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宏春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气候公约》同时也要求所有缔约方制定、执行、公布并经常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气候变化政府间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提出,在过去100年中海平面上升了10到20厘米,在过去50年中夏季北极海面浮冰面积缩小了10%以上,冰的厚度减少了40%;极地以外的冰川在缩减,影响了山林生态系统和水流;动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围和行为发生了改变,许多珊瑚礁遭到了与海水升温有关的破坏;世界范围内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亚洲和非洲的干旱更加频繁而剧烈等。IPCC的最新报告发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关性95%,换言之,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相关性明显。
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应对十分重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基础的节能新机制,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氧化亚氮排放治理等措施,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继续推广低排放的高产水稻品种和半旱式栽培技术,采用科学灌溉技术,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管理,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
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力争新增改良草地,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力争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等措施,力争实现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提高,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通过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和推行节水等措施,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
通过加强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的科学监测以及对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监管,合理利用海岸线,保护滨海湿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加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营造和管理能力的建设等措施,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力争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意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以免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