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江南还未出梅,却早已是夏暑蒸人。
我再次来到杭州西湖,就是为欣赏“曲院风荷”独特的夏荷盛开的美景。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西湖,马上会被这里的湖光山色迷醉,但是要静下心来了解西湖,恐需用一生的时间。至于“曲院风荷”景区,我已经是第四次游览,但仍如初见。所以,还是且走且看吧,正像古人所云:“西涌声价甲天下,梦想平生初识之。”西湖山水风情,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个梦。
在孤山南麓街亭坐下来饮一杯凉茶,这是当地师傅采用满觉陇的桂花和西湖的藕粉勾兑的,微甜且有些药香的茶饮平复了因暑热带来的烦躁。从孤山路到“曲院风荷”景区路程并不远,一路上左手边西湖碧波环绕,右手一侧则是花木茂盛,亭台楼阁错落别致,过了西泠桥向西行百余步便是西里湖。站在苏堤跨虹桥上,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景区一览无余。我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此观荷赏景的,以往曾经三次来“曲院风荷”但因季节不对始终没有欣赏到曲院的荷花。
说起“曲院风荷”,北京朝阳区天通苑有一家杭州老板经营的酒店,里面有一间高大上的餐厅就取名“曲院风荷”。朋友请我品尝过几次,正宗的杭帮菜,印象深刻,吃过之后几位还建了个群,就叫“曲院风荷”。所以今年暑期特意来西湖的“曲院风荷”赏荷花,还不全是受了杨万里那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名句引导。
荷花静开
传说中的“曲院风荷”有诗情有画意,听起来令人神往。南宋时期,这里不仅有荷塘更有酒坊,古人引金沙涧之山泉在此建宫廷酒坊,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令游人身心俱爽,不饮已醉。不过,到了清朝晚期时的“曲院”也仅存一碑一亭半亩池塘局促于里湖一隅。一碑一亭指的是当年康熙下江南时,为西湖十景之一题写“曲院风荷”四字而立碑建亭,至今犹存。半亩荷塘如今也在,中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1983年题写的“曲院荷风”立碑于此。可见,西湖自古多墨客,饱蘸湖水写新诗已是常态。
几天来,小住在西湖北山路,每天清晨就在“曲院风荷”的天地里徜徉,晨雾中的荷塘一天一个样,一朵花从初露尖尖角到陨落凋残也就是一天的时光,而就是这短暂的花开花落间,几千年来引发多少人妙悟的体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对于“曲院风荷”那一塘一池的莲花,以及那远山近榭,小桥曲廊的衬托之画境,我是无法用文字去细细描摹,就好像我们无法用双手去摩挲天边的明月。
曲院风荷景区
也许你会觉得今天游览西湖相当于穿越在唐宋千年的故事中,多少年来人们按照一代又一代古文人笔下描述的西湖乐此不疲地穿梭于湖山之间,为的就是印证一下:孤山月下看梅花,虎跑泉新茶,保塔看晓山,苏堤看桃花的感觉。其实,我们眼前的西湖其规模和营造已经随着当地政府“西湖西进”建设理念扩大了6.5平方公里,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今天游西湖,人们不再沉醉于断桥上许仙借伞与白娘子的传说,也不再羡慕楼外楼里的美味佳肴。在西湖岸边,可以看到由年轻人自发组成的“宣讲团”向小朋友讲述吴、越与杭州的历史,讲述着爱国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而大部分年轻人也不放弃走进湖畔众多博物馆的机会。“曲院荷风”静谧的环境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福地,更是摄影家的天堂。有诗云: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四季西湖,就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说不完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今天的余杭,新世纪正青春。(文/摄 贾建新 《绿色中国》2021.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