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牛玉琴 用生命改变沙漠的颜色
牛玉琴 用生命改变沙漠的颜色
作者:文/刘仲平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2-13 09:17:32 浏览:2648
字体:
分享到:


/刘仲平

这里,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塞道、人口兴旺的地方,这里,曾显示过大夏国的鼎盛与繁荣。

然而,曾几何时,兵燹与滥垦乱伐,让沙漠乘虚而入,任意侵害人类,使其成为仅次于战争的灾难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做着一个梦:希望凶蛮荒凉的大漠上,出现郁郁葱葱的树林,长出绿油油的庄稼……

这个梦做了多少年、多少代,都没有实现。而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拼搏,沙进人退的局面才渐渐改变,一座座绿色长城开始崛起!

在所有治沙大军中,有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为了让沙漠变绿洲,她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靠着一镢一锨的手工劳动,硬是治理了11万亩沙漠!她,就是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治沙女英雄、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金鸡沙村村民——牛玉琴。

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她选择了治沙造林

牛玉琴出生在定边县郝滩乡,1967年,她像所有女孩子一样,怀着喜悦的心情嫁给了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金鸡沙村村民张家旺。可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家庭啊:一家4口人,住着一间毛庵草房,公公年老体衰,婆婆患有精神病,连加旺结婚时穿的裤子也是借别人的……

虽然如此,牛玉琴并不后悔,她看重的是张加旺的人品。新婚之夜,她对张加旺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相信生活富不起来。”

新婚后的第一个春天,牛玉琴和丈夫在沙漠地上开了一块荒地,可种上的庄稼刚露出嫩芽,便被一场风沙埋没了。再抢种,又被埋没了。到了秋天,她们收获的是连种子都赚不回来的果实。

就在这年秋天,牛玉琴大儿子立军出世了,这给牛玉琴夫妇既带来几分喜悦,也带来几分忧愁:大人拼死拼活也填不饱肚子,多填了人口怎么养活呀!

多少年的多少个夜晚,牛玉琴夫妇在热炕上总是重复着一个话题:如何治理沙漠,如何过上好光景!然而,在那特殊的年代里,他们的愿望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幻——他们,依然过着入不敷出、食不果腹的生活!

1984年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靖边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将全县荒沙、荒山一次划拨到户,实行承包治理。这消息,就像干渴的沙田遇到雨露,埋藏在牛玉琴心底多年的绿色种子终于萌芽了!机会岂能错过?她和丈夫反复酝酿和商议,决定将离村7.5公里外叫“一棵树”的地方的万余亩荒沙地承包下来。之后便很快与村委、乡镇府签订了为期15年的承包合同,还到县公证处作了公证。“牛玉琴要造万亩林!”这消息一传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吹牛,有人说她是想出风头,还有人说她是想套弄国家的支持,而更多的人则是对她表示担心。

牛玉琴则胸有成竹。她相信党的政策,相信治沙造林种草到任何时候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即使退一万步讲,政策真有变化,那造的林还在,种的草还在,就全当给国家做了贡献,那又有什么不可!与此同时,她的家人也很支持她。公公张成仁——这位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听完儿媳的打算后,激动地说:“我支持你,好好干,我给你们护林。等我死后就把我埋在林地里,我的魂还给你们护林。”至于她的丈夫就更不用说。于是,她们一家人向万亩荒沙发起了挑战。

不幸的命运没有动摇她坚定的信念

传说,此地之所以叫“一棵树”,是因为其方圆四周仅有一棵老榆树,别无寸草之故。多少年来,这里连放羊的人也不进,更别说有人敢承包这决不毛之地了。

牛玉琴夫妇其实也并不是蛮干。早在几年前,他们曾偷偷在这里栽过几株柳树,结果全部成活了,于是才坚定了她们要承包这块荒沙地的决心。

然而,治理万余亩荒沙,谈何容易?对于一个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农民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尽管他们制订了“一年摆上,二年补上,三年初见成效”的治理规划,但真正要使这张蓝图变为现实,对一个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缺劳力的家庭来说是多么艰难?、

要治沙,首先要栽树,仅树苗就需要几十万株,而这些买树苗的钱从哪里来?为此,牛玉琴拿出了多少年来卖鸡蛋、卖羊的全部积蓄,还不够;又多次向信用社贷款4000元;又从私人那里高利息借了1000元;最后她把家里仅有的几件值钱的东西也卖了。

为了凑钱,牛玉琴一家节衣缩食。一次,她年仅9岁的小儿子病倒了,看着娃娃日渐消瘦的小脸,牛玉琴狠狠心拿出4个鸡蛋要给儿子吃。孩子看到妈妈为买树苗,省吃俭用,处处节省,竟懂事地拉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不吃,咱卖了蛋蛋买苗苗,咱卖了蛋蛋买苗苗。”哪个当娘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牛玉琴似乎不相信幼小的儿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这位性格倔强的母亲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任泪水流淌……。

1984年陕北高原 梁一鸣 摄

2012年陕北高原 吴宗凯 摄

就这样,牛玉琴凑足了7000元钱,从山西买回了树苗,运回了草粉,雇来了帮工,开始在大漠中实现她的梦想。

每天鸡未叫,牛玉琴便和公公、丈夫、儿子一家三代人步行7.5公里路,到承包的荒沙地去撒草籽、栽树苗。早春2月,乍暖还寒,可他们身上的棉衣,一天不知要被汗水浸透多少回。7.5公里路程,牛玉琴每天要走两三个来回,她不光要进沙漠劳动,还要抽空回家照顾患精神病的婆婆和上学的孩子,还要为全家人做饭、送饭。丈夫心疼地说:“玉琴,你又要进沙漠劳动,又要照顾全家老小,能挺得住吗?”牛玉琴却十分自信地说:“人家愚公还搬大山呢,咱受这点苦算啥。”

春天的大漠,终日风沙蔽天。牛玉琴瘦弱的身子常常被风吹着“走”,但风没有吹走她的决心和意志。经过20多人3个春秋的苦战,他们不仅栽活了自己购买的全部树苗,还将县林业局提供的一批树苗全部栽活,共7万多株近6000亩。

初战告捷更坚定了牛玉琴夫妇的决心。可就在他们满怀希望继续向沙漠展开决战的关头,她的丈夫张加旺因左腿骨质增生住进了医院,并要动大手术。没法子,她只好让二儿子缀学,伺候丈夫,自己则医院、沙地两头跑。那段时间,她和大儿子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大儿子带着工具进沙地劳动,她步行9公里到乡上,赶上6点钟的车去县医院,给丈夫买好药,安排她开始输液,然后再乘9点钟的车到东坑乡,再从乡上步行回村,就是中午12点了。一回家她料理好家务又赶快背起树苗进沙漠。

古有“福至无双,祸不单行”之说,这句话就应在牛玉琴身上。就在丈夫还未出院时,她也因积劳成疾患了阑尾炎,孩子衣服烂了没人补,婆婆的精神病也几次发作,险些闯下大祸。夫妇俩人在医院,心却在家在沙地。他们向护士学会了打针,就在她手术后的第5天,便提前出了医院。回到家,夫妇俩一边互相打针,一边安排家人和帮工造林,就连她缝伤口的线也是自己拆的。

又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毛乌素沙漠刮起一场特大的风暴,一夜之间,牛玉琴所栽的6000多亩树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连根拔起!大伙心凉了。连她的大儿子也提出不愿再干下去,要去学开拖拉机。看到大家疲惫不堪的样子,牛玉琴也心如刀绞!但她总不甘心让大伙的辛苦白费,总不想让自己的希望破灭。“补!”她一咬牙:“我就不相信这里栽不活树,成不了林!”于是,她把家交给了十几岁的大儿子,自己把铺盖卷搬到林地里住进临时搭起的茅棚中,与帮工们一起没日没夜地跋涉在沙窝子里。20多个昼夜后,8万株杨树、榆树和沙柳又重新直立在那片荒沙滩上。

就在万亩荒沙绽出新绿,绿色的希望渐渐向沙漠深处漫延的时候,张加旺的病情却在不断恶化,医生确诊他患的是骨癌。他先后9次住院,动了7次手术。在丈夫每次住院后,牛玉琴总是在心中告天告地祈盼他快快好转。她和加旺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婚后他们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尽管近两年来丈夫一直病着,但他却一直为她出谋划策,从往至今,外面大部分筹钱、运苗等抛头露面的事都也由他跑,他是她的主心骨,她不敢想象一旦丈夫离开了她,自己会怎样活。可她越是担心,丈夫的病却总是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严重。为此,她背着丈夫不知哭过多少次。有几次,她因为劳累和伤心,甚至昏倒在沙窝里。但她又一次告诫自己:不能倒下,自己现在是家中唯一的生活支柱,必须用理智的堤坝阻挡感情的洪流!

1988年正月17日大清早,牛玉琴背着刚做完截肢手术的丈夫从银川一家医院出来,登上了回家的长途班车。

车上,牛玉琴望着丈夫被截断的那条腿,她的心在抽搐着,紧缩着,眼前一片漆黑……看着妻子痛苦疲惫的样子,带病的张加旺反而一边护理妻子,一边轻声安慰她:“截掉一条腿没关系,我活着,还可以帮助你造林种草,我们还可以看到万亩林草在沙漠中长起。”

牛玉琴强忍悲痛说:“加旺,一旦我们的林木有了收入,我就送你到西安、北京的大医院,我一定要把你救活,让你看着咱们的树林长高!”

然而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张加旺的生命!1988年5月17日——这个灾难的日子,几乎使牛玉琴彻底垮掉。面对这一天的到来,牛玉琴也许太缺乏心理准备,在加旺坟前,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悲痛,竟放声痛哭,“加旺,你难道就真走了?咱们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呀!治沙我不能没有你啊…….”

她忘不了,加旺在截腿后,依然不忍心让她这般辛苦,硬是挺着艰难的躯体偷偷走进沙漠,遇到沙丘,就索性把拐杖向上一扔,双手扒沙往上爬,下坡就轱辘辘地往下滚,来帮她扶树苗,添沙土。

她忘不了,加旺在弥留之际对她说:“治沙造林是子孙万代的大事,我造林,儿子造林,将来孙子也造林,我们的孙子就叫继林吧。丈夫去世后,亲戚姐妹劝她,玉琴,人死了不能复活,还是想想以后吧。干脆,把树林卖了,再找个老伴,过几年安稳日子;要不然,你一个女人家,拉扯这么一大家子,今后怎活?”

面对众人的规劝,牛玉琴渐渐从悲伤中冷静下来。她仔细想:是啊,我不能因悲伤便什么也不顾,一家六七口人,老的老少的少,他们今后的生活还全指望我,我倒下了,他们怎么办?加旺虽然走了,可他是带着未了的心愿走的。这片林是她和加旺共同用心血建成的,她没有权利毁掉他们共同的基业和希望,更不能让九泉之下的张加旺失望。于是,她对劝她的人说:“树我不能卖,我也不改嫁,我一定要完成加旺的遗愿,一定要让沙漠变绿”就这样,她强忍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再次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向沙漠迈进。

丈夫去世后,家中所有的事便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像一个上满发条的钟,永不停息地奔忙着。春天种杨树,夏季搭障被,秋冬栽沙柳,哪一件不由她操心!每天夜里12点,老人、孩子都睡了,她还要缝补衣裳,准备第二天的人畜饮食。每年,她把自己养猪、养鸡的钱全部用来买树苗、雇帮工。就这样还不够,她只好自己开始出面借钱贷款。有一次,乡上给她一部分贷款指标,让她拿上条子到县上找县长审批后取款。她来到县上,因人地生疏,转了一天也没找到县长,天黑了又没钱投宿,于是便不由得在大街上痛哭起来。恰在这时遇上了热心的县妇联主任,忙把她招呼到家,第二天又帮她把贷款的事办妥……

就这样,从1988年到1992年,牛玉琴豁出命来造林,治沙事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不忘父老乡亲,牛玉琴牢记着加旺临终前的叮咛:“等林子有了收入,先给咱村盖一所小学,好让娃娃们都有书念。”1992年至1993年,牛玉琴用林场和卖羊绒等收入的3万元在村里盖起了一所有八间校舍的小学。牛玉琴又从她和加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命名学校为:“旺琴小学”解决了周边80多名孩子的上学问题。她先后争取资金1100万元,为本村通了电,铺通了12公里柏油路,为本村380户村民安装了电话和电视装置,为2个村民小组安装了自来水,为24户贫困村民进行了移民安置,修建起东坑中学两栋教学楼。2009年筹资380万元修通了7.4公里林区公路。

1997年,她一方面继续扩大治理面积,再次承包内蒙乌审旗河南乡的荒沙1万亩进行治理;1998年4月加玉林场与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合作成为了靖边县绿源治沙责任有限公司,牛玉琴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公司又与东坑中学、伊当湾村委协商利用三年时间三方共同治理该村7万亩荒沙。用林地的收入再投入滚动发展。在林地中发展水地620亩,打井8眼,基础设施配套,建立了沙地农业示范区。2000年,牛玉琴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号召,在承包本村已治理好的荒沙地上投资30多万元,搞起了移民工程,将南部山区24户特困户移到本村,并为移民平整了水地,实现了水、电、路三通,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证,该村取名“绿源村”,这24户移民同时也加入了她的治沙公司。

2002年她多方争取资金,投资100多万元改造东坑至金鸡沙道路为石子路11公里,改善了交通条件,最近又筹资500多万元,在原石子路面的基础上铺上柏油路面,为当地农民打开了致富通道。

荣誉是她辉煌业绩最好的见证

35年的治沙岁月里,她用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人类征服恶劣自然环境的赞歌,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一棵树”到2850万棵,沙漠治理面积从“一万”亩到1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使昔日风沙弥漫的荒沙滩变成一个崭新的世界。

对于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和创造的不平凡业绩,党和国家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

1988—198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西省妇联授予朱玉琴“劳动模范”和“三八旗手”称号;

1990—1993年,全国妇联、林业部等单位授予朱玉琴“全国三八红旗手”、“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绿化奖章”等称号;

1993年10月6日,牛玉琴作为中国妇女第一人,走进泰国王府,在这里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拉奥博士奖”;

1994年,朱玉琴被国家林业部、陕西省妇联、林业厅等评为“二期三北防护林绿化奖章”和“文明、奉献之家”;

1995年,朱玉琴被全国妇联、工会等评为“十大杰出女性”和“劳动模范”;

1996年,朱玉琴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1999年,朱玉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各族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和全国“十大农民状元”;

2001年,朱玉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在三北防护林体系(1978—2000年)建设中,成绩显著,评为先进生产者;

2002年,朱玉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

2009年,朱玉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

2015年,朱玉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公务员局、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

联合国官员说:“牛女士的这种精神,不仅应该成为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楷模,如果有更多的人像她这样,世界荒漠就有希望控制。” 国家领导人也对她说:“你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也为世界妇女树立了榜样。”但是不管有多少荣誉和光环,牛玉琴总是重复着一句话:“我的这些成绩,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还是一个种庄稼、治沙造林的农民,我活到老,治到老,治沙已成为我终生的事业了。”正是这种纯朴的思想和简单的人生哲理,才是她辉煌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牛玉琴以“女儿身,男儿志”与风沙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搏斗,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她矢志不移的治沙精神。几十年来,她一直在艰苦创业,直到今天仍没有停下创业的脚步,这是她艰苦创业的精神。除了不断与沙魔顽强斗争之外,“向沙漠要效益”、“发展沙漠生产力”的概念不断浮现在牛玉琴的脑海当中。她和家人意识到仅仅治沙是不够的,如何带来更高效更和谐的沙漠效益成了牛玉琴的着眼所在。从建沼气池、引进光伏扬水系统开始,牛玉琴看到了建设绿色产业的必要性。新的技术在牛玉琴的樟子松、沙地柏、云杉、侧柏等常树种育苗基地和造林工程中全面应用。光伏扬水节水灌溉的绿色循环治沙新模式在绿源治沙有限公司的成功应用,开创了防沙治沙新模式。2013年起牛玉琴建成300亩的引种试验基地,主要引进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大果榛子、油用牡丹、欧梨、白皮松、班克松,在樟子松嫁接章武松、红松、长白松等),引种成功后将大面积推广利用,来发展沙漠经济。

治沙英雄  牛玉琴(右一)

牛玉琴的治沙造林基地也是靖边县规划的“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之一,主体思路是用温棚种植瓜果、蔬菜,圈养鸡、羊、猪,办餐饮业;做沙雕,办沙漠文化节,让游客可参观游览,可避暑休闲,可采摘品尝田园果蔬,可体验农耕文明。从而实现“农、林、牧、游”立体发展,让沙地由“绿起来”变为“富起来”。

牛玉琴对公公、婆婆孝敬;对丈夫忠贞,对父老乡亲充满爱心,这是她大爱无私的精神。牛玉琴从一个足不出户,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变成了能应用科技治沙,利用新能源,拥有环保理念的一位治沙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她的家庭也从一个贫困家庭成为一个能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家庭,这与她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牛玉琴从事的事业,是蓝天下最美好的事业,是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功莫大焉!她用半个世纪的努力,推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她不愧是中华大地上一个执着前行的“文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