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生态危机
作者:廖福霖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20:56:11 浏览:1199
字体:
分享到:

       “由工业文明引发的包括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危机统称为生态危机”(黎祖交)。生态危机意识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和生态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生态危机的特点(黎祖交):

       一是范围的广泛性。在全球范围内爆发,遍布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是全面的。二是危害的严重性。特别是部分结果的不可逆性。三是成因的复杂性是空前的,其深层原因有人口的、生产方式的、消费的、科技的、贫困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等。

       生态危机“从20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性危机开始,至21世纪初达到顶点,经历了一个愈演愈烈的过程。它就像一颗毒瘤在工业文明的机体中恶性蔓延而不能自拔”(黎祖交)。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全球气候变暖

       那些无法完全“内部化”持续排放的温室气体,使南北极温度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地区;无数被冰山封盖的有害微生物(如病毒与细菌等)被释放,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气候变暖影响降雨和大气环流,造成旱涝频繁且凶猛等自然灾害;气候变暖导致许多病虫害的蔓延,极大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等。我们付出了仅仅在几年前都无法想象的高额成本:位于地中海和美国中西部的水库可能很快就会干涸;格陵兰岛冰盖可能正在以每年100立方公里多的速度消失,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北极成为一个存放大量甲烷的大仓库;在斯瓦尔巴特群岛西北部,现在有250个地幔柱正在沸腾,这就意味着危险警告的地球气候“临界”点正在一步步靠近 ( 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09》)。

       据参考消息2016年12月5日报道,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气候变化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托马斯•克劳瑟博士说,“完全可以说我们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我们无法逆转这样的影响,不过我们确实可以降低危害的程度”,他的研究结果刊登在《自然》上,已经得到联合国的采纳。他还说,特朗普对气候变化问题所持的怀疑立场,对人类来说是灾难性的。

2、 臭氧层破坏

       臭氧相对集中的臭氧层距地面约为25千米,是地球的“保护伞”,它为人类吸收太阳光中大量的紫外线。倘若臭氧层持续遭到破坏,那么随着“无形杀手”——紫外线的侵入,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被破坏,将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也会抑制大豆、瓜类、蔬菜等植物的生长,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生态平衡,届时,地球上的生灵将无法生存。现今,南北极臭氧洞已有欧洲陆地面积之大。好在经过人类的努力,臭氧层已有修复的迹象。

3、“跨国恶魔”——酸雨破坏性强

       酸雨被称为“跨国界的恶魔”,其危害是全球性、跨国域的。随着工业发展和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分子越来越多,高达3000万吨/年,大大降低了雨、雪、雾、露的PH值,使其呈现酸性,最终形成酸雨。酸雨严重影响人类环境,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腐蚀建筑材料、危害动植物的生长等,甚至漂洋过海,影响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例如,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时形成酸雨落下,同时影响到加拿大。酸雨强劲的破坏力和跨国恶魔特性,危害范围涉及大半个地球甚至全球,严重威胁全球生态安全。

4、  大气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是由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铅等造成。目前,雾霾这一愈发严重的大气污染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所谓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百科) 。而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它不仅是一种污染物,而且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主要包括粉尘、烟尘等工业排放的废气与汽车尾气等。“我们最近研究发现,在高湿度和高氨气的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促进硫酸盐形成,从而加重雾霾。这表明,除了燃煤、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控制华北平原氮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这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PM2.5的形成。” “我们在烟雾箱进行了模拟实验,证明氮肥释放的氨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达20%以上。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周卫健院士2017年3月)

       由于PM2.5粒径小、活性强,容易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侵入人体,进入到呼吸道较深的部位,甚至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5、  土壤遭到破坏,地球大动脉出血严重

人类食物98%所需要的蛋白质来源于土地,然而,过度放牧、耕作采伐薪材使得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正以每年800万公顷的速度流失,这也导致土壤荒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沙尘暴肆虐,使得地球的大动脉出血,若是不及时遏制,地球将因失血过多而休克。著名的“双龙”事件(美国的黑龙事件和前苏联的白龙事件)都向人们诠释土壤退化的危害性。据了解,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口)内的可耕地肥沃层在降低,由于森林植被的破坏、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过度放牧,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土壤侵蚀严重,治理形势严峻。到本世纪中期,人均可用耕地面积可能会不足0.1公顷 。

6、 海洋酸化严重

       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占全球面积的71%。全世界有60%的人口集中在离大海不到100千米的地方,沿海地区人口压力大,排入海洋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逐渐增多,超过海洋自净能力,严重影响海洋的生态环境。海洋的过度开发,导致海水酸化(富营养化),海洋资源大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例如,人类活动以及过度开发导致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200%,使得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东中国海等赤潮频繁发生,导致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大量被破坏,海洋生物以及海洋渔业遭受损失。据了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的经济类海洋鱼类生物量减少了90%。与此同时,滨海红树林的不断减少,也加剧了台风、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

7、 淡水资源短缺

       目前,获取淡水和使用清洁的淡水已经被认为是最需要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淡水短缺,将会引发新一轮的冲突。如果说20世纪战争的根源是石油,那么21世纪战争的根源则是水。争夺水资源是跨流域跨国家的,例如本世纪两次印巴战争都是为了争夺水资源。

8、生物多样性锐减

       数以千计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并以几何级数增长,估计到21世纪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损失可达其总数的15%~30%。中国大约已有200个物种已经灭绝,估计约有5000种植物在近年内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约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20%;大约还有398种脊椎动物也处在濒危状态,约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生物灭绝的种类,影响到整个生物链和生态系统。届时,人类将成为孤家寡人,最后连人类也灭绝了。

9、土地沙化荒漠化日益扩大。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并且仍然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有25亿人口遭受此危害,12亿多人口受此直接威胁,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此影响。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球已有不少于5000万人沦为荒漠化的生态难民。

10、森林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

       森林被喻为地球的“肺”,湿地被喻为地球的肾,它们同时也是大基因库。森林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世界上约有16亿人,包括2000多种土著文化,都以森林为主要谋生手段。据统计,1862-1958年不到100年的时间内,全球森林从55亿公顷减少到37亿公顷,1958-1978年则减少到26亿公顷。目前,人类的绿色屏障——森林正以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09》中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25个国家的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消失,另外还有29个国家则减少了90%。森林面积的锐减,不仅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导致灾害频频,如洪旱肆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加剧温室效应等,而且也带来各种各样综合性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地球大动脉出血的主要原因。同时20世纪全世界半数湿地消失;在过去的50年中,全世界2/3的农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堤坝、河流改道及运河几乎破坏了60%世界大河的完整性;全世界20%的淡水鱼种类或灭绝,或濒临灭绝,或受到威胁。

        全球生态危机继续加剧。根据瑞典科学家2009年主导的研究对全球九大生命支撑系统所作的全面定量化的评估,人类已经突破了三个子系统的红线,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空间中氮的循环。还有三个领域在21世纪不容乐观,包括海洋酸化、淡水利用、土地利用。(文   廖福霖)

编辑:顾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