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科技照亮湿地保护管理之路
科技照亮湿地保护管理之路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宋 平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3-01-14 15:57:54 浏览:1361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特约记者  宋  平

《湿地公约》助推湿地修复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种生态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湿地面临着退化和减少的威胁,需要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湿地保护修复的力量,携手推动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治理。

湿地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直接关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湿地公约》签订以来,全球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投入也持续增加,湿地科学和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宏观层面大尺度、长时序、跨区域的湿地研究得以实现,微观层面从分子生态学角度研究了湿地生态过程机理。这些都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的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张靖川 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指出,希望科学家在城市湿地修复科学化上给予更多研究和关注,使其更加符合生态规律,避免盲目或者违反科学的乱修复。要加强气候变化对高原湿地和干旱区湿地影响的科学观测,强化科技支撑的力量。

中国行动方案全球分享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可助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湿地与气候变化团队-若尔盖高寒湿地  康晓明  提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湿地的决策部署,在立法保护湿地、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湿地国际履约和相关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湿地保护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湿地数量和规模明显扩大,水质总体呈向好的趋势,湿地的生态状况总体得到改善。

北京汉石桥湿地野外采水样   张曼胤 提供

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科技部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投入了约1.2亿的研发经费,围绕湿地保护修复,部署实施多个重点研发项目。国家林草局不断加强湿地科技创新,在平台布局、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标准制定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全力推进。

在论坛上获悉,我国的湿地保护修复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区域性湿地长期定位观测网络,首次发布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质量定位观测研究报告—湿地篇》,印发实施了《湿地领域标准体系》。

中国林科院作为林草科研国家队,创建了我国首个专门从事湿地研究的科研机构——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所,编制了我国首部湿地管理的行业标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并在我国首次建立起了湿地恢复技术体系,为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全院有3个研究所在开展湿地科学研究,涉及湿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与气候变化、红树林保护等20多个研究领域。

国家林草局在中国林科院建立了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中心,编制了全国湿地定位观测站发展规划。依托中国林科院建设了四川若尔盖、海南东寨港、北京汉石桥等7个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覆盖了我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湿地类型。

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研究员宣读了《倡议》,宣告《倡议》正式发布

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编写为科普作品,推广和普及湿地科学知识。中国林科院编写的《湿地北京》系列作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我国湿地领域科普的空白,在提升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在湿地保护中积累的经验、良好的实践,以及能够体现全球引领性的做法,通过这次会议的举办分享到全球,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湿地的认识,有利于将湿地保护的工作往更广泛更高层面推进。

国际科技交流意义重大

不可否认,湿地仍然是目前世界上受到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因素给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探讨如何更有效利用科技力量保障全球变化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推动湿地管理决策优化,对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科林.麦克斯韦.芬列森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教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黄凌风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武海涛研究员,分别围绕“湿地概念的演变”“中国湖泊湿地演变与治理保护研究”“中国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厦门筼筜湖案例”“沼泽湿地近自然恢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个主题,在论坛上探讨了不同类型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修复的重要科技进展,提出了相应的系统治理建议,为今后科技助力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坛上,围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湿地保护与恢复”主题,展开了一场高端访谈对话。主持人是2022年度国际湿地科学家学会卓越奖获得者、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研究员,4位嘉宾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张琰、湖北省林业局副局长宋丛文、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黄凌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武海涛。他们从国际组织、管理部门、学术界等不同视角,就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的设计初衷、构想、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实践等进行了交流分享。

湿地保护重在科技支撑

通过充分交流和磋商,中国林科院湿地专家联合国际国内知名湿地科学家,共同发起了《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支撑全球倡议》。倡议聚焦科技促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主要内容有六条。

一是倡导近自然的湿地保护和修复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恢复、自调节能力,全面提升湿地生态系统韧性,科学促进湿地保护和修复。

二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对湿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研究,提出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科学对策及适应途径。

三是推动跨区域联合性湿地大科学计划。围绕典型脆弱湿地修复、候鸟迁徙、入侵物种防控等具有全球共识的重点问题开展大尺度联合研究,携手推动全球湿地科学研究进程。

四是构建全球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合作机制。整合不同区域湿地生态观测研究网络资源信息,推动平台、数据、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共用,服务全球湿地科技协同发展。

五是促进高新技术在湿地领域的应用。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推动新理念、新技术在全球湿地创新研究和智慧管理中的应用。

六是提升湿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等科学管理实践,促进科技引领湿地保护与修复成功模式推广,推动湿地公民科学及科学传播,持续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武汉沉湖湿地  张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