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在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龙泉暨第七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总政歌剧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教授杨洪基被授予2012绿色中国公益大使称号。
作为军队文艺战线上的“常青树”,杨洪基德艺兼修,以德治艺。在艺术上,宝刀不老,技艺高超。在思想品德方面,一辈子低调做人,谦虚为人,热情的帮助别人。
5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三军部队、边防哨卡。面对官兵,杨洪基说,为他们服务,为他们唱歌,这应该是我最大的一个幸福的时期,一个幸运的事情,能给他们在精神上一点安慰,我觉得很心满意足了。
在绿色中国行公益晚会上,杨洪基以71岁高龄的身体冒雨为现场的观众演唱。在获得2012绿色中国公益大使称号时,他说:“光有献身艺术的热情不够,更要有服务大众的本事。”、“只要官兵们需要,我会一直唱下去。”
一辈子服务官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雄浑深沉的歌声在远离祖国大陆的海防小岛上响起时,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能够当面聆听杨洪基的歌唱。
可这对于杨洪基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到边防一线演出了。进入总政歌剧团50年来,杨洪基始终将为基层官兵服务视为使命职责,始终坚持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以高尚的人品艺德塑造了新时期文艺工作者良好形象。
面对“著名军旅歌唱家”、“德艺双馨名师名家”、全军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行业标兵等一长串荣誉,71岁的杨洪基却说:“我只是一名为祖国和人民放歌的歌者。”
1963年秋,22岁的杨洪基第一次随团到喀喇昆仑山一线边防部队慰问演出。呼啸的冷风、稀薄的氧气、伤病的战士,让自小生活在海滨城市大连的杨洪基第一次读懂了“震撼”两个字的含义。
“我要一辈子为官兵演出,至死不渝!”戍边官兵昂扬的士气、乐观的精神让杨洪基深受感动。
为了这句心灵承诺,杨洪基50年不曾改变。
从那时候起,每当部队有演出任务,杨洪基都主动请缨下连队,这一去,一两个月,甚至半年,都是常事。他的足迹,遍布三军部队,边防哨卡。
2008年初,杨洪基去慰问参加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部队。途中,不慎扭伤了脚,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领导劝,同事劝,杨洪基说什么都不听。“脚伤了嗓子又没有伤,我是演员,为他们唱首歌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那一天,杨洪基唱得激情澎湃。
2009年3月,杨洪基随团前往二炮驻西北某部慰问演出,突然接到上级一项重要演出任务通知。他匆匆赶回北京后,为了不让基层官兵失望,演出一结束又连夜返回部队驻地。
“来回奔波四次,说不累,那是假话。”杨洪基说,“但只有这样做,心里才坦然。”不管是在国家大剧院,还是在连队俱乐部;不管是在万人观看的大舞台,还是在只有几名战士值勤的小哨位,杨洪基一字一腔、一招一式都绝不含糊,努力唱得“让战士欢欣,让自己安心”。
每次去部队演出,杨洪基都坚持至少提前20分钟候场。看过他演出的官兵们这样评价他:腕儿大,架子不大;演出水平高,要求不高。
杨洪基下部队、走基层,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是他随身携带“三大件”。
第一大件是理发箱。上个世纪的60年代,杨洪基刚到部队慰问演出的时候,注意到边远地区的官兵,理发非常不便。他就自己买了一套理发工具,每次下部队演出闲暇,就给官兵们理发,这一理,就是24年。上世纪80年代末,部队条件改善了,他的理发“行头”才下了岗。
第二大件是毛笔。杨洪基从1980年开始研习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在官兵中很有名气。杨洪基每次下部队演出时,都带上宣纸、笔墨、印章,将写有格言警句和宣传光荣传统的书法作品,送给官兵,32年从未间断。总政歌剧团政委王慧敏介绍说:“杨洪基的书法作品,几乎挂满了基层哨所。”
第三大件是茶叶。每次下部队,杨洪基带上自己喜欢的茶叶,演出后,杨洪基就和同事、部队官兵一起喝茶聊天,在聊天中畅谈演出体会,共叙官兵友情,倾听官兵需求。官兵这样评价他:杨洪基给我们送来了欢乐,也给我们送来了友情。
50年来,杨洪基下基层为官兵演出,不管条件多苦,身体多累,他都坚持不假唱。在广州军区的一次慰问演出中,杨洪基嗓子不舒服,在演出中高音上出现一点小瑕疵,他内心很懊悔。官兵们获知情况后,掌声经久不息。杨洪基感动不已。
杨洪基今年71岁了。他没有因为年龄越来越大,歌唱技能走下坡路。他把这归功于从不断下基层部队演出中汲取艺术养料,归功于为官兵唱歌。他说,“假如我现在半年不唱歌,我的嗓子就不行了。”
作为艺术家和公众人物,杨洪基不仅要求自己在弘扬先进文化上当好排头兵,还要求自己努力做社会风尚的推动者。他对自己约法三章:不违规,不忘本,不逐利。
九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作为军队的文艺工作者,杨洪基始终牢记“为党”、“姓军”、“为兵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职责,坚持“一辈子为兵演出”。
文艺界的“常青树”
在文艺界,杨洪基是公认的“常青树”。每当被别人问及什么是永葆艺术青春的“秘诀”时,杨洪基总是说:“如果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对歌剧舞台的热爱。”
改革开放初期,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指挥中央乐团首次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担心中国国内没有一流的歌手,提出从国外带4名演员来。中央乐团坚持由中国演员来唱,于是在国内展开了一次选拔。
杨洪基被首轮选中,与其他3位演员一同承担了这场向世界直播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小泽征尔发出感慨:“真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高水平的演唱者!”
从演唱《四季颂》、《安魂曲》等大型古典作品,到承演歌剧《卡门》、《蝴蝶夫人》中的主要角色,杨洪基充分证明了自己作为“全天候”歌唱家的实力。
然而,一场意外的演出,促使势头正劲的杨洪基开始了艺术“转型”。
在首都体育馆的一次大型音乐会上,当时名气正盛的国内某著名女歌手临时由压轴改到提前上场。其他歌手都不愿在她后面登台,因为不但压力大,而且难讨观众喝彩。演出组织者找到杨洪基,希望他能发扬风格。那名歌星连唱7首后,观众依然鼓掌呐喊“再来一个!”杨洪基一上台,观众就喝倒彩:“下去吧!下去吧!”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面对令人尴尬的场面,杨洪基没有掉头退却,伫立在舞台中央的他精心选择了一首气势豪迈的《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雄浑豪迈、充满深情的歌声在体育馆内回荡,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
一曲终了,刹那间的静默之后便是雷鸣般的掌声——杨洪基得到观众的赞赏一点儿也不逊色于流行歌手。
“观众并不拒绝美声,拒绝的是食洋不化,不顾中国人的心理特质与欣赏习惯的所谓美声。”那次经历,让杨洪基对自己选择的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观众也不拒绝崇高和主旋律,拒绝的是假模假式、心不由衷。”
杨洪基将目光投向脚下的土地,开始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探索。
1990年总政歌剧团创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确定杨洪基出演二号人物七叔公。面对这一实践美声唱法民族化的难得机遇,杨洪基放弃了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歌剧之乡”意大利的机会。通过刻苦钻研,反复排练,他将美声技巧融入民族歌剧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之中,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自1991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演出近500场,创下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场次之最,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被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美声民族化探索的成功,为他打造艺术精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剧组在全国选拔主题歌演唱者。当初唱美声的杨洪基曾一度认为自己“没戏”,因为当时参加选拔的20多名选手中有不少当红明星。当杨洪基看到歌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他随即富于创新地在美声唱法中融入了中国昆曲、古曲的民族元素,突出了民族气息,浑厚宽广的音色音域与历史巨片的凝重蕴涵紧扣了剧作的总体风格,最终杨洪基从20多名歌唱演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杨洪基有一句发自肺腑的话:“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就能唱好中国歌,中国有13亿观众,不是没有人欣赏你,关键是你欣赏不欣赏这13亿观众。”
杨洪基获得2012绿色中国公益大使称号
“德艺双馨”为人民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杨洪基始终恪守着“绝不假唱”的底线。即便有时由于身体原因嗓子不好,也要坚持真唱。
“舞台上真不真唱,是对观众的感情问题。”杨洪基经常对同事们说,观众来看你演出,是看得起你,如果假唱对口型,就欺骗了观众,终将遭到观众唾弃。
在当今中国声乐界,杨洪基是当之无愧的“大明星”;在总政歌剧团,他更是毫无争议的“老资格”。可无论同行还是同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杨洪基处事低调,待人诚恳,没有一点儿明星派头。
下部队演出,杨洪基经常和大伙儿一起坐火车、吃快餐,提前赶到剧院候场。有人说:“杨老师,您是资深艺术家,没有必要这么约束自己。”也有人私下议论,好歹也算个“大腕”,挺“掉价”的。杨洪基说:“谦虚厚道、严于律己不是‘掉价’,给军队文艺工作者形象抹黑才‘掉价’。”
“演员是公众人物,尤其是知名演员,社会上有无数双眼在看着你。”深感自己肩负社会责任的杨洪基,拒绝了所有商业广告拍摄邀请,而对于“心连心”、“绿色中国行”这类公益演出,他总是踊跃参加。
自1994年至今,杨洪基每年都要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访演团赴海外慰侨演出。由于演出大多安排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他难得有机会和家人一起过节。
他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能在节日给华人华侨送去欢乐,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牵挂,个人的这点付出,值。”
出名之后的杨洪基时刻警醒自己坚持德艺兼修,以德治艺。在杨洪基的卧室里,悬挂着他手书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警语:“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把名看得淡一些,把利想得少一些。特别是当杨洪基唱红了《三国演义》主题歌后,全国各地慕名邀请的商演不断。面对金钱的诱惑,他不知推掉多少次收益丰厚的商演机会,甚至因为执行临时任务而违约,自己掏腰包赔偿对方违约金。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是没挣到钱,有时还倒贴钱。”对此,他淡然一笑。
杨洪基说,一个演员赢得掌声容易,赢得人心很难,不能因为过度追逐金钱名利而使艺术蒙尘,一味为钱去唱,就变得不值钱了。
杨洪基,总政治部歌剧团一级演员。1941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9年参加工作,1962年入伍,1979年入党。中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文联副主席。
入伍50年来,他为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演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文化工作先进个人,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德艺双馨的名师名家、行业标兵。杨洪基在他的人生选择中,放在第一位的,是为官兵唱歌。为了这个心灵的承诺,杨洪基50年不变,他的足迹遍布三军部队、边防哨卡。经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委会审议,授予杨洪基2012绿色中国公益大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