的。全书由2个总报告、27个分报告组成。全书聚焦国家公园建设,关照自然保护地发展,围绕体制机制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对已取得的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统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入新时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现有条件下维护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实现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最有效形式,也是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原真性保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然而,在过去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时期,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完成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 设计。

202110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召开期间,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在刚刚闭幕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黄河口、辽河口、若尔盖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

20224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五指山考察调研时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国际与国内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之下,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卓越贡献。

在国际与国内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之下,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卓越贡献。

科技兴,则国家公园兴。为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促进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全面发展,张玉钧团队在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视野下,关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一系列的人地关系和矛盾问题。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有资源条件,张玉钧团队就国家公园的现状、布局、机制和实践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整合优化现有保护地类型,科学布局新型自然保护地网络,细化完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研究团队聚焦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关照中国自然保护地发展,从国土空间与总体发展、资源管理与自然教育、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游憩规制与特许经营、国家公园建设模式与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支撑。

这位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介绍,书中主要针对4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

一是充分解读中国国家公园概念内涵,分析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优势与建设,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发展路径指明研究方向和建设对策。中国国家公园内涵十分丰富,突出表现在保护理念、保护目标、保护地位和保护强度等方面。其中“生态保护第一”是国家公园最根本、最优先的保护理念。这直接决定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施行最严格的的生态保护措施。

二是针对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现状,探讨新型自然保护地网络构建及国家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路径,解读国家公园规划和管理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白鹇

三是从构建哪些机制、为何构建机制以及如何构建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协调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机制中持续面对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四是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第一批国家公园的实践案例,总结国家公园发展的特色和创新性经验。

黄河  山东省林业局

专家在总报告中指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在经历了建设思潮、初步探索、积极探索几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在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指导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展现了生态系统综合保护、规范统一高效管理以及全民共建共享机制等独特的发展优势。中国构建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园体制框架,完成国家公园总体布局,保护地整合与优化持续推进,保护与管理效能显著提高。

专家建议,中国国家公园还应在理论基础、文化特征、空间布局、规划技术和生态价值等方面深入探索。

从新书上可以看到,张玉钧等的研究得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结论。

一是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发展路径,应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一方面,应针对国家公园展开探索性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理论基础、文化特征、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法律法规和生态价值等内容;另一方面,应重点解决自然保护地建设在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地网络,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二是适应性规划与管理框架。科学规划新型自然保护地网络,应承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立适合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景观风貌管控策略。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规划和布局技术,针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破解具体实践中将会遇到的一系列不确定难题,努力建立相应的国家公园适应性规划或管理框架。

三是全民公益性。健全完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应着眼于全民公益性这一关键目标,致力于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格局的实现。在当前新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主要包括生态保护、资源管理、自然教育、社区发展、游憩规制和特许经营等方面。在方法上,首先在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同时,应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游憩体验等优质的公共服务;其次在开展生态保护的同时,应致力于带动社区发展,鼓励原住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和特许经营活动中来。

四是中国特色。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及第一批国家公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建设道路。带来的启示有:一方面各国家公园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和体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各国家公园依据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社会人文禀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围绕国家公园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合作参与了三江源、青海湖、秦岭、大熊猫等多个已建和拟建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项目;深度参与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项目,明确包含国家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多角度聚焦国家公园现存问题,牵头或参与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野生动物伤害补偿标准编制与核查、国家公园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规程研究、东北虎豹保护及栖息地恢复监测与评估、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实施方案制定、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资源体系合理利用研究、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风险感知研究等科研项目,研究解决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监测、特许经营与生态价值转化等关键问题;聚焦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制度机制研究,助力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体系建设。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刚刚起步。专家认为,为确保其顺利进行,未来还应突出顶层设计优势,有序突破保护管理的历史困境,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细化并完善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和分级制度,从而持续推进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

专家们清醒地知道,当前,国家公园方面还有诸多课题需要深度挖掘和广泛研究。

未来,中国将继续着眼于统一高效规范的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创建设立新一批的国家公园,促进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将引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迎来新高潮。未来的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还会有更多精彩!

专家们对此充满期待。整个中国对此充满期待。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