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聚焦自然遗产保护 纵论保护地建设的中国方案 大型电视访谈节目绿色中国十人谈:“两山”路上看变迁(铜仁篇)举行
聚焦自然遗产保护 纵论保护地建设的中国方案 大型电视访谈节目绿色中国十人谈:“两山”路上看变迁(铜仁篇)举行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8:00:52 浏览:513
字体:
分享到:

       5月28日下午,大型电视系列访谈节目“绿色中国十人谈:‘两山’路上看变迁(铜仁篇)”在贵州省铜仁市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兼理事会主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秘书长章新胜,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贵州省林业局局长张美钧,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原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黎祖交,贵州省铜仁市人民政府市长陈少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周志华,中共黄山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文达,解放军文工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世园会形象大使”、“关注森林活动形象大使”、“绿色中国形象大使”刘劲等领导嘉宾围绕“保护自然遗产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深入探讨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铜仁市如何践行两山理论,在生态优先的思路下实现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目标。

 

  “绿色中国十人谈:‘两山’路上看变迁”电视访谈节目是绿色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和实践,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一个践行“两山”思想的优秀地域作为案例,在主持人的引导、当地主要领导的介绍下,请8位领导专家从实际出发以理论的高度进行剖析,最终达到思想、路径、实践、成效的总结提炼,使之能从理念和操作上对其他地区践行“两山”思想起到借鉴和示范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对铜仁的定位要求,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谱写新时代“一区五地”建设新篇章——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内陆开放要地、文化旅游胜地、安居乐业福地、风清气正净地。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大力实施绿道、绿水、绿城、绿园、绿景、绿村“六绿”工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融合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绿色红利”。目前,铜仁市建成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湿地公园9个、国家级喀斯特地质公园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63.5%,位居贵州省第二。

 

  近年来,铜仁立足全市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绿色+”理念融入到所有发展之中,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经济不断壮大,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生态茶、中药材、油茶等绿色主导产业发展迅猛。随着“世界抹茶之都”的建设,生态茶产业提质增效、走向世界。

  山上影响力、山下生产力,铜仁市科学谋划,对梵净山里面做减法、周边做加法, “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重点规划打造“一带双核”精品旅游线路,呈现出铜仁旅游全面开花、持续 “井喷式”增长态势。因矿产枯竭而倒闭的万山汞矿区已转型成为中国第一个矿山休闲怀旧小镇。矿山复绿、游人熙攘,创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新样板。江口云舍,昔日的二类贫困村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 “中国土家第一村”,谱写出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新篇章。随着“一带双核”项目的强势推进,2018年铜仁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73亿元,同比增长36.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梵山净水·健康水都” ,好水融多业,“自然生态水”转变为“发展财富水”。截至2018年底,全市天然饮用水及关联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48户,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亿元。

 

  2018年7月,中国贵州梵净山因其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一份重大的殊荣,更是全世界都在时刻关注的沉甸甸的责任。保护好、管理好梵净山是中国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庄严承诺,是贵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要求。

  在申遗过程中,铜仁市在原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从体制上保证梵净山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着力加强梵净山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法制、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建设。总面积约65万亩的梵净山保护区目前仅开放了4万多亩,核心旅游区的日游客容量严格限定在8000人次以内。保护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环境影响,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推进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

现场主持刘栋栋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九位嘉宾通过“生态优先,志在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发展,重在做好山水文章”、“保护自然,贵在创新体制机制”等几个环节的对话,一致认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说,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铜仁保护自然遗产梵净山的实践告诉我们,自然遗产的保护需要寻找创新的、能够为发展做出贡献的方式;而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一定要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话精彩实录:

 

  陈少荣:我们铜仁市确立生态优先,致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牢记嘱托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次作出了指示和批示,2015年6月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感恩奋进、要牢记嘱托。第二是铜仁义不容辞地使命担当。贵州是我们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铜仁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铜仁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特别是我们境内的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所以铜仁的发展不能够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邪路,我们必须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的两条底线,走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第三是我们铜仁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铜仁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李春良:林业和草原行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重要职责。当前我们正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大力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强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我们现在对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要进一步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实现对我国重要生态系统遗产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有效保护。

 

  章新胜:贵州铜仁是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最早的人和生物圈计划的一个实施典范,受到教科文组织和中国科学院的充分肯定和表彰。世界遗产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运动和潮流,是保护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个历史记忆,也是地球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当然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家园。所以不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名录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展现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的程度,所以世界遗产的问题各国高度重视。

 

  刘嘉麒:我每次来到贵州铜仁,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山青水秀。这么好的环境是当地政府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的具体体现。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生态环境,比如说梵净山,作为世界遗产不仅看着非常美,还有很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武陵山在中国东南地区是一个大的山系,这里岩层最老的已经有14亿年了。它的科学价值很重要,是不可复制的,所以我们必须得保护好它。我们国家山地多,平原少,而山地又多数是经济欠发达或者是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地方。我想后工业化时代我们应该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些新的思路。我建议山区的发展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重点发展山地经济。山区的资源要比平原地区丰富的多,我们要充分发挥山区的优势坚持经济多样性,就能够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使老百姓富起来。

 

  黎祖交: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在人、在思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铜仁,我觉得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关键,所以我要为铜仁市委市政府点赞。第一是铜仁市委市政府乐于理论思维。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制度,而且把理念融汇到脑子里去,落实到行动中。第二就是善于战略定位。能够因地制宜,根据铜仁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第三是勤于真抓实干。大家凝神聚力向着一个目标冲刺,所以铜仁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周志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保护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8%,有大概1.18万处。其中包括了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还有2750处自然保护区,还有898处国家森林公园、897处国家湿地公园等等。这些保护地涵盖了各种生态系统类型和各种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了中国所有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中国生态系统的精华。它维护着我们的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在自然保护理念方面,我们主要以自然保护地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国际公约为宗旨,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科学的规划监督监测管控,实现保护地的长期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则就是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吴文达:在生态优先,保护发展之路上,黄山注重了三个坚持。第一就是坚持规划先行。黄山从1982年开始就制定进行了保护规划,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编。我们先后编制了20多个专项的区域的保护规划,严格认真执行,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二是坚持尊重自然绿色发展。黄山始终坚持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把办公和生活的一些设施都迁到了保护区以外。同时始终坚持创建绿色旅游,把山上的垃圾全部运下山。三是坚持科学人才和资金的支撑保障。我们成立了遗产监测中心,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加强遗产的保护。

 

  张美钧:贵州是一个山地省,山地面积占了92.5%。贵州的生态非常好,但是比较脆弱。贵州的生态战略行动大概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持续的厚植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是当前最新的最科学的发展理念。我们设立了生态日,在贵州生态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第二是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行了产业准入的负面清单。我们还划定了生态红线,生态红线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大概是26.06%。第三是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就是我们发展路径的一个做法。第四就是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

 

  章新胜:梵净山申遗是以生物多样性作为自然遗产的第十条标准成功的列入遗产名录。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和国家公园建设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和我们人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十九大有个重要的评判就是人们不但需要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还需要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人类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生态产品尽情享用理所当然,直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紧迫,才突然警醒。优质生态产品的作用是什么呢?首先是吸附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沙固沙、调节气候、清新空气、减少噪声、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自然灾害等等,所以我们要恢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的功能。没有生物多样性,就不会有健康的森林、健康的湿地、健康的江河湖海。

 

  刘嘉麒: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要把什么叫城镇,怎么定义搞清楚。是从城市到农村还是从农村到城市,需要做一些科学的研究和探讨。而不是简单的农民到了城市就算城市化了。城镇化在不断发展,自然保护地也在不断发展,我想它俩是相辅相成但是要处理得好。

 

  刘劲:我们一直在强调创新体制机制,我想其实可不可以创新一下文化体制机制。我想为我们的自然遗产拍一部电影,既然是推广大使我要做点什么事,我不是专家只能去宣传绿色理念。贵州的发展,尤其是我们铜仁那是人间仙境,所以我一定要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