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木结构民居的盘交敷交
木结构民居的盘交敷交
作者:陈舟宝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15:56:24 浏览:623
字体:
分享到:

(文 摄 陈舟宝)

说到木结构民居,得从我家第一次造房开始。

1962年,除了父亲在上海工作,我们一家都回到了祖籍——一个从未到过的天台老家。所谓老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大小8人临时借住在叔叔腾出的一间养猪叠柴的小楼。说是楼,后半截的 4 尺堂没有楼板,前截 2 个 8 尺的楼板蛀虫纷纷。兄弟姐妹 7 人只有小妹跟母亲住在楼下,我睡楼上地板, 一架木梯上下。还有 5 人全借宿在叔伯家里。村里人看在眼里,都替我们着急。大伯对父亲说,几十年没音信,回来了居然这么一大帮。这回是生地栽落蔬(茄子)啦,一时难发啊!又逢困难时期,要熬些日子呢。大伯看看我们接着说,有人就好,不出几年,四兄弟都是好劳力。先苦几年,过了眼前, 乌云总要散开,出头日子总会有的。下坎二叔对我说,有人总会有屋住, 不用怕。一年后,县森工站看了生产大队和公社申请报告,根据精简下放政策,特批我们 1.5 立方米松木,到黄家塘提货。有这些松木打底,我们就在小楼边的空屋基上开始了建房的前期准备。

三间屋基,我家和堂哥合建堂屋,西边两间是我们的住房。那时候造房,就像燕子筑窝。9 根屋柱是在山场人家里买的,檩条搁栅、幢串楣条、椽子楼板都是一次次半夜起来到木材夜市上拉的。上坎泉哥是很聪慧的后生,虽然不是木匠,斧凿锯刨,样样精通。我们的房子是他走上木匠路的开始。后来听他说,屋柱盘交敷交的那几天,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好在泉哥的二叔,我后来的老丈人是老木匠,经常指导提醒他,泉哥顺利地盘成两榀屋柱。当屋柱串联好后,一声招呼,全村的后生都来给我们拔索竖屋,那场面令我记忆犹新。

第一次竖与堂屋接驳的西一榀柱,二丈多高的一榀屋柱像一座小山斜靠在东一山墙上,五根柱脚分别被一群后生朝东顶住,一批后生拉着柱头的柴索往西拉。屋柱离开依靠时东边的柱头柴索又被几个后生牵扯着,随着骑坐在柱头的泉哥“一二三——拉,一二三——拉”的号子,西边后生一手一手地拔索,东边后生一手一手地放。柱子慢慢拉正,东西两侧柴索保持均势。泉哥在柱头一声喊“起柱——”,挺柱脚的后生捧住屋柱;泉哥再一声“上——”,西一榀屋柱端离地面稳稳当当放在磉子(柱石)墩上。堂屋东西两端栋柱头放下柴索,吊起四根串柱搁栅,串好接口,往东敲移固定。再吊起栋梁,套装在蝴蝶头上,又吊起每根柱头的桁梁,套住柱头的抓簧榫口, 西一榀屋柱竖立成功;泉哥指挥着拉直西二榀柱,吊起串柱搁栅、栋梁,套在各自位置上,两边柱头的师傅把栋梁敲到位,插上串柱搁栅关销,这两榀屋柱就稳固地竖立起来。泉哥立在小架上用石头垂线校正所有柱子,竖屋完毕。

门厅廊柱十字锁壳关销结构

我把写着“紫微高照”的大红纸递给泉哥贴在栋梁上,霎时千子炮响成一片。他端起红桶盘,放开喉咙高声唱道:“……紫微高照黄道日,屋主鸿运照千里。风调雨顺天助民,稻麦五谷蓬勃生。五色谷子撒向天,天兵天将任我点; 五色谷子撒向地,山神土地献百奇;五色谷子撒过栋,主人财运四海通;五色谷子撒过梁,金银珠宝飞进墙;五色谷子撒向东,粮满仓足柜不空;五色谷子撒向西,瓜果蔬菜人人喜;五色谷子撒向南,夏天凉快冬温暖;五色谷子撒向北,紫微高照乘龙去;五色谷子撒中堂,祖宗保佑丁财旺;五色谷子撒厨房,烹成五味老少尝;五色谷子撒卧房,子孙代代及第郎;五色谷子漫天飞,幸福安康满乾坤……”一边喊一边把香烟、什锦糖、花生、玉米、红豆、绿豆、谷子、麦子一把一把往下撒,烟雾中的男人们踮着双脚伸手接香烟,女人牵着围裙接发家致富的五色谷子,小孩钻在大人胯下抢花生小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中午饭按西乡人风俗是麻糍饭九大品碗碗碗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只有糯米是农家出的,麻糍是大家现捣的。妇女们早早地在水桶里浸了糯米, 然后把胀了的糯米捞出倒入饭蒸,待二尺四的里大镬开水翻腾时放上饭蒸, 直到四周气齐插箸打孔,再盖上平镬盖旺火烧五分钟,至米粒转色成饭。女人一声“好了”,边上的男人如得将令,端着饭蒸往捣臼跑。等候在那里的另一拨后生早把一应家什洗刷得干干净净。糯米饭扑入捣臼,有拎着捣杵头的后生往米饭中碾抟,弯腰半蹲的把作师傅手浸冷水把捣臼沿口滚烫的糯米饭掸往中间。碾抟至米饭变形连在一起才可以提杵翻捣。捣麻糍是个力气活, 围着的人都要在这个力气活里露几手。一个后生还没捣几下,旁边的说歇一歇,看我的。不管人有没有听到,伸手就夺了杵柄捣起来了。麻糍捣得没有米粒就糯了,移上面板揉压成麻糍糕,分到八仙桌上一人一块当主食。天台人说麻糍熬饥, 起屋造宅,嫁囡娶媳妇都是劳力活,非麻糍饭不可。用了麻糍饭,菜肴自然提档次。于是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一起跟上。但是在三餐都有困难的年代, 有钱都买不到海参、鱼胶。天台人说,穷有穷办法,没有正宗的,就找代用品。于是莲子用白扁豆代,海参用番薯淀粉糕替,白糖羊肉用猪杂顶,鱼胶用肉皮上,白刨笋用萝卜片充,只有自做红曲酒管喝。虽然不丰盛也不缺失一碗,帮助出力的后生一样喝得开开心心,吃得碗底朝天。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木结构房屋还是老百姓的最爱,一生能建几间木楼房,这是农民的最高追求。每当一榀屋柱被横贯直串的木料连成一个整体矗立在柱石上的时候,那种喜庆和高兴的氛围让在场的人们终生难忘,房屋与主人也成了村民羡慕学习的榜样。

看着一根根直顶着屋柱的桁梁,纵串着大柱的幢楸,横扣着楸基的搁栅, 起拱的大小抬架,它们两端的榫头都与竖着的并不挺直的柱子紧密地咬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关联着的紧固整体,你一定会为木匠的技艺所折服。

后来砖混结构、框架结构、钢架结构之类的高楼大厦不断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地面,成为人们居住的新房,全木结构老房子渐渐失宠。它们被寒风暴雨刮得瓦飞屋漏,哗啦啦地塌成一片废墟。

简陋的木结构楼房已经进入高龄期,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但是,它的建筑工艺,相较于现代建筑的简洁、快捷、省料、省钱、环保、防震和不限地域等诸多优点,是不会随着老屋垮塌而湮灭。特别是现代仿古建筑、新木板房还能从这块肥土沃壤中汲取丰富营养。

古老的木结构楼房以直柱、横梁、纵串栅以全榫卯结构串联组合,没有一枚铁钉,不以一个铁箍竖起的一幢幢楼房,地动不倒,山摇不垮,几百年雄踞在古老的土地上,风貌依旧,就靠所用的几件特殊的工具和不同的木销紧固,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迹。

木结构楼房是木匠的手艺,与打家具的细木不同,与上山砍树锯板的大木也不同,专业建房的木匠业内称为中木。

家住天台三州乡柿树岗村,今年 80 多岁的孙志松是目前健在的全木结构房屋建筑师。三州脚踏台州、越州、婺州,这里深山老林。多少年来,农民住的不是泥墙屋就是木结构楼房。孙志松师傅 17 岁就跟老爹做木匠,学习起屋造宅,20岁独立开作,他的第一件作品是在村里完成的,那是一排三间楼房。

1953年,正值解放初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高,改善生活,住个木结构新房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山区建房条件好,山上多的是自产木材,砖瓦可以请人烧。村里有人建房,叔伯兄弟、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只要一声招呼,男的出力,女的帮厨,三间楼房的木结构框架几个月就能结顶。孙师傅说,从20岁开始,他走遍三州的大岭小岭,先是和老爹一起,后来和儿子一起,直到5年以前放下盘交板。从三间楼房起手,五间七间,前后道地 24 间联建,这辈子究竟建起多少已经记不清了。

木结构楼房不用斗拱,没有飞檐,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建设周期短,用料省,投工少。由于这种楼房自重轻,榫卯结构富有弹性,无论竖向荷载,还是水平荷载,都由梁柱结构系统承担,最后传递到基础上,是以柔克刚防地震的最佳住房,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小的环保住宅。只要使用得法,寿命长达数百年。

木结构楼房的组合结构与构件

建造木结构楼房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案。一种东西山墙打花斗墙代替屋柱, 三间房只要中间两榀屋柱,两边梁栅搁墙;另一种三面外墙用四六砖砌筑, 三间房用四榀柱。对于山区农民来说,木材自山出产,墙砖自己做,只要劳力够,花钱不多。

民用房的大小有一套特别称呼,房子的长度以柱子多少论。一般根据地基大小决定房屋间深。两八一四(即以栋柱为中,柱前柱后各 8 尺,后 8 尺外加一个 4 尺,前面加 4 尺走廊,下同),两八一六,三八尺(前面加廊 6 尺)。

房间走间(宽度)有丈二、丈三或丈四间,中堂可以丈五、丈六。宽堂屋里可以摆放八张八仙桌,客人坐得宽敞,行堂行走方便。

楼房瓦檐要前高后低,至少前后一样,否则外观不佳,像个低头的老者,室内阴暗,住人不益。

上面类型的楼房一榀柱都用 5 根,其中栋柱 1 根,大步柱 2 根,小步柱 1 根,廊柱 1 根。

柱顶桁梁是连接每榀屋柱、架椽盖瓦的载体,两八一四加廊 7 根梁。两八一六加廊可以 7 根,也可以加 1 根压在墙上的衔口梁。因为椽多数是按照梁距 4 尺做的, 容易采买,价格亦廉。

三八尺加廊,用 8 根桁梁。6 尺廊梁上面要架长椽,所以廊柱廊梁廊椽要粗大,才能负载较大重量。

串柱搁栅和屋柱交叉串联,用关销锁紧,长度要加半个柱孔。

上下楸是串联屋柱成榀的关联体,楸的高度和屋柱的稳定性成正比,所以下楸多采用两三块串联叠幢方式。互相连接以雨伞销锁紧,伸出屋柱外端的做长榫用关销锁紧。

雨伞销结构。幢楸在柱孔内对口,上下用形似雨伞的雨伞销锁紧,外部不露痕迹;大小抬架榫卯结构做锁壳用关销锁紧。

锁壳是连接部分、做成长短套合的雌雄榫头,柱孔内雌雄榫上下套合相连,柱孔外榫用关销锁紧;抓簧榫由雌凹雄凸的两个部分组成,在固定部位上开一个外小里大二寸深,二寸长的倒梯形。雄榫在安装件端加工,外形与雌榫相反。

盘交板与交口刨

直竖的柱子,是几间房、几幢屋、几个天井相连的大宅院的支撑,没有屋柱就建不起木结构楼房。屋柱全部连在分隔房间的板壁中。横向的桁梁搁栅,纵向的幢串栅,大小抬架等的榫卯结构与柱子串联后似长着一样,牢固稳定地立在柱石上,依仗的就是盘交技术。

盘交

盘交就是读取交距数据。原生态的木材不是方料,上下的曲折会给构件组合带来误差,与它相交的榫卯很难和柱孔完全契合。盘交就是以柱中线为中心,把范围控制在柱中线左右各 1 尺的预设范围内,测出柱孔边线上下四角到控制线的距离,再通过对构件的放样,达到调整交口误差的手段。

把屋柱平放在三脚马上,要盘交的柱孔侧向一边。一人拉着有三个菱形的交板扣在屋柱的大头十字垂线上,一人拉伸交线把交板套在小头十字垂线上,收紧交线,调整两端交板使与屋柱中垂线吻合,固定交板。交板左右两端线距 2 尺,每边上下两根交线相距 1.6 寸,与柱孔同宽。开始测量柱子柱孔四角到四根交线的距离,把这个距离数据记录在竹爿、纸张、木板上的过程称盘交。

盘交有三种方法:把盘交的数据记载在纸上的称纸交。这要两人配合进行,一人测量从柱孔到交线的长度,一人记录,过程比较麻烦,花时也多, 但是每个交点都有文字记载,只要记载准确,敷交就不会出错;用三尺长的篾爿做载体的是篾爿交。篾爿好找,体积小也很直观,保管方便。两人从两头盘交,省时省力,但需要思路清晰,眼精手准,画墨要清晰明了;第三种用 2 尺长薄板做记录载体,称为木板交。木板条穿过柱孔,把柱口线长度记录在木板上,其弱点是交点易有误差。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孙志松师傅盘的是篾爿交,这种方法不用尺量,敷交直接、快捷。

一、盘交前的准备工作

1. 开三根篾白。一根与栋柱一样长,俗称柱白。一根与栋梁一样长,俗称丈白。还有一根叫八尺白,与两根屋柱的间距一样长。这是楼房所有木料的标准尺。楼房有高有低,走间有宽有窄,柱白、丈白随房子的高度、宽窄而变。

2. 盘交板。盘交板是两块 21×2×0.5 (寸)的硬木板,中间有横竖两根中垂线,其中一块中垂线交点处开一个小方菱形,左右 2 寸处再开两个菱形。另一块中间开一个菱形,两侧开狭长扁孔,作为交板和屋柱中垂线是否完全重合的观察孔。再在 20×1.6 寸的四角端点钻 4 个串交线细孔,串上建筑线,收放自如, 简单实用。

3. 盘交篾爿。用毛竹劈成一指宽 3 尺长的篾爿,刮除竹青,刨平篾黄备用。篾爿盘单头交的一个柱孔二根,盘两头交的一个柱孔一根。

4. 垂墨。垂墨是给屋柱定方向。把柱子平放在三脚马上(两根短木三七开交叉咬合,交叉处串一根细木棍,上面搁圆木加工。因为三脚落地故名,转动柱子,使弯阔的方向转到最小的位置。在误差不超出 2 寸时,可以通过盘交解决横向纵向的构件与柱的交口全面契合。垂墨后平头去余长。

俗话说山中千万树,直树无一株。一根柱子 2 丈有余,有点弯阔很正常, 只要能“借中”,一样可以用。经过定向垂墨,柱子可以画墨打孔正式进入建房施工阶段。

5. 柱白画墨。一榀屋柱 5 根,共有 28 个柱孔,排列如下:

栋柱 7 孔。幢楸、下幢串栅、上串栅、大抬架、小抬架、梁下牵、蝴蝶头。

前大步柱 9 孔。幢串栅、廊楸、门楣、廊抬架、水楣、上楣、上楸、大抬架、前大步梁抓簧孔。

后大步柱 5 孔。幢楸、串栅、上楸、大抬架、后大步梁抓簧孔。

后小步柱4 孔。幢楸、串栅、上楸、后小步梁抓簧孔。

廊柱 3 孔。廊楸、廊柱抬架、廊梁抓簧孔。

6. 确定柱高。二八一四楼房, 上层后檐不碰头顶,楼下能竖直奓簟,栋柱的高度至少2丈3尺(也是柱白长度)。即楼上1丈2尺,楼下1丈1尺。

所有构件在各柱子上的纵向距尺寸:栋头至小抬架 2 尺,小抬架至大抬架 1.8 尺,大抬架至上楸 0.5 尺,上楸至串柱搁栅 8 尺,串柱搁栅至地面 12 尺。其中,水楣距门楣 3.5 尺,上楣至大步桁梁 0.5 尺。桁梁的下牵梁与上楸或大小抬架持平都可。

按照以上柱孔高度把 28 个柱孔墨线都画在柱白上。

柱孔大小:宽度全部 1.6 寸。幢楸门楣高度 1.3—1.5 尺,水楣高 6 寸,串柱搁栅、大小抬架高 5 寸,上楣、梁下牵高 4 寸。

柱头直径 5 寸以上。

雨伞销柄预埋孔 1.2 寸。

7. 题写柱名。把柱白上的柱孔复制在柱子上,先打柱孔,再用毛笔写柱名。柱孔四角,各有专用名称,东西两边屋柱位置是相对的。东边柱孔的西侧上角称正上,下角称正下,东侧上角称背上,下角称背下;西边柱孔的东侧上角称正上,下角称正下,西侧上角称背上,下角称背下。东边的柱名写在幢串孔上的西边,西边的柱名写在幢串孔上的东边,这个位置不能改变。当屋柱竖直的时候,东西两边柱名全部互相对应。加工的师傅看到柱名就知道这是哪边柱,孔要如何打,无须去问别人。竖的时候东边西边的柱子也不会搬错。

三脚马

盘交:

盘交的步骤

1.从柱头开始,人站柱子左侧,盘交由柱中的幢串开始。交篾竹青的一端写上与柱孔相同的名称进行测交,竹青面是正面,称青;篾黄面是背面,称白。青面对天,背面对地,俗称“天青地白”交篾侧转使用。

2.青面朝小头, 白面对大头;青面测正上背上两角,白面测正下背下两角。交篾有字的一头 顶着正上角端点,在交线与交篾接触处画墨痕,再加一画成“+”号,表示 “正上”;交篾顶到背上角端点,在上侧交篾交线接触处画一墨痕,表示“背上”。每个柱孔顶四次角,画四次墨,天青地白,先上后下,先正后背。一 “+”一“-”,一个柱孔的一侧盘交完成。

3.柱孔另一侧要从屋柱小头盘向大头,过程步骤相同。这就是单头盘交,好处是一对一使用,比较直观单一。一根交篾两头使用,就是两头盘交,好处是交篾少一半,但很易混淆。

敷交:

敷交就是放样,是把交篾上测得的交口墨线复制到每根构件的过程。

一、敷交前的准备工作

1. 木料定三向。大头朝东,有字在上,正面向中堂。

2. 净料。构件长度都是以两根柱的中心线为标准的,用木匠的行话叫 “中对中”。如“2814”楼房的栋柱和前后大步柱中对中的长度是 8 尺;后大步与后小步中对中是 4 尺;两端用雨伞销锁紧的下楸实际长度应该是中对中长度的每端短 0.25 寸;一端用雨伞销一端用关销的,增与减的长度有很大差异。每根构件用在什么地方,敷交前都要在正面(朝中堂的方向)写字,如东一前大步下串,东一后大步下串,西一前大步下串,西一后大步下串等字以示区别。

3. 敷交前两头用雨伞销的串栅每端要减 0.25 寸做预减。大小抬架出头榫要加入榫头的长度,就是在交篾上画出交口到柱中的长度。方法是交篾端对着柱中线,盘交板上的基准线和交篾的交叉处画双线,从双线到交板“十”字记号的距离就是增加的榫头长度。大小抬架在柱中相接要做梭壳,另一端做穿柱过洞销长榫,需要增加 1.5 尺;前大步和后小步下串榫头做过洞销的要增加 1 尺。

三进三退古民居

二、敷交的步骤

1. 认证构件正面、朝向。每根圆木构件只有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是正面。串栅多根叠加的,正面也是平面,有虚空的是背面;桁梁、搁栅、楣条等横向构件大头朝中(堂),平面朝天。串栅、抬架、楣条等纵向构件大头朝栋,小头向外。

2. 确定敷交线。按照天青地白,正对正(“+”对“+”),背对背(“-” 对“-”)原则,顶端与构件平齐。把交篾两侧的墨线复制在构件上,这就是敷交。敷交时还要考虑增减榫卯的长度。以 8 尺下串栅为例,两端用雨伞销紧固的,每头缩进 0.25 寸画墨线。全长短 0.5 寸,是为了用雨伞销锁进时柱内不顶头,构件两头的交口才能拉紧契合。师傅称这 0.5 的空隙为“内虚外实”; 一端用雨伞销,一端出柱的,要用过洞销紧固,构件要加 1.5 尺,才能有长榫关销孔和幌头(孔外防裂部分)。大小抬架在栋柱契合,在柱内做锁壳。柱外用关销锁紧,长度增 1 尺。柱内半榫处做成“内虚外实”,关销才能拉紧交口。

因为一根交篾只记录一端榫头交口的数据,构件两端分别记录在两根交篾上,所以盘交时先要找出两端对应的两根交篾(盘交以后,师傅把这两根交篾捆在一起,又把同一榀屋柱的交篾捆在一起,方便寻找)。交篾天青地白对相应构件的正背方向,篾青朝天,篾白向地,“+”线是正,“-”线是背, 然后把有字端交篾的“十”字墨复在构件正面,“-”字墨复在构件的背面。同一侧的正上正下,背上背下要画连线,这两根不规则的连线就是构件榫与柱孔的交合线。另一根交篾如法炮制在另一端,这个构件的两端敷交完成。

3. 榫头。大小长短榫头宽一律 1.6 寸,串栅、门楣高度根据用料而定,最低 1.3 尺;梁、栅、串条高度有最低标准。交口外的部分就是榫头的长度。柱内榫头用雨伞销要虚,柱外榫头用关销的要加长,做锁壳的既要加长度,还要“内虚外实”。

4. 交口。榫头口到敷交时的正背面连线,按交口连线锯去多余部分, 两侧各画小弧形,按弧形线锯去多余部分,里面用特制的交口刨加工,交口外面过厚部分用斧子劈去,烦琐的盘交敷交全部完成。只要把相应的屋柱和相应的构件串联成一个整体,一幢崭新的木结构楼房主体就会耸立在人们的眼前。

 

木结构前8尺结构图

孙师傅说,屋柱有粗有细,柱身弯直有别,楼层有高有低,纵长有深有浅,横阔有大有小,无论是建三退九明堂、大族宗祠、寺庙观庵、皇家宫阙,还是亭台楼阁、风雨廊桥,只要用原木作柱,盘交是木结构坚固稳定的关键技艺。它是古代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建筑史上的奇葩,是一颗光耀千秋的不落星星。