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向改革要红利 向整合要效益 衢州工业园区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的启示
向改革要红利 向整合要效益 衢州工业园区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的启示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6-20 15:19:15 浏览:397
字体:
分享到:

市管干部竞争性认领岗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职工双向选择;管委会实行大部制,部门个数与机关干部人数“大瘦身”近70%,25个部门整合为8个大部门;约2/3人员分流到管委会下属的衢州绿色发展集团,5%的干部职工待岗培训⋯⋯

如今,走进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会感受到一种明显的改变和震动:人人有压力,经常加班加点,谋划工作有创新,说起发展人人有思路。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激情在这片土地上燃烧!

是什么激发了园区人的新活力?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是一场动真碰硬的改革,是一场触动每个员工心灵的改革。

园区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先行区,在2012年8月在全省率先开展园区“四区合一”的机构整合后,在全省率先实施“一个平台、一张蓝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运作后,今年10月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完成了大部门整合、市管干部竞争性认领岗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职工双向选择等一系列复杂而又繁重的改革程序,完成了以“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的模式,对机构、人事和收入分配“三位一体”的第二次深化改革,实现重心下移、人员下移、工作下移,取得初步成效。通过竞争性倒逼机制和服务外包,精减分流49人,其中精减9名中层以上干部、27名一般干部,7名中层以上干部降职降档使用,6名一般干部待岗培训。

机构大改革   资源向一线倾斜

2013年衢州开发区在全省21家国家级开发区考评从原先的倒数第二跃居前茅,成为省政府表彰的5个年度先进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从原来的倒数第二前移4位;高新区成为全省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浙江中关村产业园挂牌运营、新创建的氟硅新材料高新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38亿元,在全省新创建的8家高新园区中位列第一。这得益于在体制机制方面的不懈创新,特别是在三年时间内,先后进行了两次机构大改革,建立起一套切合实际充满生机的、又优于其他行政区域体制的运行模式,并使之成为推动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通过综合考量不难发现,园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许多方面均突破了党政机关现行体制的藩篱,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试验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创新独到之处。

“‘四区合一’、整合一个开发主体,实现园区优质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2012年8月,衢州市委、市政府针对多主体分散开发的模式导致我市有限的行政资源难以合理调配、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集中使用、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有限的空间难以承载大项目引领发展,同时造成在产业和企业发展上的低水平、粗放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决定突破运行多年的区域分割,作出了全省前所未有园区整合改革决定,将国家级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综合物流园区“四区合一”,在全省率先实施“一个平台、一张蓝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运作,机构从整合之前的30个部门精简到16个,2013年被省政府评为整合提升工作先进集体。

山雨欲来风满楼。

2014年初,园区根据市委书记陈新、市长沈仁康“强规划、重招商、建基础、扩宣传、提效能”的工作要求和“环境为基、产业为本、开放开发、创新为要”的战略定位,又深化实施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在全面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各类产业园区推行的管委会领导型、公司运作型、管委会协调型、中外合作型及委托管理型等五种主要管理模式的优劣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衢州实际,确立了“管委会协调、公司化运作”的改革模式。实行管委会大部制,重点按照“环境为基、产业为本、开放开发、创新为要”战略定位,以“组织优化、提高效率,打破身份、激发活力”为目标,按“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要求,对园区开展机构、人事和收入分配“三位一体”改革,精减优化组织设置,全面推行“全员应聘、优胜劣汰、每年一签、绩效工资”的运行模式,建立“机构精简、结构合理、运行顺畅、服务高效”的体制机制。目前,26个部门整合为8个大部门,各重点涉企派驻部门归入大部门管理,并由开发区党工委班子成员担任各“大部”部长,直接开展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协调。管委会层面精减机构、人员约70%,三分之二人员走向经济发展一线。

管委会机关“瘦身”,这8个部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实行扁平化管理,主要负责园区统筹协调等服务工作。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按照“产业集聚、权责统一、职能分开、各有侧重”的原则,成立衢州绿色发展集团公司,管委会赋予集团公司充分的自主权,实行权责统一、独立运作、业务下沉,承担区内的平台开发、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企业服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经济发展职能,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推行“大部制”管理、“公司化”运营,厘清、归并相关管理职能,将多个内容具有联系的事务交由同一部门管理,实现单项工作仅由一个部门负责,最大限度地规避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既达到机构大幅精简,又消除政出多门和管理漏洞的目的,使管委会侧重“战略规划、营运管理、政策服务”等协调服务职能,实现“一加一减”的“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专业化运行的目的。“一加”即管委会经济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市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由原42项增加至169项;“一减”即剥离社会事务,将园区原职能部门既管不了、也管不好的园区、街道内的各种社会事务由市有关部门和所在行政区来管理,突出了经济发展在园区工作的中心地位,各种优质资源向经济发展一线倾斜,更好地集中精力、财力、物力抓工业经济发展。

“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深化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型发展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时期新使命的政治责任、是市场经济规律的迫切需要,也是顺应省委省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关于加快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整合的战略部署,及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集聚区要争当改革排头兵,加快推进大部制改革,探索推行精简、高效、便利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努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前列’的要求。管委会机关与公司均实行‘全员应聘、优胜劣汰、每年一签、绩效工资’。这次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是以往所没有的。”市委常委、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傅根友表示。实行大部门管理体制不应简单地从物理上的“大、小”来理解,也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或机构数量的减少,而要以部门职能界定为主要原则,实现职能界定、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和效能的最大发挥。由于管委会机关“瘦身”了,所有的部门都是一人多岗,工作扯皮明显减少,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也有效地杜绝了政府花钱养闲人的现象。

卡座集中办公

管理扁平化   效率在一线提速

“大部制”改革,人员安置是关键。如何做到既妥善安置人员,又能实现精干高效的改革目的?该区的改革思路是:大幅减少“坐机关”的人员,人员向经济发展一线倾斜。

这一改革首先从区领导入手,8名区党工委班子成员担任各“大部”部长,由于各重点涉企派驻部门归入相关部门管理,各“大部”部长直接开展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协调,减少了沟通协调环节,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理顺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各审批职能部门根据“大部制”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内部审查审批环节,简化种种程序,实现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0%的目标;服务窗口由8个增至28个,全程代办事项50项。企业不用出区就可完成审批环节,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实行“联合审批、模拟审批”等形式推进审批提速,原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批需要1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的事项,现已缩短为5个工作日完成。浙江西亚特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展飞包装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建设、规划、环保等程序的审批时限,由原35天缩到12天。

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由于管理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部长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投资1.5亿元的浙江方舟硅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项目服务员发现该项目忽略了厂外蒸气管廊的配套。该信息立即传递到建设规划与国土部后,2天时间即帮助企业做好厂区内的管廊配套设计,比改革前要通过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间申请、审批、设计等程序提速近15天。由此,及时使内外管廊建设同步到位,企业提前两个月投产。 

“‘大部制、扁平化’改革是在党政体制下吸取事业部位和企业管理的有效元素而构成的新的综合体制,可以简要概括为‘党政机关职能+公司化管理+绩效工资制’,其实质要领在于采取一系列制度化设计,建立起紧密关联的职责体系和利益机制,以使充分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园区有关负责人说,扁平化管理使每一个人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做到了“干部围着项目转,工作围着企业干”。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土地征迁工作中,加快各项工作的推进,仅用半年时间即完成3.21万亩任务,相当于过去20年市本级各园区征地面积总和。2014年1〜9月份,“149”工程9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项目70个,开工率78%;8个省411重大项目中全部开工,完成进度为99.83%;6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完成进度为169%。此外,36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进度为96.1%。

“店小二”在中天氟硅公司指导企业填报问卷调查

运营公司化   效益在一线提升

“四区合一”后,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迅速迈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但面对各地围绕招商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土地、资金、招商已经成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三大难题,实现开发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该区充分比较、吸纳国内外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的模式,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在薪酬体系、激励机制上打破传统政府制度的束缚,改变了园区发展过程中的体制不优、机制不活、活力不足的问题,开创了浙江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创新升级、机制灵活的新路径。

该区改革中,集团公司围绕“业务执行、要素支撑、投资运营”职能,以培育上市公司为目标,整合区内资源、资产、资金、资本,实现从政府派出机构向开发运营商、服务集成商转变。集团公司为投资主体,依据市场经济规则,按经营理念去开发,本着“精干、高效、专业”的原则,大胆试行全员应聘、竞争上岗,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引资、企业服务、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管理体制。由此,按照“事权下移、人员下沉、减员增效”要求,推行“市场化”服务外包,让可以下放集团公司的事务一律下放,可以市场购买的服务一律外包,集成政府的服务资源来服务企业,这对政府来说,也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

产城融合建设发展提速增效。围绕3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着力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两美”园区。自“四区整合”以来,每年分别投入15亿元、6亿元用于区内基础配套建设和以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四化”大提升的“3346”城市功能与环境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新拓展区“九通一平四化”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道路面积11.55万平方米、污水管网16.6公里,形成熟地1万多亩;东港新城加快引进培育商业网点、公寓式住房、休闲场所等生活性服务业,目前招商筹资首期42亿元建设的东港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园区实现“企业建到哪里,就配套到哪里。”

有效的市场化招商模式,建立了产业招商分局,实行政府委托招商,优化招商体制机制,强化招商活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真正变行政招商为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市场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效率。今年1〜9月,已引进工业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多个。

构建园区资本运作体系,增强“造血”开发能力。利用园区优质资产,开展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等“四资”运作,将公司规模做大,在银行信贷、盘活存量融资等方面扩大信用额度,提升公司自身造血功能,改变了原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融资规模、偏低的状况。园区的低丘缓坡综合利用开发项目贷款,得到了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等8家银行的积极响应,成功给予36亿元的8年期全额授信贷款,成为全国首个获银团支持的低丘缓坡项目。

“园区公司化运作,其核心就是‘创造效益’。怎么创造效益?就是将平台建设、环境管理、物业发展、资本运营等全面推向市场,实行自主运作、自负盈亏,在服务园区发展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资产总量,获得自身发展。这不仅成功解决了园区发展瓶颈,还开创了我省开发区市场化运作的先河。”集聚区相关负责人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公司化运作导入了“以岗定薪、薪随岗变”激励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引入360°考核评价机制,将部门工作项目化、岗位工作标准化,分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淘汰、续解聘、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破解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难题,加快推进了园区的发展。2014年1〜10月,省定31平方公里核心重点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同比增长28.9 %,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完成42.8亿元,同比增长15.3%;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7、3.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8.5%,高于全市7.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0.9%。

 

服务精准化   难题在一线解决

“企业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无处不在、有求必应;企业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无影无踪、无事不扰。”傅根友阐述了在园区中企业与政府服务的关系。

在该园区,目前有1000多家企业,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如何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并为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

“四区合一”、“大部制”改革后,园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树立精准理念、持续精准发力、强化精准服务”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按照“事权下移、人员下沉、减员增效”要求,让可以下放集团公司的事务一律下放,可以市场购买的服务一律外包,以腾出精力、让更多的干部职工重心下移,向服务企业、项目、招商引资一线倾斜。深入开展以“五帮一化”为主要内容的“真情服务企业 争当优秀‘店小二’”活动,加快构建以“一个企业服务网格化组织协调中心、一个企业服务智慧平台、九项为企服务机制”为重点的“119”精准对接企业服务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构建了一张全覆盖、专业化企业服务网格;一支以态度最诚、业务最熟、时效最快、信用最佳、成本最低、作风最硬“六最”服务品牌的“店小二”队伍;一整套的“一站式”快捷畅通审批、要素协调保障、“一对一”常态沟通、问题交办督办和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9项服务机制。由此,来集成政府的服务资源服务企业。企业涉及行政的问题,通过这个机制平台就可以得到解决,对政府来说,也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

该区突出精准服务,通过“一对一”的走访,建立“一企一档”企业动态信息数据库。企业服务中心干部叶文亮从信息库了解到,总投资3.5亿元浙江佰利伯瑞食品有限公司项目急需租用厂房,次日他就帮助企业解决;浙江富士特硅材料有限公司的“利用副产氯化硅烷及副产氢气年产5000吨气相白炭黑项目”寻求帮助起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项目,经济发展部的干部毛水旺在信息库中得知后,连夜帮助完成。同时,坚持企业难题“常年受理、快速交办、重点督办、逐个反馈”,安排专人负责企业相关问题的收集、整理、交办和反馈工作,解决一批企业发展难题。今年以来,共收集95家企业涉及融资、招工、人才、科技服务、土地等难题106个,共办结58件,在办33件,上报市政府协调办理1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