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闻 声
创业不易。对于一个失去右手的残疾人而言,创业更是不易。而要取得成功,往往意味着必须付出常人数倍百倍的努力。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怀柔区北房镇韦里村妇女吴军伶,不因身残而自卑,更不因自己是弱势群体而坐等社会救助,而是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用一只手竭力搞生态循环种养业,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幸福生活,还为周边村民特别是残疾人撑起一片天,成为扭转人生的残疾人创业典范。
科学种养“创业路”
吴军伶出生在密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女。13岁那年,打麦子机无情地夺去了她的右手,使吴军伶成为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
失去右手意味着什么?身体的残缺、内心的煎熬。有的人也许会选择自暴自弃,而吴军伶,却选择笑对人生,用乐观坚强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只要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面对身残,打小儿就不爱服输的吴军伶没有气馁,而是主动挑战学用左手写字、做饭、干家务⋯⋯
说起吴军伶的创业路,唯有“艰辛”二字可以形容,她学过剪枝、养过猪、做过小买卖,但由于手臂残疾,家里的日子一直不富裕。2004年,她开始从事养殖业,就在马上见收益的时候,横行的禽流感摧毁了一切,她毫无怨言的支持政府屠宰了1000只鹅、500只红嘴鸭和1000柴鸡后,变得一穷二白,又陷入了困境。
人间自有真情在,吴军伶绝处逢生!市区妇联关爱母亲真情援助活动,为她送来了5000元启动资金。握着这热乎乎的钱,吴军伶马不停蹄找专家、跑市场、做调研,最终承包村里的10亩菜地,种植起无公害韭菜,并由此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2006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军伶结识了农业专家宁中华。“他送给我1500只种鸡,让我培育。”吴军伶表示,自己当时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原始股”,用心饲养这1500只鸡雏。育雏阶段,她们夫妻不分昼夜住在鸡舍中,唯恐鹅雏被挤死压死。为了保证室内的温度,每天凌晨三点多丈夫就起来烧热水,两人每天只睡上两三个小时。吴军伶通过自己摸索和细心的照料,114天鸡就产蛋了,比预产蛋期提前6天,也成为此类品种鸡在全北京市首次养殖成功产蛋户。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平谷、密云、昌平等区养殖户纷纷来参观学习。
“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这样走上了致富之路。”吴军伶眼里含着眼泪笑着说,这一回,老天没有辜负我,让我赚到了钱。经过拼搏奋斗,现在吴军伶已经成为走种养结合,靠循环经济发家创业的女能人。她将鸡粪作为菜地的底肥,菜地里的野菜拿来喂鸡,鸡放到林地里散养,又能节省粮食,这样产的鸡蛋和蔬菜全部成为了绿色无公害食品,走在了市场的前沿。
产销合一“畅销路”
“阳光总在风雨后!”经过艰难的奋斗与拼搏,2007年9月,吴军伶牵头成立了“北京林生泽种养业合作社”,入社会员最高峰时曾达到106户,覆盖京郊几个区。
“能有今天的发展,都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鼎力扶持!”每每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吴军伶总是谦卑的说,“是大家伙儿的帮忙,才有了我现在的成绩⋯⋯”吴军伶介绍,2008年市、区妇联协同农机部门为合作社建了保鲜库,科委又给配了一辆面的车,不但可以送鸡蛋,还可以带着大家外出参观、培训,增强绿色致富本领。
虽然少了一只手,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人生梦。在市区部门的引领下,如今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生态种养、产销合一的发展快速路。合作社利用不好的菜叶子喂鸡,鸡粪当肥料种菜,鸡蛋挣来的钱再投入菜地,由此循环发展致富。正是这种循环种养,合作社养殖的鸡不但可以食林地里的草、小虫,还可以吃菜地里的杂草野菜和净菜下角料,因而鸡蛋品质环保绿色,各种蔬菜绿色有机,双双实现市场供不应求。
林盛泽合作社成立之初,吴军伶都会把孵化好的鸡雏培育到长出翅膀,再发放给社员,累计发放2.8万只。而到收鸡蛋时,她的收购价始终坚持每斤六块五,除去损耗,卖鸡蛋基本没啥赚头儿!“说啥我不能赚残疾人的钱。”就这样,吴军伶永远都是合作社里的风险承担者。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方向,吴军伶有着自己的想法。指着自己承包的30亩林地,吴军伶说,为了适应新发展,今年开始彻底退出养殖业,转型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和养生医药业。“现在我们的艾草园里种植了艾草、杭白菊等多种医药经济作物。区镇还出资给周边修了路,园子周边建起凉亭、小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提升,羊粪和鸡粪遍地一去不复返,我们村将来也成了有山有水有林的生态村了⋯⋯”憧憬未来,吴军伶信心满满。
吴军伶和她养殖的鸡
带领桑梓“共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我是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艰辛。我富了,决不会丢下他们不管。”靠着自己自强自立和努力拼搏,吴军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开拓了一番新的事业。而看着周围的村民特别是残疾人生活依然十分贫困,她脑中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带动周围村民,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发展生态种养殖共同致富。
“只要愿意创业,愿意在这方面有所发展的残疾人,他们来我都免费提供相关技术培训指导。种养殖过程中碰到任何问题,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与别家合作社有所不同,吴军伶的合作社社员绝大部分是村里的残疾人和特困户。她对每名入社成员,都精心的帮扶,从建鸡舍、购买鸡雏、引进种子到种养技术指导,一直到销售,每一个环节,每一户入社成员,吴军伶都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过去,我们搞养殖真是一点儿风险没有,投疫苗、做防疫、配饲料,都是军伶生们服务,面对面、手把手教授。”同是残疾人的胡克胜介绍,每次做防疫,军伶她们一家四口齐动员,爱人和二儿子负责抓鸡,大儿子在养殖场看家,她自己是亲自打针。“这一家子都是活雷锋。”如今,胡克胜一家不仅年收入非常可观,而且还主动退了低保,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吴军伶坦言,带着大家致富真是劳神费力。“不会育雏我来育,不会下苗我来下,不会选种我来选,不会销售我来卖,赔了还得我自己扛⋯⋯”但即便如此辛劳,吴军伶却无怨无悔,因为她找到了自身的价值。2009年以来,吴军伶先后免费为残疾人和困难户免费发放育成鸡2700只、育雏15000只、补贴农家肥30车,发放韭菜籽60斤,带领着一拨儿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与正常人相比,我们残疾人更渴望成功,更希望自身价值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是吴军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0几年来,吴军伶始终坚持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并成立收购站和教育培训基地,培育合作社自己的品牌农产品。如今,合作社生产的鸡蛋等农副产品全部做了有机认证,而且还走进家乐福等高端市场,成为北京市“双学双比妇字号基地”和“市级优秀合作社”。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困难,吴军伶积极创业,以一个残疾农家妇女的满腔热情,谱写了自强不息、自主创业的新篇章,并揽获北京市十大新闻人物、全国科技特派员、全国身边好人、优秀科技协调员等诸多荣誉称号。
吴军伶在田间劳作
创业感怀:残月仍然照乾坤
与所有残疾人创业故事一样,艰难、励志亦是吴军伶创业故事中最重要的主题。她让世人明白,人跟月亮一样,在不同的人、时间、地点面前,都有着自己的阴晴圆缺,有的人的残缺在于身体,有的人的残缺在心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吴军伶那样,能妥善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并不存在咬着牙握着拳头的乐观,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接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人生是由失败及成功交互堆叠而成的,差别只在两者的次数多少而已。
残月仍然照乾坤。凭着永不服输、百折不挠的拼劲,残疾人吴军伶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成功谱写了绚丽多姿的人生篇章。不仅如此,她通过开展免费培训、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残疾人就业等方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农村妇女的责任与担当,用爱心和真情演绎着自己不平凡的精彩人生。
残疾人创业最重要的还是心态,不要老是把自己当残疾人,这才是最重要的。把失败当作一种不凡的经验,不曾停下追逐梦想的脚步,吴军伶做到了,相信大多数人也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