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的第2天,身着笨重的冬装,我乘车在冰封的查干湖面上疾驶,赶去观看冬捕的场面。
冬捕即冬季冰雪捕鱼。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因易于保存和运输,加之文化的强大力量,使得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不但延续千年至今,而且不断发扬光大。与其说这是一种捕鱼的生产方式,真不如说是一次敬历史、尊自然、重传统的文化洗礼。
查干湖,蒙古语,意思是“白色圣洁的湖”。它位于吉林西北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最大湖水面300多平方公里,在全国十大淡水湖中排第七位。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曾在湖边焚香祭拜。从那时起,查干湖就被称为“圣湖”。
每年12月中旬到次年春节前后的那段日子,神奇、神秘、神圣、神话般的冬捕场面,不但给当地带来经济上的丰收,而且演绎成为闻名中外、游客争相观赏的系列文化项目。查干湖冬捕不但跻身吉林八景之一,而且在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人类渔猎文化的活态遗存,带来的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显著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
为传承古老的冬捕文化,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当地每年都举办冰雪渔猎文化节,今年已是第16届。因我在供职的大学里牵头成立了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院,故借寒假前往体验一番。
乘高铁从长春站出发,1个多小时后便抵达松原。再乘1个多小时的汽车,就看到一望无际的冰封湖面了。观看冬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整个过程极其漫长,既要抗得住极端的寒冷,还不能是急性子。
当天,气温略有回升,但依然在零下20多摄氏度。站在冰面上,寒风更是直刺骨髓。我躲进湖岸的一间小饭馆里,等着当地人用手机与现场联络,不断询问大致出鱼的时间,以免在冰上等得太久而冻僵。可想而知,冬捕作业的人们该有多辛苦。
拉网
当地人告诉我,有史料记载,查干湖冬捕的历史可上溯到辽金时代。每临腊月,迎着凛冽的寒风,辽帝圣达宗率家眷浩浩荡荡前往冰封的查干湖安寨扎营。仆人们将帐篷里面的冰层刮得薄之又薄,直到可看到冰下游动的鱼。此时将薄冰击破,鲜活的鱼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成为君臣欢宴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这种捕鱼方式在当时被称为“春捺钵”。
历史悠久的查干湖捕鱼具有强烈的、独特的仪式感。最重要的属“祭湖醒网”“拉网捕鱼”等环节,其中渗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浓郁的蒙古族文化。
“祭湖醒网”是冬捕开始前的祭祀仪式,已在我来前的2017年12月28日举行过了。当天前去观看的车辆把附近的道路堵了个水泄不通。当地人描述起壮观的场面来至今还激动不已。
德高望重的“渔把头”摆九种供品,敬九炷檀香,插九枝青松,献九条哈达,然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诵经。“渔把头”端起酒碗双手过头,高喊:冬捕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了!祭祀天父、地母、湖神,感激大自然的恩泽,祈求万物生灵永续繁衍。人们把碗中的酒泼洒在鱼网上,希冀即将开始的冬捕再获丰收。
昔日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老狂欢,如今穿插了富有悬念的头鱼拍卖。“渔把头”用“抄捞子”在冰洞里搅几下,捞出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在当地人心中这条“开湖头鱼”是吉祥如意、吉庆有余的象征。今年的“头鱼”重达40多斤,一家企业以918888元的成交价拍下,创下了历年拍卖之最。
饮下壮行酒之后,“渔把头”一声大喊,60多位冬捕人员跳上拉网的马车和雪橇开赴作业冰面。一时间,空旷的查干湖上响起了赶马车的吆喝声、渔把头的号子声、喇嘛的诵经声、爆竹声、鼓号声。
渔工坐马车上冰湖的古老习惯已延续千年。一是为减少污染,二是可尽量不惊动冰湖里的鱼群。但如今,这一优良传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挑战。众多的参观者全都是乘车前往作业冰面,汽车数量每天少说上百辆。有的“渔把头”被某家汽车企业聘为代言。我在网上很容易就搜到了某品牌车搭冬捕的软广告。真希望能够让查干湖、让湖里的鱼群少遭污染、少受干扰。
千年沧桑之后的查干湖冬捕,至今还延续着人工凿冰洞、人工布网、马拉绞盘拽鱼网的原始捕鱼方式。“渔把头”会在前一天下午确定打鱼的冰面位置,在打鱼中统筹调度各工种的工作。
凿冰洞
精准把握冰下鱼群的位置,通过感知湖水的温度、冰层中的气泡等掌握鱼群变化,是渔把头们必备的技能。天还未亮,渔工们凿冰布网。将数千米渔网全部下入冰中,需要耗去好几个小时。从选址到出鱼一系列工序,要60多人协作完成。全凭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完善的经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纰漏都会影响出鱼。
我赶到现场已是下午2时许。太阳在天空照着,却没有丝毫暖意。已经开始出网了。只见一个冰洞边上坐着“渔把头”,用抽水管对准拉出的渔网猛冲。渔网前头的粗绳挂在约30多米远处的绞盘上。三匹马正在不停地拉动绞盘,带动着千米长的渔网前进。作业的工人在渔网两旁忙碌着,用着长长的木杆子扒开渔网,及时把拉出来的渔网收起。全部渔网要分16次才能从冰洞里拉出来,每拉大约需要10多分钟。整个收网过程通常持续半天时间,连续不断而十分漫长,天寒冰冻不说,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我特别注意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这里的渔网网眼特别大,而且渔工们有时还故意把网眼撑大。原来,世代生活在查干湖畔的渔工深知冰湖休养生息、不能竭泽而渔的道理。每年投放的鱼苗都要多一倍以上,冬捕渔网的网眼都在6寸以上,以保证小鱼们容易逃脱继续生长。
布网
最初看到的几次拉网,只有零零星星的鱼夹在网中,而且个头也不大。一些观看者等得有些不耐烦,甚至有的打到回府了,但作业的人们看起来却非常淡定。据说,以往的单网出鱼量曾不断刷新冰下捕捞量最高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我不死心,跺着脚坚持着,想看看更壮观的场面。
终于,随着拉网次数的增加,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渐渐地,远处的马拉动着渔网并成了一条流动的传送带,无数条大鱼在网中窜动。最后两次拉网掀起了收获的高潮,冒着热气的大鱼从冰湖中接踵而出,让我真正看到了“鱼贯而出”、“鱼涌而出”的震撼场面。鱼的数量之多、之大是我此生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人们已经不再是旁观者了。大人孩子们忘记了寒冷,情不自禁地呐喊着,挑选着自己中意随缘的大鱼。捕鱼结束后,过称交钱的人围了一圈又一圈。对当地人来说,这活蹦乱跳的大鱼,自己家吃,是最好的年货;送亲朋,是最佳的大礼!
热闹的现场买卖成交后,成千上万斤的鱼则被装进印着“查干湖冬网捕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色包装箱里,发往四面八方。一位“渔家乐”小老板如今改开网店销售查干湖鱼,实现了日入过万元。
出鱼
冬捕上来的鱼,有鳙、鲤、草、鲫等数十种,最有名的要数胖头鱼了。看完冬捕之后,坐在湖岸农舍的火炕头上品尝铁锅炖出的查干湖胖头鱼,是许多游客不可或缺的项目。
在湖岸边看到了一座高高的纪念碑,告诉我查干湖生态环境的一段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期,上游兴建水库拦蓄河水,加之区域干旱少雨等因素影响,致使流入查干湖的水量逐年减少。到70年代初期,湖水几近干涸,盐碱泛起,风沙肆虐,鱼苇绝迹,周边农田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生死”考验。
从1976年9月5日全面动工,到1984年6月完成,一条全长53.58公里的“草原运河”建成,引来了川流不息的松花江水。这场声势浩大、改天换地的伟大工程历时8年,使水域面积扩大了8倍多、达420平方公里。查干湖的“复活”,使濒临衰竭的冬捕也起死回生。
借着查干湖冬捕文化的活力,当地政府唱起了经济发展大戏。我临时下榻的酒店大厅里就可以看到查干湖第十六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的20多项内容。其中,全国越野车王争霸赛全程为2100米的湖面冰雪道路,国际冬泳交流体验大会有数百名冬泳爱好者跳入湖水畅游,东北赛区亚洲小姐查干湖冰雪走秀……
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冬捕场面,我陷入了沉思。在冬捕文化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切忌急功近利非常重要。适度淡化经济色彩、继续加大文化含量是当务之急。查干湖是冬捕文化最基础的载体,是保护的重中之重。举办所有活动的红线,是充分考虑对查干湖生态环境的保护;鱼是冬捕文化的主角。除了人为活动千万不能影响到冰下生长的鱼之外,还应多选育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鱼种;外行人看热闹。在冬捕现场,缺少简练、精要的讲解、介绍。观者除了现场观看之外,难以对传承千年的冬捕文化常识有基本了解。应采取措施弥补这一遗憾。(文 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