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访山东省东营市市长申长友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访山东省东营市市长申长友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31 10:50:54 浏览:425
字体:
分享到:

东营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程,经过5464公里的漫长征途在这里入海。如果把孕育了5000年华夏文明的黄河比作一条巨龙的话,东营无疑是这条巨龙龙头上的一颗明珠。作为共和国年轻的一座城市,东营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环境典型独特,是东北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就多达600万只,素有“鸟类国际机场”、“鸟类天堂”的美誉。10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将在东营召开,本刊记者就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采访了东营市市长申长友。

《绿色中国》:申市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东营市的发展离不开黄河,而东营提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发展思路,请您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申长友:好的。我们知道大江大河入海口三角洲往往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融合叠加,为东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国务院批复的黄蓝两个《规划》,都明确提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东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具备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条件;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实践,特别是黄蓝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东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优势所在。正基于此,我们提出,今后东营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上鲜明的生态烙印,努力建设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工作中,坚持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为统领,牢牢把握“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体要求,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增实力、上水平,东营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在向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迈进。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居山东省前列。东营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

城市湿地

《绿色中国》:东营是著名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来到东营,感受最深的就是湿地,请您介绍一下东营的湿地情况以及湿地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申长友: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东营入海,东营境域大部是黄河百余年来携沙填海冲淤而成的新生陆地,河湖密布、湿地广袤,具有包括新生湿地、珍奇鸟类、野生植物在内的完整的原生态系统。全市湿地总面积55.21万公顷,其中陆域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6.32%,湿地中有城市,城市中有湿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湿地之城”。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市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地自然湿地,在黄河特有水沙条件和渤海弱潮动力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第一,这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湿地成陆时间只有几十年,湿地面积每年都在增加,是国家重点湿地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第二,这是东亚至澳大利亚、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有野生动物1626种,其中鸟类36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灰鹤、大天鹅等51种,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多达600万只,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鸟类天堂”。第三,这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拥有种子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具有代表性的木本植物有刺槐、旱柳、柽柳,草本植物有芦苇、盐地碱蓬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集中分布面积达0.4万公顷,天然芦苇2.7万公顷,天然草地1.2万公顷。第四,这里有黄河入海的旷世奇观。黄河口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生态资源,形成了以奇、特、旷、野、新为主要美学特征的壮丽景观,造就了具有世界惟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珍稀鸟类”等自然景观和黄河、海洋、湿地、石油等文化,是发展生态旅游和进行科普教育宣传的重要场所。这片美丽的湿地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一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展和演化的最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在生态系统研究、资源可持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有38种鸟类超过全球或鸟类迁徙路线上总数量1%,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25.8%,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其地位和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三是维护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在抵御风暴潮侵蚀、防止土壤盐渍化、降解污染、固定碳汇、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据测算,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590亿元,每年固碳约为980万吨。

《绿色中国》:加强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仍然是经济的繁荣发展。经济繁荣发展的特征是高端化的生态产业,请问申市长东营在产业发展上都做了哪些工作?

申长友: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开发的大河三角洲,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自然生态比较脆弱,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我们深知,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吸引不来高端优质要素,就不会构筑起高效生态产业;没有高效生态产业,生态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已有的生态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发展中始终坚持高效生态这一基本定位,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构筑生态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东营市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东营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坚持高新化和集群化发展方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造了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橡胶子午胎产能达到1.5亿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石化产业坚持“上大压小”,加强与中海油、中石化、中化工的战略合作,打造循环产业链,炼化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2.4%。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24家,10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二是大力突破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典型的生态产业。我们坚持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并举,重点突破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东营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黄河口、大湿地、孙武故里等旅游资源都极具影响力,开发潜力巨大。我们把文化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加快黄河口特色旅游资源开发,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依托亚洲最大的人工平原水库建设了龙悦湖旅游度假区,打造“黄河入海•龙腾东营”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海油物流园区、万通海欣保税罐区、宝港国际海关监管罐区已建成投用,一次性仓储能力达到306万方。加快发展金融业,银行保险机构达到56家,去年缴纳各类税收19.3亿元,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3.5%。三是集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东营农业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浅海滩涂6000平方公里、耕地330万亩,具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我们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渔业、畜牧等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建设了一批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目前,全市“三品”基地达到160万亩,龙头企业发展到560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黄河口大闸蟹和海参滩涂单片养殖区,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经济效益明显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孙子文化旅游区

《绿色中国》:近年来,东营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国生态保护的典范,曾两度荣膺中国最美湿地。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将在东营召开,这是对东营湿地保护的肯定。请问申市长,东营是如何打造湿地之城的?

申长友:如何保护好湿地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建市以来,我们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东营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为龙头,统筹抓好全市湿地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保护利用,全面构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湿地之城、生态之城。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实行依法治区,依法管区,我们颁布实施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现在按照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的要求,正在加快推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现已列入省人大的立法计划。先后投资1.6亿元实施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湿地监测等建设工程,建设完善了保护管理站点、黄河口湿地博物馆、科研中心、鸟类救护中心、湿地监测站等设施,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我们还实施了退化湿地修复、重要生态区域和重要物种保护、鸟类栖息地和繁殖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物种不断丰富,区内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鸟类已达到367种,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濒危鸟类数量都有了明显增加。自然保护区先后被批准加入湿地国际亚太组织“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我市“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1年两次荣膺“中国最美湿地”称号,成为中国惟一两次同时被评为最美湿地的地区。二是实施黄河口百万亩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黄河下游先后22年出现断流,受黄河来水来沙量减少及风暴潮侵蚀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萎缩严重,湿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受损。我们抓住国家自2002年起对黄河实行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投资1.8亿元成功修复湿地2.3万公顷,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2010年在黄委会的支持下,实施了黄河刁口河故道生态调水工程,黄河故道断流34年后重新实现全线恢复过水,湿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三是构筑循环水系。东营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水是东营城市最大的特色。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做足做好水的文章。我们投资34亿元实施了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开挖生态河道31.4公里,利用自然地势落差,引黄河水自流入城,实现大河大湖大海贯通,形成生态水系大循环;实施了水系内循环工程,全面贯通27平方公里的城市水系,水城景观初步显现。金湖银河工程使整个东营城区形成“一环九横十纵”的骨干水系框架,使城区的水全部变成活水。工程全部建成后,东营市中心城北部、东部将形成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的水面、湿地、林地和绿地,彰显“大水面、大绿地、大湿地、大空间”特色。四是实施“三网”绿化工程。东营作为退海而生的新淤地,成陆时间较短,土地盐碱化程度高,造林绿化难度大,缺树少绿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从根本上改善东营的生态环境,我们从特殊的土壤条件出发,实施集治水、改土、造林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对全市路、林、水三大网络进行系统规划、综合治理,做到有路必有林、有林必有水、有水必畅通,实现全面绿化。2011开始实施生态林场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建设30处生态林场,新增造林面积80万亩;目前,正在建设沿黄200平方公里生态林带,规划建设沿海175平方公里生态林带,建设环城森林,打造生态绿色屏障。五是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工程。近年来,我们以争创国家级海洋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不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积极推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和海洋环境建设预报中心,建立了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近海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成为环渤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孙武博物馆

《绿色中国》:东营在湿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令人震撼。下一步,东营市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申长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这既坚定了我们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心,也为我们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将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化完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思路举措,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秀美宜居家园。一是全面构筑生态系统。突出“大水系、大绿地、大空间”,加快构筑森林环抱、水系环绕、湿地相间、绿茵棋布、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加强湿地生态保护,构建“四区两带多点”的湿地保护总体格局,深入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自然保护区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河口地区生态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建立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验区,建设黄河口国际湿地博物馆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研究院,搭建湿地保护与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知名的“东方湿地之城”,力争将我市建成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典范。抓好生态绿化,加快推进生态林场和沿黄生态林带、沿海生态林带建设,实施环城生态工程。构筑水网水系,深入实施金湖银河生态工程,贯通城市水系、湖泊、湿地,打造水系生态景观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实施一批城区道路绿化和公园建设工程,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以企业节能为重点,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落实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确保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石油化工、造纸等10个循环经济链条,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配套完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扎实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区、生态乡镇建设,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政府采购节能环保型产品占同类产品的95%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抓好16类低碳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创建成为全省低碳生态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