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邓小岚 让大山深处唱响世界的赞美诗
邓小岚 让大山深处唱响世界的赞美诗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10-19 12:08:06 浏览:789
字体:
分享到:

“我一年年的越来越老了,可我们马兰小乐队的小孩子却老是在一二年级里挑,所以我的马兰小乐队永远长不大,永远那么小,永远那么幼稚。我还是教孩子们唱歌,带他们出去表演。和孩子们在一起,在蓝天、白云、小溪旁,唱属于我们自己的小歌。”

——邓小岚



第一次看到邓小岚的名字,是几年前回老家河北阜平,在县城路边宣传栏的光荣榜里。从2003年教孩子们唱歌起,整整18年的时间,邓小岚带着父辈和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奔走在北京与革命老区阜平马兰之间,为孩子们带去音乐的启蒙,给他们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邓小岚的名字真正被大家所熟知,是2022年2月4日,44名来自革命老区阜平的孩子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颂》。干净、悦耳、空灵的歌声在鸟巢回荡,从北京传向世界。

3月14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邓小岚位于北京的家,面对面聆听邓小岚与革命老区阜平马兰以及马兰孩子们的故事。


两代人对革命老区马兰深深的爱

1943年,邓小岚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附近的易家庄村,出生不久被寄养在麻棚村的老乡家里,老乡一家把她当亲生闺女对待,一直长到三岁才回到父母身边。

父亲邓拓是中国现代杂文家、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诗人。抗日战争时期,邓拓在阜平县马兰村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主编时,曾创下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马兰还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邓拓在1963年编写《燕山夜话》时,为了纪念在阜平马兰奋战过的那段岁月,用的“马南邨”这个笔名就来自于“马兰村”的谐音。他还为邓小岚刻了一枚“马兰后人”的印章,既包含了对她的期望,也让她时刻不忘马兰的养育之恩。

邓小岚生活在一个氛围好,有爱的家庭。父母身教重于言教,为她和弟弟妹妹创造了一个温馨、良好的学习环境。邓小岚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不仅歌唱得好,还会拉小提琴,会弹钢琴、吉他,会跳芭蕾舞。高中时学的小提琴,成为了她一生的梦想与财富。

1997年,邓小岚长大后第一次回阜平马兰就在幼时生活的麻棚村附近迷了路,令人惊喜的是,问路的老妇人不仅知道《晋察冀日报》所在地,还正好认识陈守元(邓小岚的干爹)。当她在阔别了阜平50多年后第一次被老妇人亲切地喊出“小岚子”时,那种亲切感让她喜极而涕。

2003年,邓小岚和《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到阜平马兰为报社的烈士扫墓时,碰到了让她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事情,就是前来给烈士扫墓的小学生不会唱歌。这对于从小喜欢乐器,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的邓小岚来说,是个很大的触动。孩子们拥有明亮的眼眸,天真的笑容,却独独少了优美的歌声。“阜平是什么地方?是革命老区!革命老区的孩子不会唱歌,真是寂寞,不好。” 邓小岚说,“于是,我就暗暗发誓,有机会一定要教孩子们唱歌。”

邓小岚在心底埋下的这颗种子,将她与马兰以及马兰孩子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开启了她18年来无怨无悔不间断地奔走在北京与马兰之间的支教之路。

当我问及怎么看待荣获阜平“十大德信人物”“阜平县荣誉公民”“2011北京榜样”“保定楷模·时代新人”和“保定市最美教师”这些荣誉称号时,邓小岚微微一笑说:“马兰的小孩子不会唱歌,我就教她们唱歌,她们唱好了,我心里就高兴;马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就想弄好些,弄好了我心里才踏实。他们给我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