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态公益林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特约记者 虞月毅
8月28日一早,广东省英德市石牯塘镇联山瑶族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吴乙明来到村中的山林里进行巡林。吴乙明一边查看村中林下经济木耳的生长情况,一边巡视是否有驴友留下火种,一来一回,回到村委时已接近傍晚。“我们有森林面积10.8万亩,其中95%的山林划入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正是森林防火的重点防护期,因此做好林长制工作,仔细巡林,尤为重要。”吴乙明说。
去年以来,英德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一长三员体系,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的主体责任,创新“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的“三长联动”护林新模式,实现了森林、湿地资源责任区管理全覆盖无死角,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同时,英德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实现以“绿”生“金”。截止2021年,英德市森林覆盖率达68.81%,森林蓄积2384.7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10.68亿元,带动1.4万名农民就业。
健全机制
全面构建市、镇、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
地处粤北地区的英德市是全省林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81%,比广东省平均水平高出10.2%。同时,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英德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的“金牌匾”落户英德,彰显出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对此,英德市委市政府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突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林长制,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英德市委书记、市第一林长张杨彬介绍,英德市按照国家、省和清远市关于林长制的工作部署,建立党政同责、一把手负总责的“市、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并构建了以“一长三员”(林长+执法员+监督员+生态护林员)为主干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对全市森林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我作为第一林长,在广东省总林长令发布后第一时间开展了巡林,先后近30次深入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看到英德绿水青山更感生态保护使命在肩、重任在前。”张杨彬说道。
据统计,英德市共有市级林长7名、镇级林长301名,村级林长1168名,生态护林员1203名,执法员275名,监管员327名。
浛洸镇专职生态护林员梁仕俊已从事两年的护林工作,一辆摩托车、一根打火把,是他每天巡护山林的标配装备。每天早上大约8点半出发,巡护山林一圈下来,每天都要花三到四个小时。“主要是巡查是否有人违规砍伐、排查森林山火隐患点和提醒上山的群众注意森林防火。”梁仕俊说。
梁仕俊巡查的山林山路崎岖,森林茂密,有时他还会借助无人机进行巡查,提高巡山护林的效率。“步行的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目标地点,使用无人机进行观察比较节省时间。”
浛洸镇党委委员马智平介绍,该镇有林地面积16万亩,其中生态林面积4.95万亩,森林覆盖率45.2%,全镇配有专职生态护林员8人和重点林区生态护林员20人。“我们主要通过遏制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打击非法砍伐林木行为和加强森林防灭火来落实落细林长制工作,确保浛洸镇青山绿水有效持续。”马智平说。
从严打击
创新“三长联动”护林新模式
近日,英德市委书记、第一林长张杨彬签发了《关于加强森林督查工作令》的林长令,要求各级林长要担当起森林督查工作“一把手”责任,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制度;要对标对表,制定一图一方案工作机制,实行倒排时间,挂图作战;要从严、从重、从快打击涉林违法案件,按照“一案一册”要求进行整理归档;要组织镇村级林长、执法员、监督员等力量,联合本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查处、整改工作;充分发挥“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在森林督查案件办理中的协调推动作用;对已完成问题整改的加强监管,杜绝边处罚边违法的情况发生,切实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英德市林业资源丰富,尽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近年来已深入人心,但仍有少部分不法分子企图以偷砍偷伐、违法占用林地等行为牟利,破坏森林资源。
英德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书海表示,为充分发挥林长制的作用,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英德市除了构建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一长三员体系以外,还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管理职能、打击刑事犯罪与检察监督职能的合力作用,建立并推动了“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的“三长联动”护林新模式。
林长巡林
“通过建立‘林长+警长’模式,当遇到涉林重大案件、刑事案件立即到达案发地点配合当地林长及警长开展工作,实现立体化指挥、扁平化作战、协作化办案;‘林长+检察长’则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衔接,对各种涉林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督促行为人及时修复、治理被破坏、污染的林地。”李书海说,英德通过整合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保护机制,打破了以往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主要依靠林业部门“单兵作战”的老传统,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通过全面实行林长制,英德市森林督查案件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少,2021年森林督查案件424件,截至今年8月底,结案率100%,整改率96.79%,预计在年底全部查处完毕。全市今年1-7月份涉林行政案件数量同比下降90.5%、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55.56%,上半年森林火灾受害率降至0.085‰。
多部门联合办案
下一步,英德市将加大林业资源保护力度,围绕林业碳汇建设任务,深入推进“护绿提质行动”等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着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切实抓好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大力推进乡道、村道路旁绿化工作,扎实开展矿山复绿,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坚持绿色发展,把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压实工作责任,全面贯彻落实省、清远市级林长工作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相互监督的责任体系,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把林长制与综合网格化管理结合起来,打通生态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
以绿“生”金
种、养、加工、旅游四大产业初具规模
在英德市大站镇樟滩村的灵芝种植基地,500余亩红色、黑色的灵芝密集镶于林间,似一幅乡村油画。这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美景,更是英德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英德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着力将林下经济培育成农村林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社会提供绿色优质生态产品,拓宽林农增收致富渠道,助推乡村振兴,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大站镇樟滩村水抱山环,周围山谷因盛产菌类而闻名,村民时常采集野生菌类到集市贩卖。2017年,大站镇引进平甫灵芝种植基地,发展灵芝、五指毛桃、石斛等林下经济作物。
基地负责人陈郁介绍,基地采用立体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在地底种植五指毛桃、地表种植灵芝、树干种植石斛,将林下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基地灵芝年产值约300万元,400亩五指毛桃和10亩石斛将于今年底收获。
8月是麻竹笋丰收的时节。在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家食品有限公司,村民们正将一车车新鲜的生笋运输到公司的加工点,经过清洗、切割、预煮、调味、包装等步骤,一袋袋即食酸笋便制作完成。
英德市林业资源丰富,依山傍水的乡村数不胜数,不少乡村充分利用当地山多地少的特点,大力发展麻竹笋产业,带动当地村民经济增收。
英德市连樟家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巫迁雄介绍,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周边农户开展麻竹笋种植,并以保护价+市场行情价模式、就高不就低进行麻竹笋收购,带动周边群众农户种植超4000亩麻竹笋。同时,公司还建立麻竹笋工作车间,带动周边群众从事麻竹笋加工,既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也带动了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生态经济价值转换。
张杨彬表示,2021年英德市利用林地面积约51.7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0.6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1.4万人。同时,英德市以打造英德红茶、麻竹笋两个百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清远鸡、丝苗米产业发展,加快构建“2+2”特色农业产业体系,2021年麻竹笋产值达到32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7亿元,2022年上半年实现农业产值18.3亿元,同比增长9.6%。
此外,英德市还充分利用生态林、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开发成森林休闲公园。目前,该市有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九州驿站度假营地(天门沟)、世外桃园有限公司(宝晶宫)、天鹅湖(宝晶宫)、英西峰林走廊、仙湖温泉等十几个森林景观旅游项目,把林业产业发展与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业经济的发展潜力。
茶山之美 郭怀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